2010/12 韓國行:全州 梨木臺、寒碧堂 - 韓國

By Elizabeth
at 2011-03-27T21:11
at 2011-03-27T21:11
Table of Contents
原本今天的計畫是一大早就要翻過僧岩山,到山的另一側的東固山城,探訪甄萱王宮址。
為了確定繞過山巔的登山路線,前一天離開慶基殿的時候,
在觀光案內所要關門的前半小時,到慶基殿大門前的觀光案內所詢問入山的路線,
但後來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慶基殿前的觀光案內所共有三人,二位小姐,一位大叔。
當我拿出地圖用韓語向案內所的小姐詢問後,同樣又得到用華語的回答。
他們三人看著我在地圖上指出的甄萱王宮址的位置都傻了眼,
小姐用華語跟我說從來沒聽過有人要去這裡,
不過他們仍然是非常熱心地相互討論到底要如何前往。最後她拿出韓文版的觀光地圖,
指著地圖上面所繪的山路,告訴我在麒麟大路上到寒碧堂之前有條路可以通往軍警公墓,
再從公墓後方的道路上山。其實我先前自己看地圖也有想到她說的這條路,
但我原本的計畫是從天主教全州教區廳轉向軍警公墓再沿路上山,
後來想想我應該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才是。
案內所的小姐還問我為什麼要去這個地方,讓我不禁感到有那麼一點莫名的哀傷。
對於全州,大家只記得李成桂,但是甄萱卻彷彿不曾存在般被從歷史的記憶中抹除。
那個曾經多次擊敗高麗太祖王建,佔領新羅徐羅伐,輝煌一時的後百濟王國的都城,
現在卻連負責在地導覽的案內所職員都不知所為何處。
「萬物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想起《法句經》裡的句子,
世間生滅無常不正是如此嗎,成王敗寇,歷史又何嘗讓敗者擁有被後人憶起的權利呢。
今天一大早便照著昨天案內所小姐所說,出門找尋通往僧岩山另一側的山徑。
沿著太祖路直走到韓屋村的盡頭,便是麒麟大路了。
要橫越麒麟大路並沒有行人穿越道,
而是要走過梧木臺山頂的那座極高的大橋才能到達對面一側的山丘上,
得先爬上一個相當長的斜坡到梧木臺所在的山頂,然後過橋到對面的山丘頂上再往下走。
下坡不久後便可以看到一個亭子,那應該就是梨木臺了。
梨木臺和梧木臺隔著麒麟大路位於二座山丘頂上互成犄角對峙之勢,
雖名為梨木臺,然而實際上僅留存一個碑亭而已。
亭中有碑,是朝鮮的最後一位國王,也是大韓帝國的第一位皇帝高宗親筆所書的碑,
用篆書題有「穆祖大王舊居遺址」。
穆祖大王是誰呢?就是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
李成桂在當上國王後,從自己的父親李子春開始,
追封自己的四世祖先為王,高祖父李安社被追尊為穆祖。
既然是穆祖大王的舊居遺址,想必就是李安社搬離全州前所住的地方吧。
不過梨木臺座落於極陡峭的邊坡上,周圍腹地又十分狹窄,
身為全州望族的李安社怎麼可能是住在如此窄迫之處呢?
其實原本梨木臺的位置並不在這裡,而是在梧木臺的東側山腳下與全州鄉校之間。
現在的麒麟大路在日本統治時期實際上是一條從全州通往南原的鐵路,
總督府為了興建這條鐵路,把梨木臺給搬了位置。
1981 年全州火車站從原本在全州市廳的位置移到現今全州市東北外圍之處,
全州市內鐵道隨之移設,梨木臺和梧木臺間的鐵道被撤除,成了現在的麒麟大路。
從梨木臺一路往下走,一直想找觀光地圖上面所畫的那條通往僧岩山另一側的道路,
但是觀光地圖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是示意圖,並不是精細的等比例街道圖。
之前在公州的時候就曾被觀光地圖唬弄過,浪費不少時間才找到公州博物館的正確位置。
觀光地圖上明明畫著到寒碧橋前只有一條路上山,
但是實際走過卻發現有四五條貌似都是通往山上,但都是十分狹窄蜿蜒的小巷,
而且位置似乎也都和觀光地圖上所繪的比例不符。
在刺骨寒風陣陣襲來的路上,除了麒麟大路呼嘯而過的車輛之外,
