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是恨的意思嗎? - 韓國

By Regina
at 2007-03-07T00:38
at 2007-03-07T00:38
Table of Contents
最後一篇...簡單談談「高麗」就好
「高麗」這個名稱,是來自「高句麗」
建立高句麗的民族,主要為濊貊族,貊族是自濊族所分出,故通常二者並稱
濊貊族的血源主要屬於滿洲通古斯民族,居住於朝鮮半島北部至滿洲南部的廣大地帶
濊貊族人於公元前二世紀建立國家,國號「扶餘」
《史記.貨殖列傳》:「燕北鄰烏桓、扶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可見,扶餘國在中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位於燕國的北面
高句麗的建國者為東明聖王「朱蒙」,韓國 MBC 最近終於要結束的常勝連續劇「朱蒙」
該連續劇中所演的,正是東明聖王建立高句麗的故事
《三國史記》對於高句麗建國的記載,於高句麗本紀和百濟本紀中有出入
以下簡略介紹高句麗本紀和百濟本紀中有關高句麗建國的記載
依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的記載,扶餘王解夫婁無子,一日見一大石
石中蹦出一小兒,如金色蛙形,扶餘王將其收養,取名為「金蛙」,後立為太子
後宰相阿蘭弗假借天意篡位,勸解夫婁東遷。解夫婁東遷後,國號「東扶餘」
解夫婁死後金蛙即位,有天金蛙王在太白山得一女子,其自稱為河伯之女柳花
因和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而遭流放,而後柳花因日照而受孕,生一下顆蛋
後來有一個七歲男兒從蛋中破殼而出,射箭百發百中,被稱為「朱蒙」
朱蒙一名在扶餘俗語中即「善射」之意,朱蒙常和金蛙王七子遊戲,皆勝其七子
金蛙王長子帶素因嫉妒朱蒙而嘗加害他,後朱蒙母親柳花建議朱蒙離開東扶餘
之後他到了卒本川紇升骨城,結廬於沸流水 (今鴨綠江中游的支流) 之上
國號「高句麗」,四方民族皆來歸附,嘗征鞨靺部落
而後沃沮族人建立的國家「沸流」也為高句麗所併
而後扶餘在西元 494 年也為高句麗所滅
而《三國史記.百濟本紀》對高句麗建國的記載卻略有不同
朱蒙自北扶餘逃難到卒本扶餘,卒本扶餘王無子,只有三個女兒
卒本扶餘王見到朱蒙,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便把第二個女兒召西奴嫁給他
卒本扶餘王死後,朱蒙嗣位。朱蒙和召西奴生有二子,為沸流和溫祚
一說朱蒙在北扶餘時亦有一長子,即後來高句麗的琉璃王
沸流和溫祚因怕不容於琉璃王,便離開卒本扶餘南遷
而後溫祚在慰禮城 (今日的首爾附近) 建都,即為百濟的始祖溫祚王
高句麗可以說是韓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國家,自西元前 37 年朱蒙建立高句麗後
高句麗即不斷地擴張,雖然曾其中受到東漢、曹魏、鮮卑慕容氏的打擊一度受挫
但在第 19 代廣開土王和第 20 代長壽王時期
對鄰近百濟、新羅、扶餘等地進行打擊並兼併,掠奪其土地
隋煬帝曾經三次討伐高句麗,皆告失敗
隋朝最後一次發兵 35 萬 5 千人攻打高句麗,結果慘敗,逃回來的僅剩 2 千 7 百人
這也造成後來隋朝元氣大傷,而後滅國之因
而後唐太宗也曾發兵攻打高句麗,但一直無法攻下鴨綠江口的安平城
最後唐軍無功而返,這是韓國人最愛拿來誇耀的歷史,但中韓兩側的史料記載有差異
西元前 57 年至西元 668 年期間,是韓國史上的三國時期
所謂三國,即「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
