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小時降雨量排行 - 颱風討論

By Zanna
at 2017-06-04T08:39
at 2017-06-04T08:39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zcooper (cooper)》之銘言:
: 6/2 22-23 23-24
: 6/3 1-2 2-3 3-4 4-5 7-8 11-12 14-15 15-16 16-17 17-18 18-19 19-20
: 20-21 21-22 22-23 23-24
: 好狂暴的一天...
雖然標題是降雨量統計,但是氣象局的統計資料卻是都習慣用"整點小時"的
所謂傳統"時雨量"的統計方式。
但是這種統計方式會有一個盲點,閱讀者你只會看到每一個"整點小時"內的雨量。
實際上老天爺要降雨時,並不是都那麼剛好整點才開始下,也不是到下個整點就結束。
也就是比起時雨量,每個時刻之過去60分鐘/120分鐘的累積降雨量,
比起傳統的"整點小時"雨量統計,能夠更實際反映某個區域(鄉鎮市)內的降雨情形。
比如假設5點40分開始下雨,這20分鐘下了40mm的雨量。
在5點~6點降雨的氣象局統計網頁,觀眾看到的會是以為是"從5點到6點",
這60分鐘內才下了40mm。(實際上卻是都集中在後面20分鐘)
接著上述地點,從6點0分到6點25分,如果又下了60mm,
但是6點25分後就停止下雨。大眾到氣象局網站,
你同樣會以為是6點到7點這60分鐘又下了60mm,實際上卻可能是25分鐘就降下60mm。
也就是在上面這個情況中,從5點40到6點25分,這45分鐘內降下了100毫米的雨量,
但是你去氣象局的各縣市降雨統計網頁,只能看到該地在5點~6點下了40mm,
而6點~7點又下了60mm。
一般閱讀大眾看到會怎麼想? 兩個整點小時的資料,分別顯示40mm及60mm。
很可能會覺得還好嘛,排名榜內其他地方的整點小時"時雨量"還比它高。
若非氣象專家或對氣象有研究的愛好者,很容易會以為,
該地是"兩個小時120分鐘內",分別下了40mm跟60mm。
這個現象只要看看過去幾年,大氣科學版上,每當有大雨/豪雨特報,
這個版的許多鄉民,都幾乎只用"整點小時"的時雨量來討論各地降雨情形就知道。
連對大氣科學喜好/有研究的本版使用者,都會落入這種統計上的盲點。
(以前看到時我也曾經試著糾正提出反駁,比如某地區並不是只有降下幾十毫米雨量,
還有鄉民不屑的反駁或私信講說,氣象局網站就只寫時雨量多少幾十毫米而已)。
如果當天還有其他地方也降下豪大雨,雖然排行榜上你看不到該地名列前排行榜,
但是實際上那種暴雨程度,對身處在當地的人來說,可能比"整點小時"的時雨量
達到100mm的鄉鎮市,其集中降下豪雨的情形更恐怖。
-------------------------------------------------------------------------
我舉例一個親身經歷的經驗,2012年7月下旬,那天早上還是炎熱晴朗的氣候。
下午變成了陰天。那天於是我約其他車友,一起騎車從南投草屯鎮的148縣道,
接139縣道,橫跨到彰化縣靠近員林/芬園的牧場去用餐/賞景。
當我們在牧場看乳牛&用餐快結束時,就看到天空開始出現烏雲密布。
於是我們趕快吃完餐點,想說快點騎車下山回到市區。
(我跟其他車友騎車上山都是全套裝備,上衣穿防摔外套+下半身穿防摔褲,
頭戴有歐盟/美國安規認證的全罩式安全帽+防潑水鏡片避免下雨/霧氣影響視線)
在我們從139回程下山路上靠近彰化芬園時,開始下起了雨勢。