路上幾乎杳無人煙,也找不到人詢問,看來這次甄萱與我的緣份仍是只能擦身而過了。
走到了寒碧橋前,眼下便是清澈的全州川。
既然已經走到這裡,那就繼續探訪其它的景點吧。
走到寒碧橋後,會發現左側的人行道會通向一個隧道,這個隧道叫作寒碧窟,
原本是日本統治時期的單線鐵路隧道,光復後鐵路全羅線擴建,
鐵軌移到外側現今的麒麟大路上。隨著全州鐵路的移築,鐵道離開了這裡,
寒碧窟也完成了長久的使命,成為了僧岩山南側人車通行的窗口。
走過了隧道之後,向右側下行便可來到全州川邊,
向上方望去,在絕壁之頂的就是寒碧堂了。
寒碧堂是朝鮮太祖時期的名臣崔霮於太宗四年(1404年)所興建的別莊。
崔霮,號月塘,十七歲通過司馬試後擔任參官,
高麗禑王三年(1377年)三十三歲的時候大科及第,
但是由於七歲喪父的他與姊姊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為了奉養在故鄉的母親,
他毅然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全州照顧母親並致力於栽培後進。
李成桂登基之後,在太祖五年(1396年)因賢相所的特別薦舉,
崔霮重新出仕擔任奉常少卿,而後歷任中訓大夫、知珍州事等職。
於定宗二年(1400年)他再次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全州,
而後在全州的玉流洞溪谷的絕壁頂上興建亭閣,與文人騷客唱和往來,
享受優遊自適的晚年生活。而那個亭閣,正是現今的寒碧堂。
原本這個亭閣是以崔霮的號為名,稱作月塘樓,不知何時改為寒碧堂。
其改名之因,或是因其前流而過的全州川,如青玉般的清澈凜冽,
碧玉寒流,而得名寒碧吧。
登上寒碧堂,往下望去便是汨汨而流的全州川,遠處的青山便是南固山。
天氣好的時候,從寒碧堂望出去便是有名的全州八景之一的「寒碧晴烟」,
全州川上煙霧蒸騰,望之如夢似幻。
可惜當天的天氣十分寒冷,前一天預報今日會下雨,
但十分慶幸預報並不準,不過還是無緣見到寒碧晴烟的絕景。
此外,右側為了連通國道所興建的水泥寒碧橋,大幅遮蔽了全州川右側的風光,
破壞了寒碧堂望出的絕美景致,甚為可惜。
崔霮在月塘樓曾宴請不少文人好友,也留下不少唱和作品,可惜的是多已亡佚,
留傳下來的僅有一首《送李府尹歸洛》
月塘柳色雨餘新
秩秩初筳餞大賓
願入岐陽朝罷後
湖南須記一閒人
詩名的歸洛指的是回到洛陽,這裡用來代指朝鮮的首都漢陽。
崔霮在月塘樓上宴請即將赴京的全州府尹,
望著月塘樓外雨後的景色而寫下的一首送別詩。
詩中的岐陽指的是陝西省的岐山縣,是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遷居之地,
是周朝的發祥地,在這裡還是用以代指首都之意,指的也是漢陽。
在送別好友入京後,詩的下聯體現出希望莫忘故知的殷殷之情。
詩中的湖南是朝鮮半島傳統的地域劃分,指的是全州所在的全羅道地方。
雖然無緣親見寒碧晴烟的美景,但幸好還可以從詩作之中體會那傾醉人心的景致。
朝鮮後期的文臣韓益相,在二百年前留下了《寒碧樓晴烟》一詩
統閣風光物物供
最宜朝暮對村容
忽黑俄青疎樹裏
宛然活盡淡而濃
好一句宛然活盡淡而濃啊!邊想著韓益相的詩句,對照著寒碧堂外的風景,
寒碧晴烟的景象恍若在眼前般鮮明了起來。
寒碧堂相鄰的右側另有一個亭閣,稱作邀月臺。
在突出江邊的缽山絕壁上,伸手似可一攬明月,若在明月當空之際登上樓臺,
舉杯邀月對飲,想來實是一大快事啊。
--
為了確定繞過山巔的登山路線,前一天離開慶基殿的時候,
在觀光案內所要關門的前半小時,到慶基殿大門前的觀光案內所詢問入山的路線,
但後來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慶基殿前的觀光案內所共有三人,二位小姐,一位大叔。
當我拿出地圖用韓語向案內所的小姐詢問後,同樣又得到用華語的回答。
他們三人看著我在地圖上指出的甄萱王宮址的位置都傻了眼,
小姐用華語跟我說從來沒聽過有人要去這裡,
