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香港廚餘調查報導 - 生態環境討論
By Joe
at 2012-01-30T08:38
at 2012-01-30T08:38
Table of Contents
主婦聯盟電子報 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637?
剩食—香港廚餘調查報導
作者:袖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志工)
香港人每天丟棄的垃圾中,廚餘佔了1/3,而目前香港7個
使用中和已關閉的堆填區都已接近飽和,不論是擴建或是
新增都引起許多居民的反彈;況且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
全球都在追求糧食自給率的同時,廚餘的產生就顯得更加
荒謬。其實透過源頭減量、堆肥或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廚
餘根本不應該是垃圾。
香港記者陳曉蕾用一年多的時間,拆開百餘袋的垃圾、實
地拍攝眾多廚餘現場,以及訪問大量的前線工作人員、專
家學者、商家及環保團體,寫成這本8萬5千字的調查報導
,名為「剩食」-取自生活中始終過剩的食物。
她從訪問酒樓、茶餐廳、超市及學校飯堂等供餐的商家中
,試圖了解廚餘產生的原因,到比較香港、台灣及韓國的
廚餘處理政策及技術,最後回歸到個人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減少廚餘的方式。
本書第一章「廚餘從哪裡來?」,提及許多令人觸目驚心
的數字與影像。例如:2010年的某一場31桌的酒席中,廚
餘量竟高達118公斤(約僅是香港每日工商廚餘量的萬分之
三);依據英國 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
的研究發現,廚餘大約有30%是顧客留下、65%是食材準備
時產生、5%則是因為腐壞。這個結果,推翻我們大多數認
為廚餘是由消費者產生的印象;另外,對於超市的廚餘來
源,多是因為貨架上不但要商品齊全,更要推陳出新,所
以每天都必須丟棄許多尚未到期或是賣相不佳的食物。更
令人訝異的是,包括許多標榜關心環境和健康概念的有機
小店,常因為缺乏訂貨及管理的經驗,導致許多產品滯銷
而成為廚餘。
第二章則是以台灣及韓國的廚餘回收政策來檢視目前香港
廚餘回收的現況。由於香港目前並未強制廚餘回收,而利
用堆肥、轉製魚糧、蚯蚓處理、Bokashi(菌種)及廚餘機
等處理方式,有些不是後繼無力,就是計畫胎死腹中。作
者從這些案例中,一方面探討香港無法有效處理廚餘的原
因,另一方面也提出所有的處理技術都是後天補救。更應
該問的是:「怎樣才能不會有廚餘呢?」
最後一章則是從個人生活實踐面向切入,從撿拾別人不要
食物的白吃野人、部落客的廚餘日記、菜頭菜尾烹飪比賽
的冠軍菜色、冰箱儲存的秘密、剩菜變美食的巧婦密技,
以至鵝油肥皂和台灣也十分風行的環保酵素,在在都呈現
「垃圾,只不過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罷了。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是,香港一個非營利組織所推
行的「食德好!-食物回收計畫」。由組織的工作人員去
回收社區露天街市的廚餘,經由清洗和烹調,變成一道道
美味的佳餚,不僅凝聚社區意識,也是積累社區資本的一
種培力過程,這不是廚餘處理機或堆肥所能替代的。
一篇篇的調查文字,搭配一張張豐盛色彩繽紛的廚餘(其
實都是可吃的食物)影像,很難不讓人心生警惕,而每個
主題中則穿插許多實用的小撇步,只要按部就班,其實
就能一點一滴開始改變這個食物過剩的世界。
附註:「食德好!-食物回收計c畫」
http://www.greenhongkong.org/tc/home/index.php
--
剩食—香港廚餘調查報導
作者:袖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志工)
香港人每天丟棄的垃圾中,廚餘佔了1/3,而目前香港7個
使用中和已關閉的堆填區都已接近飽和,不論是擴建或是
新增都引起許多居民的反彈;況且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
全球都在追求糧食自給率的同時,廚餘的產生就顯得更加
荒謬。其實透過源頭減量、堆肥或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廚
餘根本不應該是垃圾。
香港記者陳曉蕾用一年多的時間,拆開百餘袋的垃圾、實
地拍攝眾多廚餘現場,以及訪問大量的前線工作人員、專
家學者、商家及環保團體,寫成這本8萬5千字的調查報導
,名為「剩食」-取自生活中始終過剩的食物。
她從訪問酒樓、茶餐廳、超市及學校飯堂等供餐的商家中
,試圖了解廚餘產生的原因,到比較香港、台灣及韓國的
廚餘處理政策及技術,最後回歸到個人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減少廚餘的方式。
本書第一章「廚餘從哪裡來?」,提及許多令人觸目驚心
的數字與影像。例如:2010年的某一場31桌的酒席中,廚
餘量竟高達118公斤(約僅是香港每日工商廚餘量的萬分之
三);依據英國 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
的研究發現,廚餘大約有30%是顧客留下、65%是食材準備
時產生、5%則是因為腐壞。這個結果,推翻我們大多數認
為廚餘是由消費者產生的印象;另外,對於超市的廚餘來
源,多是因為貨架上不但要商品齊全,更要推陳出新,所
以每天都必須丟棄許多尚未到期或是賣相不佳的食物。更
令人訝異的是,包括許多標榜關心環境和健康概念的有機
小店,常因為缺乏訂貨及管理的經驗,導致許多產品滯銷
而成為廚餘。
第二章則是以台灣及韓國的廚餘回收政策來檢視目前香港
廚餘回收的現況。由於香港目前並未強制廚餘回收,而利
用堆肥、轉製魚糧、蚯蚓處理、Bokashi(菌種)及廚餘機
等處理方式,有些不是後繼無力,就是計畫胎死腹中。作
者從這些案例中,一方面探討香港無法有效處理廚餘的原
因,另一方面也提出所有的處理技術都是後天補救。更應
該問的是:「怎樣才能不會有廚餘呢?」
最後一章則是從個人生活實踐面向切入,從撿拾別人不要
食物的白吃野人、部落客的廚餘日記、菜頭菜尾烹飪比賽
的冠軍菜色、冰箱儲存的秘密、剩菜變美食的巧婦密技,
以至鵝油肥皂和台灣也十分風行的環保酵素,在在都呈現
「垃圾,只不過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罷了。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是,香港一個非營利組織所推
行的「食德好!-食物回收計畫」。由組織的工作人員去
回收社區露天街市的廚餘,經由清洗和烹調,變成一道道
美味的佳餚,不僅凝聚社區意識,也是積累社區資本的一
種培力過程,這不是廚餘處理機或堆肥所能替代的。
一篇篇的調查文字,搭配一張張豐盛色彩繽紛的廚餘(其
實都是可吃的食物)影像,很難不讓人心生警惕,而每個
主題中則穿插許多實用的小撇步,只要按部就班,其實
就能一點一滴開始改變這個食物過剩的世界。
附註:「食德好!-食物回收計c畫」
http://www.greenhongkong.org/tc/home/index.php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美麗灣渡假村」環評無效定讞!台東縣政
By Kyle
at 2012-01-21T06:10
at 2012-01-21T06:10
最高行政法院:美麗灣BOT須重作環評
By Olga
at 2012-01-21T01:50
at 2012-01-21T01:50
台灣廢核條件世界第一(劉黎兒)
By Liam
at 2012-01-20T11:58
at 2012-01-20T11:58
縱貫美加油管 歐巴馬否決興建
By Hedda
at 2012-01-20T08:20
at 2012-01-20T08:20
核四距翡翠水源地 僅8公里
By Noah
at 2012-01-19T21:23
at 2012-01-19T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