起先還是小雨,因為有穿兩截式雨衣,所以稍微放慢速度繼續下山。
這段山路其實海拔並不高(頂多兩三百公尺左右),後來開始起了霧氣,影響了視線。
於是我們又更加放慢速度,原本能以時速四十~五十公里過彎的彎道,
已經降低到只剩二十~三十之間這種相當慢速的速度前進。
後來雨勢逐漸加大到大約中等雨勢程度(約是如果沒穿雨衣,被雨滴淋到會痛程度),
而且霧氣更濃,我的車輛大燈已經看不太清楚。
(當時我很怕如果對向車道來一台逆向跨雙黃線超車的貨車,視線不良連閃都來不及)
改換車友有加裝LED大燈,照明度更好的車輛在前頭引導下山路線。
之後終於下到平地,可是雨勢又一直加大,而且到了平地霧氣仍未散去。
在市區的四線道省道上,LED大燈+霧燈也幾乎看不到眼前超過十公尺的所有車輛。
行車狀況變得非常危險,道路上的其他車輛速度也都變得很緩慢前進。
於是我們決定找家便利商店,要停車躲雨。於是關掉引擎,把車牽到路邊用小跑步,
往最近的7-11超商前進。剛好看到有一家超商有個很大的停車場,我們決定到那避雨。
等車子牽到超商外面的停車場空地時,雨勢突然變大。
我把機車中柱架好,連安全帽都來不及脫掉,立刻走進超商騎樓內避雨。
同時間我看到停車場也有其他大貨車司機下車,要往超商內避雨。
到超商內閒聊時,司機大哥說他貨車已經將大燈+霧燈全開+與雨刷開到最快速,
還是看不到車子前方的路況。為了安全他也決定停車,先到室內躲雨。
當我到騎樓及車商內的座椅區坐下時,外面的雨勢+霧氣,
已經嚴重到連地面的柏油路都看不到痕跡了。
那種雨勢已經大到我穿兩截式達新牌雨衣+防摔外套/長褲+外套裡面的衣服,
都還會覺得被雨滴打到會很明顯疼痛的地步。
於是,我在超商內坐了約三十分鐘,等到雨勢明顯變小成小雨後,
我跟車友互相告別騎車回家。等回到家後,我上中央氣象局網站,
查詢那段時間內,各別的10分鐘降雨資料。算出從當天下午5點40分到6點40分,
草屯鎮這60分鐘內的累積雨量約是144mm。
-----------------------------------------------------------------------
PS:不過當天下完大雨後,我騎車到草屯鎮市區的主要省道稍微繞一圈查看。
發現並沒有積水/淹水的情形。這點還讓我當時有點訝異,
想說草屯這種人口約十萬的小鄉鎮,論防洪治水預算絕不如台北/台中這類大都市。
可是60分鐘降了144毫米的雨量,也沒造成街道淹水。
而且,草屯市區的海拔並不算高,跟台中市氣象站大約都是100公尺左右)。
平坦的地勢+不高的還拔高度+鄉鎮等級的排水系統,居然能撐過這種雨勢。
------------------------------------------------------------------------
但是,一般民眾如果只看各縣市的整點小時"時雨量",也沒在那時間經過當地者,
絕對看不出來那地區在60分鐘內被降下了144毫米的雨量。
而且實際上該波雨勢最大的時段,都集中在我躲雨的那三十分鐘左右。
也就是實務上,當天那30分鐘內,很可能降了超過100毫米。
(等於如果那種強大雨勢要是一直維持60分鐘,約等於是時雨量兩百毫米的程度)
但是從氣象局的統計傳統方式,用整點小時這種"時雨量"觀察,
非親身經歷過,只從網站上閱讀時雨量統計資料的民眾,根本看不出來。
所以,用時雨量來討論各地區域的降雨情形,在實務上是存在盲點的。
就像昨晚在彰化縣/南投縣的降雨情性。
南投市在三小時內共降下了超過兩百毫米雨量,
其中雨勢最大的那60分鐘,總共降下了121mm。( http://i.imgur.com/V9ZJoK6.jpg )
但是如果你只看該縣市時雨量,只會看到該地在晚間6點~9點,