不過他們仍然是非常熱心地相互討論到底要如何前往。最後她拿出韓文版的觀光地圖,
指著地圖上面所繪的山路,告訴我在麒麟大路上到寒碧堂之前有條路可以通往軍警公墓,
再從公墓後方的道路上山。其實我先前自己看地圖也有想到她說的這條路,
但我原本的計畫是從天主教全州教區廳轉向軍警公墓再沿路上山,
後來想想我應該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才是。
案內所的小姐還問我為什麼要去這個地方,讓我不禁感到有那麼一點莫名的哀傷。
對於全州,大家只記得李成桂,但是甄萱卻彷彿不曾存在般被從歷史的記憶中抹除。
那個曾經多次擊敗高麗太祖王建,佔領新羅徐羅伐,輝煌一時的後百濟王國的都城,
現在卻連負責在地導覽的案內所職員都不知所為何處。
「萬物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想起《法句經》裡的句子,
世間生滅無常不正是如此嗎,成王敗寇,歷史又何嘗讓敗者擁有被後人憶起的權利呢。
今天一大早便照著昨天案內所小姐所說,出門找尋通往僧岩山另一側的山徑。
沿著太祖路直走到韓屋村的盡頭,便是麒麟大路了。
要橫越麒麟大路並沒有行人穿越道,
而是要走過梧木臺山頂的那座極高的大橋才能到達對面一側的山丘上,
得先爬上一個相當長的斜坡到梧木臺所在的山頂,然後過橋到對面的山丘頂上再往下走。
下坡不久後便可以看到一個亭子,那應該就是梨木臺了。
梨木臺和梧木臺隔著麒麟大路位於二座山丘頂上互成犄角對峙之勢,
雖名為梨木臺,然而實際上僅留存一個碑亭而已。
亭中有碑,是朝鮮的最後一位國王,也是大韓帝國的第一位皇帝高宗親筆所書的碑,
用篆書題有「穆祖大王舊居遺址」。
穆祖大王是誰呢?就是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
李成桂在當上國王後,從自己的父親李子春開始,
追封自己的四世祖先為王,高祖父李安社被追尊為穆祖。
既然是穆祖大王的舊居遺址,想必就是李安社搬離全州前所住的地方吧。
不過梨木臺座落於極陡峭的邊坡上,周圍腹地又十分狹窄,
身為全州望族的李安社怎麼可能是住在如此窄迫之處呢?
其實原本梨木臺的位置並不在這裡,而是在梧木臺的東側山腳下與全州鄉校之間。
現在的麒麟大路在日本統治時期實際上是一條從全州通往南原的鐵路,
總督府為了興建這條鐵路,把梨木臺給搬了位置。
1981 年全州火車站從原本在全州市廳的位置移到現今全州市東北外圍之處,
全州市內鐵道隨之移設,梨木臺和梧木臺間的鐵道被撤除,成了現在的麒麟大路。
從梨木臺一路往下走,一直想找觀光地圖上面所畫的那條通往僧岩山另一側的道路,
但是觀光地圖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是示意圖,並不是精細的等比例街道圖。
之前在公州的時候就曾被觀光地圖唬弄過,浪費不少時間才找到公州博物館的正確位置。
觀光地圖上明明畫著到寒碧橋前只有一條路上山,
但是實際走過卻發現有四五條貌似都是通往山上,但都是十分狹窄蜿蜒的小巷,
而且位置似乎也都和觀光地圖上所繪的比例不符。
在刺骨寒風陣陣襲來的路上,除了麒麟大路呼嘯而過的車輛之外,
路上幾乎杳無人煙,也找不到人詢問,看來這次甄萱與我的緣份仍是只能擦身而過了。
走到了寒碧橋前,眼下便是清澈的全州川。
既然已經走到這裡,那就繼續探訪其它的景點吧。
走到寒碧橋後,會發現左側的人行道會通向一個隧道,這個隧道叫作寒碧窟,
原本是日本統治時期的單線鐵路隧道,光復後鐵路全羅線擴建,
鐵軌移到外側現今的麒麟大路上。隨著全州鐵路的移築,鐵道離開了這裡,
寒碧窟也完成了長久的使命,成為了僧岩山南側人車通行的窗口。
走過了隧道之後,向右側下行便可來到全州川邊,
向上方望去,在絕壁之頂的就是寒碧堂了。
寒碧堂是朝鮮太祖時期的名臣崔霮於太宗四年(1404年)所興建的別莊。
崔霮,號月塘,十七歲通過司馬試後擔任參官,
高麗禑王三年(1377年)三十三歲的時候大科及第,
