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六水系河砂疏濬量超過5億立方公尺 - 生態環境討論

By Emma
at 2009-12-04T16:33
at 2009-12-04T16:33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EarthScience 看板]
作者: Morbert (融) 看板: EarthScience
標題: [新聞] 全台六水系河砂疏濬量超過5億立方公尺
時間: Sun Nov 29 22:47:53 2009
全台六水系河砂疏濬量超過5億立方公尺 2009.11.25 中廣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5/1/1vme3.html
莫拉克風災後,台灣山河變色,水利署長(楊偉甫)表示,災後第一時間預估土石崩
塌量約有六千萬立方公尺,這個數字是往年河川砂石輸浚量的三倍,原本看到就以
為是天文數字,沒想到災後重建再評估,才發現全台土石崩塌量要以億立方公尺來
計算,估計增加有五億立方公尺的砂石量。
水利署指出,包括濁水溪、八掌溪、曾文溪、高屏溪、林邊溪、及台東沿海河系,
這六大流域集水區災後崩塌面積,擴大有5萬多公頃,如果以平均崩塌深度1公尺估
算,土石量高達5億立方公尺,水利署長楊偉甫
『看到六千這個數字已經很驚人,可是再隔一段時間以後,從上游集水區、從空拍、
從衛星照片再傳出來的資料,經過分析以後,這個數據是以億來計算的,大地山河
變色的狀況,遠超過當初的預期。集水區崩塌量總面積新增有五萬公頃,那如果以
一公尺的厚度來講,五萬公頃的量,就等於是五億立方公尺的砂石,所以這個量是
相當的驚人。』
除了河川砂石嚴重淤積,南部水庫也是嚴重淤積,水利署初步估算,水庫增加的淤
沙量,曾文約1500萬立方公尺,南化水庫有1700萬立方公尺、甲仙堰增加淤積量1.5
萬立方公尺、高屏堰增加200萬立方公尺。
水利署計畫以每年疏浚量有6500萬立方公尺為目標,進行河川疏濬、水庫疏濬、水
力排砂、放淤、野溪土石清淤等方式分年執行清淤疏濬。
--
作者: Morbert (融) 看板: EarthScience
標題: [新聞] 全台六水系河砂疏濬量超過5億立方公尺
時間: Sun Nov 29 22:47:53 2009
全台六水系河砂疏濬量超過5億立方公尺 2009.11.25 中廣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5/1/1vme3.html
莫拉克風災後,台灣山河變色,水利署長(楊偉甫)表示,災後第一時間預估土石崩
塌量約有六千萬立方公尺,這個數字是往年河川砂石輸浚量的三倍,原本看到就以
為是天文數字,沒想到災後重建再評估,才發現全台土石崩塌量要以億立方公尺來
計算,估計增加有五億立方公尺的砂石量。
水利署指出,包括濁水溪、八掌溪、曾文溪、高屏溪、林邊溪、及台東沿海河系,
這六大流域集水區災後崩塌面積,擴大有5萬多公頃,如果以平均崩塌深度1公尺估
算,土石量高達5億立方公尺,水利署長楊偉甫
『看到六千這個數字已經很驚人,可是再隔一段時間以後,從上游集水區、從空拍、
從衛星照片再傳出來的資料,經過分析以後,這個數據是以億來計算的,大地山河
變色的狀況,遠超過當初的預期。集水區崩塌量總面積新增有五萬公頃,那如果以
一公尺的厚度來講,五萬公頃的量,就等於是五億立方公尺的砂石,所以這個量是
相當的驚人。』
除了河川砂石嚴重淤積,南部水庫也是嚴重淤積,水利署初步估算,水庫增加的淤
沙量,曾文約1500萬立方公尺,南化水庫有1700萬立方公尺、甲仙堰增加淤積量1.5
萬立方公尺、高屏堰增加200萬立方公尺。
水利署計畫以每年疏浚量有6500萬立方公尺為目標,進行河川疏濬、水庫疏濬、水
力排砂、放淤、野溪土石清淤等方式分年執行清淤疏濬。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Jake
at 2009-12-07T02:19
at 2009-12-07T02:19
Related Posts
專題演講:氣候變遷時代德國對暴風巨浪的保護措施

By Callum
at 2009-12-04T12:01
at 2009-12-04T12:01
悲傷之島吐瓦魯--目前尚無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接收吐瓦魯移民

By Ophelia
at 2009-12-04T02:24
at 2009-12-04T02:24
搶救筆筒樹,需要你們的協助

By Faithe
at 2009-12-03T23:42
at 2009-12-03T23:42
The Most Terrifying Video You'll Ever See 中文摘譯

By Elizabeth
at 2009-12-03T19:19
at 2009-12-03T19:19
誇張的PM10 (10um等級大小懸浮微粒)

By Edwina
at 2009-12-03T15:55
at 2009-12-03T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