這三個小時的時雨量分別都是幾十mm。
單純帳面上資料,一般民眾乃至於許多大氣科學版網友,
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現這種累積雨勢的情形。
所以我才會說,要討論降雨量,決不是只看"時雨量"就能正確判斷,
所謂的時間/整點小時,這是我們人類為了方便自行訂出的標準,
大自然要下雨時,它可不會還配合你人類的統計方便,剛好整點才開始下或結束。
--
: 6/2 22-23 23-24
: 6/3 1-2 2-3 3-4 4-5 7-8 11-12 14-15 15-16 16-17 17-18 18-19 19-20
: 20-21 21-22 22-23 23-24
: 好狂暴的一天...
雖然標題是降雨量統計,但是氣象局的統計資料卻是都習慣用"整點小時"的
所謂傳統"時雨量"的統計方式。
但是這種統計方式會有一個盲點,閱讀者你只會看到每一個"整點小時"內的雨量。
實際上老天爺要降雨時,並不是都那麼剛好整點才開始下,也不是到下個整點就結束。
也就是比起時雨量,每個時刻之過去60分鐘/120分鐘的累積降雨量,
比起傳統的"整點小時"雨量統計,能夠更實際反映某個區域(鄉鎮市)內的降雨情形。
比如假設5點40分開始下雨,這20分鐘下了40mm的雨量。
在5點~6點降雨的氣象局統計網頁,觀眾看到的會是以為是"從5點到6點",
這60分鐘內才下了40mm。(實際上卻是都集中在後面20分鐘)
接著上述地點,從6點0分到6點25分,如果又下了60mm,
但是6點25分後就停止下雨。大眾到氣象局網站,
你同樣會以為是6點到7點這60分鐘又下了60mm,實際上卻可能是25分鐘就降下60mm。
也就是在上面這個情況中,從5點40到6點25分,這45分鐘內降下了100毫米的雨量,
但是你去氣象局的各縣市降雨統計網頁,只能看到該地在5點~6點下了40mm,
而6點~7點又下了60mm。
一般閱讀大眾看到會怎麼想? 兩個整點小時的資料,分別顯示40mm及60mm。
很可能會覺得還好嘛,排名榜內其他地方的整點小時"時雨量"還比它高。
若非氣象專家或對氣象有研究的愛好者,很容易會以為,
該地是"兩個小時120分鐘內",分別下了40mm跟60mm。
這個現象只要看看過去幾年,大氣科學版上,每當有大雨/豪雨特報,
這個版的許多鄉民,都幾乎只用"整點小時"的時雨量來討論各地降雨情形就知道。
連對大氣科學喜好/有研究的本版使用者,都會落入這種統計上的盲點。
(以前看到時我也曾經試著糾正提出反駁,比如某地區並不是只有降下幾十毫米雨量,
還有鄉民不屑的反駁或私信講說,氣象局網站就只寫時雨量多少幾十毫米而已)。
如果當天還有其他地方也降下豪大雨,雖然排行榜上你看不到該地名列前排行榜,
但是實際上那種暴雨程度,對身處在當地的人來說,可能比"整點小時"的時雨量
達到100mm的鄉鎮市,其集中降下豪雨的情形更恐怖。
-------------------------------------------------------------------------
我舉例一個親身經歷的經驗,2012年7月下旬,那天早上還是炎熱晴朗的氣候。
下午變成了陰天。那天於是我約其他車友,一起騎車從南投草屯鎮的148縣道,
接139縣道,橫跨到彰化縣靠近員林/芬園的牧場去用餐/賞景。
當我們在牧場看乳牛&用餐快結束時,就看到天空開始出現烏雲密布。
於是我們趕快吃完餐點,想說快點騎車下山回到市區。
(我跟其他車友騎車上山都是全套裝備,上衣穿防摔外套+下半身穿防摔褲,
頭戴有歐盟/美國安規認證的全罩式安全帽+防潑水鏡片避免下雨/霧氣影響視線)