但是由於七歲喪父的他與姊姊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為了奉養在故鄉的母親,
他毅然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全州照顧母親並致力於栽培後進。
李成桂登基之後,在太祖五年(1396年)因賢相所的特別薦舉,
崔霮重新出仕擔任奉常少卿,而後歷任中訓大夫、知珍州事等職。
於定宗二年(1400年)他再次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全州,
而後在全州的玉流洞溪谷的絕壁頂上興建亭閣,與文人騷客唱和往來,
享受優遊自適的晚年生活。而那個亭閣,正是現今的寒碧堂。
原本這個亭閣是以崔霮的號為名,稱作月塘樓,不知何時改為寒碧堂。
其改名之因,或是因其前流而過的全州川,如青玉般的清澈凜冽,
碧玉寒流,而得名寒碧吧。
登上寒碧堂,往下望去便是汨汨而流的全州川,遠處的青山便是南固山。
天氣好的時候,從寒碧堂望出去便是有名的全州八景之一的「寒碧晴烟」,
全州川上煙霧蒸騰,望之如夢似幻。
可惜當天的天氣十分寒冷,前一天預報今日會下雨,
但十分慶幸預報並不準,不過還是無緣見到寒碧晴烟的絕景。
此外,右側為了連通國道所興建的水泥寒碧橋,大幅遮蔽了全州川右側的風光,
破壞了寒碧堂望出的絕美景致,甚為可惜。
崔霮在月塘樓曾宴請不少文人好友,也留下不少唱和作品,可惜的是多已亡佚,
留傳下來的僅有一首《送李府尹歸洛》
月塘柳色雨餘新
秩秩初筳餞大賓
願入岐陽朝罷後
湖南須記一閒人
詩名的歸洛指的是回到洛陽,這裡用來代指朝鮮的首都漢陽。
崔霮在月塘樓上宴請即將赴京的全州府尹,
望著月塘樓外雨後的景色而寫下的一首送別詩。
詩中的岐陽指的是陝西省的岐山縣,是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遷居之地,
是周朝的發祥地,在這裡還是用以代指首都之意,指的也是漢陽。
在送別好友入京後,詩的下聯體現出希望莫忘故知的殷殷之情。
詩中的湖南是朝鮮半島傳統的地域劃分,指的是全州所在的全羅道地方。
雖然無緣親見寒碧晴烟的美景,但幸好還可以從詩作之中體會那傾醉人心的景致。
朝鮮後期的文臣韓益相,在二百年前留下了《寒碧樓晴烟》一詩
統閣風光物物供
最宜朝暮對村容
忽黑俄青疎樹裏
宛然活盡淡而濃
好一句宛然活盡淡而濃啊!邊想著韓益相的詩句,對照著寒碧堂外的風景,
寒碧晴烟的景象恍若在眼前般鮮明了起來。
寒碧堂相鄰的右側另有一個亭閣,稱作邀月臺。
在突出江邊的缽山絕壁上,伸手似可一攬明月,若在明月當空之際登上樓臺,
舉杯邀月對飲,想來實是一大快事啊。
--
Tags:
韓國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a
at 2011-03-31T05:12
at 2011-03-31T05:12

By Charlotte
at 2011-04-02T15:02
at 2011-04-02T15:02

By Frederic
at 2011-04-05T06:35
at 2011-04-05T06:35
Related Posts
從韓國寄大約20-30公斤的東西回台灣?

By George
at 2011-03-27T20:58
at 2011-03-27T20:58
徵七月初去首爾~

By Poppy
at 2011-03-27T14:15
at 2011-03-27T14:15
亂打秀訂票

By Odelette
at 2011-03-27T11:27
at 2011-03-27T11:27
可愛活潑的釜山人

By Isla
at 2011-03-27T10:33
at 2011-03-27T10:33
有沒有人要一起的阿

By Mary
at 2011-03-27T02:44
at 2011-03-27T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