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臣︰豪雨+熱島 極端氣候危台 - 生態環境討論

Noah avatar
By Noah
at 2012-06-25T11:55

Table of Contents

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5/today-p1.htm


《星期專訪》劉紹臣︰豪雨+熱島 極端氣候危台
記者黃以敬/專訪

台灣甫進入颱風季,颱風還未發威,六一○、六一六豪雨卻
已造成從南到北淹水、六死二失蹤的嚴重傷亡;中研院環境
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警告,台灣「強降雨」在過去五十
年已成長一.五倍、「超強降雨」更增加二至三倍,到二○
三五年預估強降雨還會再增加一倍,但是目前政府治水工作
其實都偏重「救災」,還沒有真正開始「防災」,台灣疏洪
防洪設施及容量必須增加二至三倍,否則遇水就成災的危機
恐會不斷重演。

地球增溫 大雨多小雨少

Q:才剛進入颱風季,六一○梅雨、西南氣流就已釀災,有
人形容是水龍年作祟,台灣面臨降雨惡化的氣候變遷?

A:我們跨國做了十多年降雨研究,確認空氣污染與降雨關
聯性,顆粒物進入雲層,形成水凝結,導致降雨變化,還有
國際研究地球氣溫增加,確實也已影響降雨強度,台灣與全
球都出現「大雨變多、小雨變少」趨勢。

國際研究估計,地球大多是海洋,地球溫度上升一度,就會
增加水蒸氣七%,亦即降雨至少多七%,而且降雨量在過去
平均前十%的強降雨更明顯增加,呈現倍數增加。

而全世界在過去百年增溫平均○.七度,台灣卻已增溫一.
三度,強降雨變化超過全球。依台灣歷年雨量統計可見,前
十%強降雨的雨量,比五十年前增加一至一.五倍、亦即增
加一五○%,而更前端的前一%超強降雨,更估計增達二至
三倍,「這是很可怕的」。而且降雨越來越集中化,基隆過
去百年來每年增加一二○○毫米雨量,但降雨天數少了半個
月,台北增加三○○毫米降雨量,降雨天數則少了一個月。

極澇極旱 難逃糧食危機

降雨強度也與頻率成正比,增速也在加快;類似莫拉克颱風
(八八水災)這種三天降下近三千毫米雨水的夢魘,出現機
率會比五十年前增加二至三倍,而且將縮短在二、三十年內
就會發生。如果古人把大雨成災的年代形容成「水龍年」,
過去水龍年傳說六十年一遇,未來「水龍」成災的機率勢必
會大大增加。

同時也須注意的是,在台灣每年總雨量沒有明顯變化的前提
下,前端強降雨增加,相對地,降雨量在後端二十%以下的
中小雨是減少的,台灣小雨量估計已減約一半,發生缺水旱
災的機率也在增加。台灣降雨量雖是世界平均值的二.六倍
,但水留不住,平日降雨又減,每人平均只分到五分之一的
水,人均水資源也是不足。

而且中小雨是台灣稻耕依賴的用水來源,因此,春耕大概十
年中就有五年面臨缺水。氣候變遷在全球已引發糧食危機,
台灣也避免不了。

熱島效應 都市水患加劇

Q:台灣對降雨的承受力似也變弱,梅雨季動輒成災,都市
淹水也越來越多?

A:台灣增溫速度高於全球,使得降雨天數減少、雨量也更
集中,降雨量或是時雨量破百年紀錄的狀況越來越常見;而
增溫一大肇因也是都市「熱島效應」。

統計顯示,台灣有四項環境問題是全球第一,台灣人口除以
土地的人口密度全球第二,但人口其實是集中居住在僅三分
之一的平原上、尤其是西部平原, 居住平原的人口密度其
實是全球第一。台灣還有工廠密度、車輛密度及能源消耗量
,更是全球第一,在在使得都市形成溫度環境惡化的熱島效
應。

過度開發使得道路建築取代許多自然山林,空氣污染物也把
日照反射回去,日照明顯縮減,相較於四十年前,台灣每年
日照減約三百小時,以平均一天十小時日照來算,等於一年
少了一個月日照, 對生物成長有很大負面影響。

日照縮短 年減三百小時

儘管日照減少,地表溫度卻還是增加,因山林植被對地表散
熱冷卻的自然作用消失,污染物也使得都市無法散熱,研究
顯示,台灣白天均溫沒有明顯下降,晚間均溫卻較四、五十
年前增約二度,白天到夜晚的高溫時段在延長,這使得冷氣
等能源消耗大增,節能減碳更難。

熱島效應也延伸到降雨,大雨不只下在山地,「越來越多下
在都市」。海水水蒸氣升空遇冷成雨,以往大多降在山區或
水庫等水源地,現在被都市取代,直接降在大台北地區、西
部平原;且遇到都市溫度高,午後陣雨威力也越來越大。

國家防災中心模擬台灣淹水潛勢區,及近年水災資料彙整,
台灣易淹水地區面積擴及上千平方公里,雲林、屏東、嘉義
、彰化、高雄、台南、宜蘭等地尤其必須警戒;但最近六一
○水災,桃園楊梅時雨量一二二.五毫米、平鎮一一三.五
毫米,都破了百年紀錄,新北市板橋及台北測站的日雨量三
百六十毫米和二百七十七毫米,也都打破史上六月紀錄,降
雨對都市的威脅明顯擴大。

但國內都市下水道排水容量有限,例如台北市、新北市只能
因應七十八毫米瞬間降雨,桃園縣更僅五十毫米,大台北盆
地的治水籌碼幾乎都只能押在幾十個抽水站上,但瞬間雨量
動輒超標,水排不出去,淹水自然頻傳,國內排洪設施只怕
已無法因應氣候變化。

提升防災 須從源頭著手

Q:但降雨似乎很難掌控?這次氣象單位對泰利颱風及西南
氣流的警訊就被質疑測不準,各大都會的「豪雨假」、「颱
風假」更是放得爭議四起?