在我們從139回程下山路上靠近彰化芬園時,開始下起了雨勢。
起先還是小雨,因為有穿兩截式雨衣,所以稍微放慢速度繼續下山。
這段山路其實海拔並不高(頂多兩三百公尺左右),後來開始起了霧氣,影響了視線。
於是我們又更加放慢速度,原本能以時速四十~五十公里過彎的彎道,
已經降低到只剩二十~三十之間這種相當慢速的速度前進。
後來雨勢逐漸加大到大約中等雨勢程度(約是如果沒穿雨衣,被雨滴淋到會痛程度),
而且霧氣更濃,我的車輛大燈已經看不太清楚。
(當時我很怕如果對向車道來一台逆向跨雙黃線超車的貨車,視線不良連閃都來不及)
改換車友有加裝LED大燈,照明度更好的車輛在前頭引導下山路線。
之後終於下到平地,可是雨勢又一直加大,而且到了平地霧氣仍未散去。
在市區的四線道省道上,LED大燈+霧燈也幾乎看不到眼前超過十公尺的所有車輛。
行車狀況變得非常危險,道路上的其他車輛速度也都變得很緩慢前進。
於是我們決定找家便利商店,要停車躲雨。於是關掉引擎,把車牽到路邊用小跑步,
往最近的7-11超商前進。剛好看到有一家超商有個很大的停車場,我們決定到那避雨。
等車子牽到超商外面的停車場空地時,雨勢突然變大。
我把機車中柱架好,連安全帽都來不及脫掉,立刻走進超商騎樓內避雨。
同時間我看到停車場也有其他大貨車司機下車,要往超商內避雨。
到超商內閒聊時,司機大哥說他貨車已經將大燈+霧燈全開+與雨刷開到最快速,
還是看不到車子前方的路況。為了安全他也決定停車,先到室內躲雨。
當我到騎樓及車商內的座椅區坐下時,外面的雨勢+霧氣,
已經嚴重到連地面的柏油路都看不到痕跡了。
那種雨勢已經大到我穿兩截式達新牌雨衣+防摔外套/長褲+外套裡面的衣服,
都還會覺得被雨滴打到會很明顯疼痛的地步。
於是,我在超商內坐了約三十分鐘,等到雨勢明顯變小成小雨後,
我跟車友互相告別騎車回家。等回到家後,我上中央氣象局網站,
查詢那段時間內,各別的10分鐘降雨資料。算出從當天下午5點40分到6點40分,
草屯鎮這60分鐘內的累積雨量約是144mm。
-----------------------------------------------------------------------
PS:不過當天下完大雨後,我騎車到草屯鎮市區的主要省道稍微繞一圈查看。
發現並沒有積水/淹水的情形。這點還讓我當時有點訝異,
想說草屯這種人口約十萬的小鄉鎮,論防洪治水預算絕不如台北/台中這類大都市。
可是60分鐘降了144毫米的雨量,也沒造成街道淹水。
而且,草屯市區的海拔並不算高,跟台中市氣象站大約都是100公尺左右)。
平坦的地勢+不高的還拔高度+鄉鎮等級的排水系統,居然能撐過這種雨勢。
------------------------------------------------------------------------
但是,一般民眾如果只看各縣市的整點小時"時雨量",也沒在那時間經過當地者,
絕對看不出來那地區在60分鐘內被降下了144毫米的雨量。
而且實際上該波雨勢最大的時段,都集中在我躲雨的那三十分鐘左右。
也就是實務上,當天那30分鐘內,很可能降了超過100毫米。
(等於如果那種強大雨勢要是一直維持60分鐘,約等於是時雨量兩百毫米的程度)
但是從氣象局的統計傳統方式,用整點小時這種"時雨量"觀察,
非親身經歷過,只從網站上閱讀時雨量統計資料的民眾,根本看不出來。
所以,用時雨量來討論各地區域的降雨情形,在實務上是存在盲點的。
就像昨晚在彰化縣/南投縣的降雨情性。
南投市在三小時內共降下了超過兩百毫米雨量,
其中雨勢最大的那60分鐘,總共降下了121mm。( http://i.imgur.com/V9ZJoK6.jpg )