三國時期持續的時間相當長,期間有趣的歷史倒是不少,但礙於字數且不提之
三國時期的結束,為新羅和唐朝聯軍,於 660 年滅了百濟,再於 668 年滅了高句麗
高句麗會敗於羅唐聯軍的其中一原因為內部王位繼承的內訌問題
唐朝原在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建立安東都護府,但之後新羅運用軍事和外交政策
半強迫式地將百濟和部分高句麗故地納入直接統治,唐朝最後默認新羅的統治權
此時進入了韓國歷史上的統一新羅時期
另外部分高句麗遺民,於西元 698 年在原先高句麗故地,建立「渤海國」
渤海國建國者高王大祚榮,史稱「高麗別種」,為高句麗遺民
因此韓國史學家將渤海國視為高句麗的延續,為韓國的歷史之一
在新羅和渤海國並存的時期,稱作「南北國時期」,渤海國後於 926 年被契丹所滅
但中國的歷史學家並不承認渤海國為韓國的歷史
至於「高句麗」這個國名的語源,目前尚未有確定的說法
東明聖王建都於紇升骨城,此地為以前漢四郡玄菟郡的高句麗縣
至於是先有高句麗人,還是先有高句麗縣這個地名,目前尚有爭議
中國史書上對於「高句麗」這個名稱音譯,有「高勾驪」「高麗」「句麗」「高離」等
一種說法是,「高句麗」是類似 Guri 的發音所音譯而來
開頭的「高」字是額外加上去形容詞,用以形容國家的高和大
「句麗」則是 Guri 的音譯,它可能的語源有二種
一是來自古高句麗語的 Guru,意思是「高大城牆的城市」
另一個則是古高句麗語的 Gauri,其為「中心」之意
統一新羅時代末期,因地方貴族勢力坐大,及農民暴動頻仍,新羅國勢漸衰
農民起義軍中,有一稱作弓裔之人,自稱為新羅憲康王的庶子,新羅貴族出身
後其勢力漸壯大,隨後改稱復興高句麗,西元 901 年在開城稱王,國號「高句麗」
一般史書稱為「後高句麗」,此時新羅軍人甄宣也在光州稱王,自稱「後百濟王」
在新羅、後高句麗、後百濟共存的時期,稱作「後三國時期」,但時間不長
因弓裔統治殘虐,918 年弓裔的部將群起推翻他,擁其部將王建為王
王建改國號為「高麗」,於 935 年滅新羅,936 年滅後百濟
開創了高麗王朝,是為高麗太祖,而韓國歷史於此時也進入了新的高麗時期
現今韓國的英文稱呼 Korea,就是來自高麗時期的這個國號「高麗」
「高麗」這個稱呼主要是透過絲路傳入印度和中東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將其音譯為義大利語 Cauli
而後逐漸演變為英語的 Corea 和 Korea,最後 Korea 的使用取得優勢而固定下來
高麗王朝末期,因當時明朝初建,高麗內部擁元派和擁明派曾爭論不已
後來高麗決定支持北元,派大將李成桂進攻遼東明朝屬地
但李成桂為擁明派,隨後率軍回師開京,於 1392 年廢黜高麗國王
改國號「朝鮮」,高麗滅亡
若有人真的完全看完這三篇,那我真的深感佩服 XDD
為了分別解說「韓、朝鮮、高麗」,把韓國的歷史拆成諸多片段
時間有時會有跳躍,很可能最後讓看的人全部都感到霧煞煞.....
若真如此,在此深表歉意,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XD
--
「高麗」這個名稱,是來自「高句麗」
建立高句麗的民族,主要為濊貊族,貊族是自濊族所分出,故通常二者並稱
濊貊族的血源主要屬於滿洲通古斯民族,居住於朝鮮半島北部至滿洲南部的廣大地帶
濊貊族人於公元前二世紀建立國家,國號「扶餘」
《史記.貨殖列傳》:「燕北鄰烏桓、扶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可見,扶餘國在中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位於燕國的北面
高句麗的建國者為東明聖王「朱蒙」,韓國 MBC 最近終於要結束的常勝連續劇「朱蒙」
