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政府開放近海雙拖網漁船作業政策 - 生態環境討論

By Yedda
at 2009-09-16T20:46
at 2009-09-16T20:46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Policy 看板]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Policy
標題: Re: [政策] 反對政府開放近海雙拖網漁船作業政策
時間: Wed Sep 16 20:41:29 2009
哦,我搜到它的新聞了
不滿開放拖網船作業 南縣漁民抗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6/5/1r83w.html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同意讓42艘50噸以上的拖網船,進入距岸3至12浬作業以進行研究,
引發台南縣漁民抗議;縣長蘇煥智表示,若中央不收回政策,不排除請監察院介入調查。
台南縣政府今天下午邀請行政院農委會官員在將軍漁港召開說明會,數10名台南縣
馬沙溝、青鯤鯓一帶的漁民會前就高舉白布條及標語看板,抗議中央政策會讓漁民無魚
可捕,希望蘇煥智幫漁民主持公道。
漁民朱旺滕表示,傳統流刺網漁船只抓在海面以下約5米深魚群,雙拖網漁船
可深達100米,小到 (魚勿)仔魚、大到鯊魚、鯨魚都抓光,甚至底棲魚類都不放過,
台南縣原也有好幾艘雙拖網漁船,但因漁民都體認如此殺雞取卵做法將使子孫都沒飯吃,
幾乎已改回傳統流刺網。
台南縣區漁會總幹事洪三義表示,台南縣沿近海漁業資源已相當枯竭,若開放大小
通吃的拖網漁船進入作業,除加速漁業資源枯竭速度,也易引起漁民間糾紛。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長陳玉琛在會中說明,現行拖網管理規定,距岸3浬內完全
禁止拖網漁船作業,3至12浬僅禁止50噸以上拖網漁船作業;近來部分業者反映,
拖網作業漁法已由底拖網改成中表層拖網,不會影響棲地生態。
她說,農委會雖曾在西南海域進行中層拖網調查,初步結果顯示較不會影響底棲生態,
但調查期間僅2個月,有必要進行1年期以上的調查研究,才能成為未來制定相關政策
措施的客觀依據。
但在場漁民無法接受陳玉琛說法,強調不願意讓台南縣漁場成為實驗對象,官方也
無法約束拖網船出海後的作業方式,這些船還是會把海裏的魚「抓光光」。
蘇煥智表示,美、日等已禁止拖網漁船,顯見其對環境生態破壞力,要求中央全面
禁止雙拖網快速漁船,也要盡速撤回開放50噸以上拖網漁船進入距岸3至12浬區域內
作業的政策,否則將率漁民北上陳情,同時移請監察院調查其中有無官商勾結的情形。
980916
--------------------
我對這個不是專業啦
就漁業署的說法 是因為技術更新了
如果這個技術真的有不會波及生態的價值
那重點應該放在
1. 這些執照核(那42艘)前的確認 和事後的檢查 確定是用新技術
2. 確定研究有在進行 如果覺得必要的話可以要求由有公信力的機構主持
這些研究誰做的我不知道,不過 成大好像有近海水文中心 他們做這個嗎?
3. 如果研究結果可行,再參與後續的修法細節吧。
全國沿海42艘 算不算多我不知道;
不過有新聞提到所畫作業區會波及生態保護區 -- 可能是在週邊
這是研究的內容嗎 如果是的話,應該就不會改
如果不是的話,的確應該讓漁業署修改作業許可範圍
當然啦,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想,就是,人類其實是一種很不可靠、自制很差的生物
既然山林、河床 會被濫墾濫建
那是不是還要再冒這個險? 還是說雖然有新技術,但還是保守一點不要開放為上策?
嗯... 我個人是不傾向這樣想啦
--
國家研究院->政治小組-> policy 政策板 █▆▆ █▆▆
遠離對政黨人物偏好 █ ◥ █ ◥
追尋「什麼對人民最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
--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Policy
標題: Re: [政策] 反對政府開放近海雙拖網漁船作業政策
時間: Wed Sep 16 20:41:29 2009
哦,我搜到它的新聞了
不滿開放拖網船作業 南縣漁民抗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16/5/1r83w.html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同意讓42艘50噸以上的拖網船,進入距岸3至12浬作業以進行研究,
引發台南縣漁民抗議;縣長蘇煥智表示,若中央不收回政策,不排除請監察院介入調查。
台南縣政府今天下午邀請行政院農委會官員在將軍漁港召開說明會,數10名台南縣
馬沙溝、青鯤鯓一帶的漁民會前就高舉白布條及標語看板,抗議中央政策會讓漁民無魚
可捕,希望蘇煥智幫漁民主持公道。
漁民朱旺滕表示,傳統流刺網漁船只抓在海面以下約5米深魚群,雙拖網漁船
可深達100米,小到 (魚勿)仔魚、大到鯊魚、鯨魚都抓光,甚至底棲魚類都不放過,
台南縣原也有好幾艘雙拖網漁船,但因漁民都體認如此殺雞取卵做法將使子孫都沒飯吃,
幾乎已改回傳統流刺網。
台南縣區漁會總幹事洪三義表示,台南縣沿近海漁業資源已相當枯竭,若開放大小
通吃的拖網漁船進入作業,除加速漁業資源枯竭速度,也易引起漁民間糾紛。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長陳玉琛在會中說明,現行拖網管理規定,距岸3浬內完全
禁止拖網漁船作業,3至12浬僅禁止50噸以上拖網漁船作業;近來部分業者反映,
拖網作業漁法已由底拖網改成中表層拖網,不會影響棲地生態。
她說,農委會雖曾在西南海域進行中層拖網調查,初步結果顯示較不會影響底棲生態,
但調查期間僅2個月,有必要進行1年期以上的調查研究,才能成為未來制定相關政策
措施的客觀依據。
但在場漁民無法接受陳玉琛說法,強調不願意讓台南縣漁場成為實驗對象,官方也
無法約束拖網船出海後的作業方式,這些船還是會把海裏的魚「抓光光」。
蘇煥智表示,美、日等已禁止拖網漁船,顯見其對環境生態破壞力,要求中央全面
禁止雙拖網快速漁船,也要盡速撤回開放50噸以上拖網漁船進入距岸3至12浬區域內
作業的政策,否則將率漁民北上陳情,同時移請監察院調查其中有無官商勾結的情形。
980916
--------------------
我對這個不是專業啦
就漁業署的說法 是因為技術更新了
如果這個技術真的有不會波及生態的價值
那重點應該放在
1. 這些執照核(那42艘)前的確認 和事後的檢查 確定是用新技術
2. 確定研究有在進行 如果覺得必要的話可以要求由有公信力的機構主持
這些研究誰做的我不知道,不過 成大好像有近海水文中心 他們做這個嗎?
3. 如果研究結果可行,再參與後續的修法細節吧。
全國沿海42艘 算不算多我不知道;
不過有新聞提到所畫作業區會波及生態保護區 -- 可能是在週邊
這是研究的內容嗎 如果是的話,應該就不會改
如果不是的話,的確應該讓漁業署修改作業許可範圍
當然啦,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想,就是,人類其實是一種很不可靠、自制很差的生物
既然山林、河床 會被濫墾濫建
那是不是還要再冒這個險? 還是說雖然有新技術,但還是保守一點不要開放為上策?
嗯... 我個人是不傾向這樣想啦
--
國家研究院->政治小組-> policy 政策板 █▆▆ █▆▆
遠離對政黨人物偏好 █ ◥ █ ◥
追尋「什麼對人民最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09-09-17T16:06
at 2009-09-17T16:06