這三個小時的時雨量分別都是幾十mm。
單純帳面上資料,一般民眾乃至於許多大氣科學版網友,
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現這種累積雨勢的情形。
所以我才會說,要討論降雨量,決不是只看"時雨量"就能正確判斷,
所謂的時間/整點小時,這是我們人類為了方便自行訂出的標準,
大自然要下雨時,它可不會還配合你人類的統計方便,剛好整點才開始下或結束。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Selena
at 2017-06-06T06:44
at 2017-06-06T06:44

By Regina
at 2017-06-08T04:48
at 2017-06-08T04:48

By Ida
at 2017-06-10T02:53
at 2017-06-10T02:53

By Edwina
at 2017-06-12T00:58
at 2017-06-12T00:5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6-13T23:02
at 2017-06-13T23:0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6-15T21:07
at 2017-06-15T21:07

By David
at 2017-06-17T19:12
at 2017-06-17T19:12

By Puput
at 2017-06-19T17:16
at 2017-06-19T17:16

By Emily
at 2017-06-21T15:21
at 2017-06-21T15:21

By Leila
at 2017-06-23T13:26
at 2017-06-23T13:26

By Agatha
at 2017-06-25T11:30
at 2017-06-25T11:30

By Jack
at 2017-06-27T09:35
at 2017-06-27T09:35

By Selena
at 2017-06-29T07:40
at 2017-06-29T07:40

By Eden
at 2017-07-01T05:44
at 2017-07-01T05:44

By Rosalind
at 2017-07-03T03:49
at 2017-07-03T03:49

By Charlie
at 2017-07-05T01:54
at 2017-07-05T01:54

By Candice
at 2017-07-06T23:58
at 2017-07-06T23:58

By Suhail Hany
at 2017-07-08T22:03
at 2017-07-08T22:03

By Kristin
at 2017-07-10T20:08
at 2017-07-10T20:08

By Carol
at 2017-07-12T18:12
at 2017-07-12T18:12

By Olga
at 2017-07-14T16:17
at 2017-07-14T16:17

By Erin
at 2017-07-16T14:22
at 2017-07-16T14:22

By Enid
at 2017-07-18T12:26
at 2017-07-18T12:26

By Belly
at 2017-07-20T10:31
at 2017-07-20T10:31

By Susan
at 2017-07-22T08:36
at 2017-07-22T08:36

By Lucy
at 2017-07-24T06:40
at 2017-07-24T06:40

By Hazel
at 2017-07-26T04:45
at 2017-07-26T04:45

By Hedwig
at 2017-07-28T02:50
at 2017-07-28T02:50

By Noah
at 2017-07-30T00:54
at 2017-07-30T00:54

By Sierra Rose
at 2017-07-31T22:59
at 2017-07-31T22:59
Related Posts
天氣速觀:西南風減弱,太平洋高壓開始西伸,南部終於受梅雨鋒面的雷暴群影響

By Liam
at 2017-06-04T07:10
at 2017-06-04T07:10
大雷雨手機警訊 氣象局2天發5次

By Caitlin
at 2017-06-04T00:47
at 2017-06-04T00:47
快訊/曾文水庫晚間10點調節性放水

By Wallis
at 2017-06-04T00:09
at 2017-06-04T00:09
Global Temperature May 2017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6-03T22:28
at 2017-06-03T22:28
6/3小時降雨量排行

By Ursula
at 2017-06-03T20:53
at 2017-06-03T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