該連續劇中所演的,正是東明聖王建立高句麗的故事
《三國史記》對於高句麗建國的記載,於高句麗本紀和百濟本紀中有出入
以下簡略介紹高句麗本紀和百濟本紀中有關高句麗建國的記載
依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的記載,扶餘王解夫婁無子,一日見一大石
石中蹦出一小兒,如金色蛙形,扶餘王將其收養,取名為「金蛙」,後立為太子
後宰相阿蘭弗假借天意篡位,勸解夫婁東遷。解夫婁東遷後,國號「東扶餘」
解夫婁死後金蛙即位,有天金蛙王在太白山得一女子,其自稱為河伯之女柳花
因和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而遭流放,而後柳花因日照而受孕,生一下顆蛋
後來有一個七歲男兒從蛋中破殼而出,射箭百發百中,被稱為「朱蒙」
朱蒙一名在扶餘俗語中即「善射」之意,朱蒙常和金蛙王七子遊戲,皆勝其七子
金蛙王長子帶素因嫉妒朱蒙而嘗加害他,後朱蒙母親柳花建議朱蒙離開東扶餘
之後他到了卒本川紇升骨城,結廬於沸流水 (今鴨綠江中游的支流) 之上
國號「高句麗」,四方民族皆來歸附,嘗征鞨靺部落
而後沃沮族人建立的國家「沸流」也為高句麗所併
而後扶餘在西元 494 年也為高句麗所滅
而《三國史記.百濟本紀》對高句麗建國的記載卻略有不同
朱蒙自北扶餘逃難到卒本扶餘,卒本扶餘王無子,只有三個女兒
卒本扶餘王見到朱蒙,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便把第二個女兒召西奴嫁給他
卒本扶餘王死後,朱蒙嗣位。朱蒙和召西奴生有二子,為沸流和溫祚
一說朱蒙在北扶餘時亦有一長子,即後來高句麗的琉璃王
沸流和溫祚因怕不容於琉璃王,便離開卒本扶餘南遷
而後溫祚在慰禮城 (今日的首爾附近) 建都,即為百濟的始祖溫祚王
高句麗可以說是韓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國家,自西元前 37 年朱蒙建立高句麗後
高句麗即不斷地擴張,雖然曾其中受到東漢、曹魏、鮮卑慕容氏的打擊一度受挫
但在第 19 代廣開土王和第 20 代長壽王時期
對鄰近百濟、新羅、扶餘等地進行打擊並兼併,掠奪其土地
隋煬帝曾經三次討伐高句麗,皆告失敗
隋朝最後一次發兵 35 萬 5 千人攻打高句麗,結果慘敗,逃回來的僅剩 2 千 7 百人
這也造成後來隋朝元氣大傷,而後滅國之因
而後唐太宗也曾發兵攻打高句麗,但一直無法攻下鴨綠江口的安平城
最後唐軍無功而返,這是韓國人最愛拿來誇耀的歷史,但中韓兩側的史料記載有差異
西元前 57 年至西元 668 年期間,是韓國史上的三國時期
所謂三國,即「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
三國時期持續的時間相當長,期間有趣的歷史倒是不少,但礙於字數且不提之
三國時期的結束,為新羅和唐朝聯軍,於 660 年滅了百濟,再於 668 年滅了高句麗
高句麗會敗於羅唐聯軍的其中一原因為內部王位繼承的內訌問題
唐朝原在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建立安東都護府,但之後新羅運用軍事和外交政策
半強迫式地將百濟和部分高句麗故地納入直接統治,唐朝最後默認新羅的統治權
此時進入了韓國歷史上的統一新羅時期
另外部分高句麗遺民,於西元 698 年在原先高句麗故地,建立「渤海國」
渤海國建國者高王大祚榮,史稱「高麗別種」,為高句麗遺民
因此韓國史學家將渤海國視為高句麗的延續,為韓國的歷史之一
在新羅和渤海國並存的時期,稱作「南北國時期」,渤海國後於 926 年被契丹所滅
但中國的歷史學家並不承認渤海國為韓國的歷史
至於「高句麗」這個國名的語源,目前尚未有確定的說法