By Agatha
at 2009-09-18T11:27
at 2009-09-18T11:27

By Isabella
at 2009-09-19T06:48
at 2009-09-19T06:48

By Wallis
at 2009-09-20T02:08
at 2009-09-20T02:08

By Ingrid
at 2009-09-20T21:29
at 2009-09-20T21:29

By Frederic
at 2009-09-21T16:50
at 2009-09-21T16:50

By Carol
at 2009-09-22T12:10
at 2009-09-22T12:10

By Belly
at 2009-09-23T07:31
at 2009-09-23T07:31

By Thomas
at 2009-09-24T02:52
at 2009-09-24T02:52

By Belly
at 2009-09-24T22:12
at 2009-09-24T22:12
Related Posts
國家公園面積擬倍增 目標達國土1/5

By Donna
at 2009-09-16T15:23
at 2009-09-16T15:23
反對經濟部開放七股台江公園沿岸開採海砂

By Isla
at 2009-09-16T14:06
at 2009-09-16T14:06
[新聞] 舊款sigg水壺含有雙酚A,可換貨

By Candice
at 2009-09-16T11:30
at 2009-09-16T11:30
農委會同意以試驗名義實施中表層五十噸以上雙拖網漁船作業

By Callum
at 2009-09-16T09:09
at 2009-09-16T09:09
冰退 太平洋大西洋通了

By Belly
at 2009-09-16T06:22
at 2009-09-16T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