A:目前雨量監測在科學上確實還有難度,大多是透過飛機
、氣球、衛星偵測雲層,以往較靠人力經驗判斷,現在則有
雲端電腦判讀衛星雲圖及監測數據輔助估算雨量,但還是難
免有誤差,一般而言,整體有六十%的準確度,在國際上就
算不錯的水準,以一千毫米雨量來看,四百毫米內的誤差是
可接受的,降雨位置在五十公里以內範圍,也是可容許誤差。

颱風假、豪雨假的拿捏更困難,不放假涉及民眾生命安全,
放得太多則被質疑浮濫、動輒損及數億經濟產值及人薪支出
,對地方首長確實是一大挑戰。

而過去台灣飽受地震與颱風危害,因此颱風假過去大多是看
風勢強度,房屋建築對於防震與防範颱風的強風也有加強,
但強降雨的水患威脅越來越大,勢必成為新課程。雨量預測
作業及技術可再研議提升,首長對於防災的因應,還是需審
慎從嚴、以人命安全為上,各界應多體諒其中難處。

目前台灣每年梅雨季是五到六月,颱風季則從六月到十一月
一直有可能,五至十一月都是令人擔憂的汛水期,要減少水
災與相關政治爭議,仍必須更從源頭去提高防洪技術及標準。

治水疏洪 拿出魄力改革

Q:每次遇災,政府都高喊要治水,也曾編列近千億治水預
算,內政部長李鴻源近期更提出大台北人口疏散等構想,有
無進一步建言?

A:政府確實花不少經費治水,例如九十四年政府罕見地編
列八年八百億治水,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後,中央與地方也
花上百億整治,但其實都比較是在「救災」,很多用在災情
整頓上,還不是真的要「防災」,根本不是在改善各流域的
疏洪防洪,恐無法論及預防災害。

而以目前台灣氣候變遷的速度及強降雨呈現倍數成長的速度
來看,防洪、防土石流及防旱措施,在二十五年內,需要比
過去五十年至少增加三倍。例如日本東京地區過去常有水患
,日本政府從鶴見川上游開始造林,中下游沿岸做了三千多
個滯洪池。國內有學者估算過,淡水河流域的大台北沿岸若
要增設滯洪池等洪水容納及排放體系,估計要上兆元,而全
國這種都市分布的水域地區,就有五至六個。

又如內政部對國土容量的調查規劃,涉及對都市人口的遷移
疏散,目前在山區遇上豪雨要強制撤離民眾,就常遇到阻力
,未來要更大規模的疏散都會人口,勢必是更重大的挑戰、
需要更多法令與資源配合。

中研院去年底曾對總統府提出氣候變遷因應建議書,從山坡
地管理、海岸地層下陷、水資源不足到都市發展及對水災因
應能力檢視等,在在提出建言,可能因面臨總統大選,這種
龐大的改革很難獲得重視及承諾;但環境氣候變化的危機越
演越烈,台灣社會必須更正視問題嚴重性,政府需有更大魄
力,災難的預防工作不能再拖延了。


--

All Comments

Enid avatar
By Enid
at 2012-06-29T07:25
推~~感謝分享^^
Emma avatar
By Emma
at 2012-07-03T02:54
借轉大氣板,謝謝

廬山劫

Caroline avatar
By Caroline
at 2012-06-25T11:46
http://e-info.org.tw/node/77969 廬山劫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柯金源、陳忠峰、陳添寶、葉鎮中、張光宗; 剪輯:陳忠峰 幕起,吊橋串起廬山的百年溫泉夢,大自然帶來繁華,卻也能隨時將它帶 走。當水文、地文與人文無法取得平衡,縱然繁華難捨,也不得不落幕... 6月10日 ...

護田水 民眾助割溪州「水」稻

Dinah avatar
By Dinah
at 2012-06-25T11:43
來源網址:http://e-info.org.tw/node/77965 護田水 民眾助割溪州「水」稻 本報2012年6月2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溪州守護百年水圳莿仔埤圳的靜坐行動進入第45天,由水圳 灌溉孕育出來的水稻,也按照時節長出飽滿的稻穗。昨(23 )日來自全台各的年輕學子及支援 ...

地球高峰會落幕 永續仍需努力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12-06-25T11:39
來源網址: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lowestc.blogspot.com.br/2012/06/blog-post_24.html 地球高峰會落幕 永續仍需努力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特派員)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二十年再度召開,然而大多數人都 感到,會議成果並沒有等 ...

一見小強就喊打?蟑螂若滅絕 美研究:

Regina avatar
By Regina
at 2012-06-24T14:26
來源網址:http://tinyurl.com/7f2tvxa NOWnews – 2012年6月24日 上午9:48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能在各種髒汙環境下生存,且可說是全球最讓人討厭物種的「小強」蟑螂,許多人一見 牠就喊打,還會在家中角落放置殺蟑藥,希望能將牠們趕盡殺絕。但美國生物學家卻對此 殺 ...

環境前線:德國廢核的真相與迷思(上)

Quintina avatar
By Quintina
at 2012-06-23T09:34
http://goo.gl/Aw30b 臺灣立報 2012/6/18 房思宏 2011年3月11日於日本東北發生的強震,除帶來驚人的海嘯外,也重創位於福島的核電廠。 福島核災讓許多國家開始反思核能安全問題,德國政府重新調整其核能政策,決定加速讓 既有核電廠除役,執政聯盟於2011年5月底決定立即關閉17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