東明聖王建都於紇升骨城,此地為以前漢四郡玄菟郡的高句麗縣
至於是先有高句麗人,還是先有高句麗縣這個地名,目前尚有爭議
中國史書上對於「高句麗」這個名稱音譯,有「高勾驪」「高麗」「句麗」「高離」等
一種說法是,「高句麗」是類似 Guri 的發音所音譯而來
開頭的「高」字是額外加上去形容詞,用以形容國家的高和大
「句麗」則是 Guri 的音譯,它可能的語源有二種
一是來自古高句麗語的 Guru,意思是「高大城牆的城市」
另一個則是古高句麗語的 Gauri,其為「中心」之意
統一新羅時代末期,因地方貴族勢力坐大,及農民暴動頻仍,新羅國勢漸衰
農民起義軍中,有一稱作弓裔之人,自稱為新羅憲康王的庶子,新羅貴族出身
後其勢力漸壯大,隨後改稱復興高句麗,西元 901 年在開城稱王,國號「高句麗」
一般史書稱為「後高句麗」,此時新羅軍人甄宣也在光州稱王,自稱「後百濟王」
在新羅、後高句麗、後百濟共存的時期,稱作「後三國時期」,但時間不長
因弓裔統治殘虐,918 年弓裔的部將群起推翻他,擁其部將王建為王
王建改國號為「高麗」,於 935 年滅新羅,936 年滅後百濟
開創了高麗王朝,是為高麗太祖,而韓國歷史於此時也進入了新的高麗時期
現今韓國的英文稱呼 Korea,就是來自高麗時期的這個國號「高麗」
「高麗」這個稱呼主要是透過絲路傳入印度和中東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將其音譯為義大利語 Cauli
而後逐漸演變為英語的 Corea 和 Korea,最後 Korea 的使用取得優勢而固定下來
高麗王朝末期,因當時明朝初建,高麗內部擁元派和擁明派曾爭論不已
後來高麗決定支持北元,派大將李成桂進攻遼東明朝屬地
但李成桂為擁明派,隨後率軍回師開京,於 1392 年廢黜高麗國王
改國號「朝鮮」,高麗滅亡
若有人真的完全看完這三篇,那我真的深感佩服 XDD
為了分別解說「韓、朝鮮、高麗」,把韓國的歷史拆成諸多片段
時間有時會有跳躍,很可能最後讓看的人全部都感到霧煞煞.....
若真如此,在此深表歉意,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XD
--
Tags:
韓國
All Comments

By Elizabeth
at 2007-03-09T11:34
at 2007-03-09T11:34

By Gilbert
at 2007-03-10T05:27
at 2007-03-10T05:27

By Joseph
at 2007-03-13T02:45
at 2007-03-13T02:45

By Rae
at 2007-03-16T00:47
at 2007-03-16T00:47

By Enid
at 2007-03-19T23:31
at 2007-03-19T23:31

By Christine
at 2007-03-23T16:32
at 2007-03-23T16:32
Related Posts
住中壢 想學韓文

By Mary
at 2007-03-04T14:03
at 2007-03-04T14:03
han是恨的意思嗎?

By Joseph
at 2007-03-04T08:03
at 2007-03-04T08:03
住中壢 想學韓文

By Michael
at 2007-03-04T00:29
at 2007-03-04T00:29
師大韓文基礎1B班(週四)

By Hamiltion
at 2007-03-03T23:33
at 2007-03-03T23:33
請問一下韓國的主計處?

By Kristin
at 2007-03-03T10:55
at 2007-03-03T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