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 地球科學討論

By Jack
at 2010-01-12T01:29
at 2010-01-12T01:29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Morbert (融)》之銘言:
聊一下當天聽黃鍔黃院士的演講的感想
最重要的,我想就是我推文那句:
你所看到的trend也許只是cycle的一部份
然而,所謂的cycle是否有一個trend,全看你的尺度大小
在黃院士去年的演講,我就聽過他說地球從2005年之後的平均溫度開始下降了
然而這個現象,你不能就解讀為:全球暖化反轉,或者全球暖化是騙局!
黃院士也強調:他認為全球暖化是真的,而且正在發生,
只是不像政府或者報章雜誌所言,"全部"都是人類幹的
全球暖化有一半是地球的循環,而人為也佔了一半的影響
也許我們現在的global warming只是MDO一個小階段,
也許這個MDOs在很多個cycle呈現了一個上升的trend,
尚未有足夠的資料可以確定之前,都不該有肯定式的批判。
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該是從證據說話,但不應過度引申
近代關於地球系統的研究起步很晚,要不是global warming這個議題
我想起步會晚上許多,即使氣象學的觀測很早就起步了
對於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遷來說,要達到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
更不用說海洋學上的研究更是缺乏。
IPCC 2007年那份報告我看了摘要還有一些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當下我非常的相信這份報告書,而且當時的證據顯示了地球年平均溫度確實在上升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有些地方正在下降當中,而且有很多地方調查不很明確
再者,除了肯定現在的CO2累積大部分是人為排放,以及CO2為主要溫室氣體
之外,其他的原因或影響尚未非常明確。
全球模式中大氣海洋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但是很可惜的是對於大氣海洋交互作用的模式,目前並非發展的非常完整
我想當時那份報告書所預測的情境,對於海洋的參數設定應該是沒有現在精確
至少那些model鮮少有預測到21世紀初期的這個Mini Ice Age
也許下一次的報告書會修正這些海洋參數而有更新的結果
MDO 在最近幾年的海洋學研究紅到不行,好像任何東西都要扯一下MDO會比較好
然而即使MDO就如同這位提拉夫大大所言,是未來一百年的模式基礎,
萬一這一百年裡面的cycle之中其實帶有global warming的trend
而這個trend又是因為人類的影響,那我們依然擺脫不了責任
這個理論出來是很棒的一個開始,科學研究本來就不能只有一言堂
當初一面倒的全球支持global warming,會變成大家都只想看warming的trend
如此,真正的trend或者cycle反而看不到了(是被SCI點數矇瞎了嗎?XD)
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大量開發地球能源,幾乎到了沒有限制的地步,
人類似乎忘記地球資源有限這個大問題在,肆無忌憚的浪費能源和資源,
即使石油危機已經爆發了不只一次,但人類依然有石油依賴
要不是全球暖化這個是過度簡化的議題,
人類沒有辦法正視資源如何永續利用這個問題。
好比前幾篇利用甲烷菌處理過多CO2這個方式吧,
本來只是單純想要解決大氣中多餘的CO2,
但是後來的發展變成好像可以產生永續利用的能源,這就是一個契機。
原本大家已經逐漸被說服要節能減碳抑制全球暖化
下一步就是要開啟永續地球的教育,
現在這個mini ice age出來之後,
我最害怕的是那些受制於大眾眼光而不得不節約的浪費人士,因此而又重啟浪費的開關
而超級排碳國家是否又要開始瘋狂的排碳。
碳排放只是一個指標,浪費資源的指標啊。
台灣,我們可以不要變成工業小島嗎?我想要看到福爾摩沙啊
過去環保可以拿全球第一碳排放成長來一直不當開發,希望以後還是可以。
--
聊一下當天聽黃鍔黃院士的演講的感想
最重要的,我想就是我推文那句:
你所看到的trend也許只是cycle的一部份
然而,所謂的cycle是否有一個trend,全看你的尺度大小
在黃院士去年的演講,我就聽過他說地球從2005年之後的平均溫度開始下降了
然而這個現象,你不能就解讀為:全球暖化反轉,或者全球暖化是騙局!
黃院士也強調:他認為全球暖化是真的,而且正在發生,
只是不像政府或者報章雜誌所言,"全部"都是人類幹的
全球暖化有一半是地球的循環,而人為也佔了一半的影響
也許我們現在的global warming只是MDO一個小階段,
也許這個MDOs在很多個cycle呈現了一個上升的trend,
尚未有足夠的資料可以確定之前,都不該有肯定式的批判。
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該是從證據說話,但不應過度引申
近代關於地球系統的研究起步很晚,要不是global warming這個議題
我想起步會晚上許多,即使氣象學的觀測很早就起步了
對於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遷來說,要達到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
更不用說海洋學上的研究更是缺乏。
IPCC 2007年那份報告我看了摘要還有一些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當下我非常的相信這份報告書,而且當時的證據顯示了地球年平均溫度確實在上升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有些地方正在下降當中,而且有很多地方調查不很明確
再者,除了肯定現在的CO2累積大部分是人為排放,以及CO2為主要溫室氣體
之外,其他的原因或影響尚未非常明確。
全球模式中大氣海洋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但是很可惜的是對於大氣海洋交互作用的模式,目前並非發展的非常完整
我想當時那份報告書所預測的情境,對於海洋的參數設定應該是沒有現在精確
至少那些model鮮少有預測到21世紀初期的這個Mini Ice Age
也許下一次的報告書會修正這些海洋參數而有更新的結果
MDO 在最近幾年的海洋學研究紅到不行,好像任何東西都要扯一下MDO會比較好
然而即使MDO就如同這位提拉夫大大所言,是未來一百年的模式基礎,
萬一這一百年裡面的cycle之中其實帶有global warming的trend
而這個trend又是因為人類的影響,那我們依然擺脫不了責任
這個理論出來是很棒的一個開始,科學研究本來就不能只有一言堂
當初一面倒的全球支持global warming,會變成大家都只想看warming的trend
如此,真正的trend或者cycle反而看不到了(是被SCI點數矇瞎了嗎?XD)
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大量開發地球能源,幾乎到了沒有限制的地步,
人類似乎忘記地球資源有限這個大問題在,肆無忌憚的浪費能源和資源,
即使石油危機已經爆發了不只一次,但人類依然有石油依賴
要不是全球暖化這個是過度簡化的議題,
人類沒有辦法正視資源如何永續利用這個問題。
好比前幾篇利用甲烷菌處理過多CO2這個方式吧,
本來只是單純想要解決大氣中多餘的CO2,
但是後來的發展變成好像可以產生永續利用的能源,這就是一個契機。
原本大家已經逐漸被說服要節能減碳抑制全球暖化
下一步就是要開啟永續地球的教育,
現在這個mini ice age出來之後,
我最害怕的是那些受制於大眾眼光而不得不節約的浪費人士,因此而又重啟浪費的開關
而超級排碳國家是否又要開始瘋狂的排碳。
碳排放只是一個指標,浪費資源的指標啊。
台灣,我們可以不要變成工業小島嗎?我想要看到福爾摩沙啊
過去環保可以拿全球第一碳排放成長來一直不當開發,希望以後還是可以。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構造地質的名詞

By Daniel
at 2010-01-11T16:52
at 2010-01-11T16:52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科會研究助理

By Agatha
at 2010-01-11T16:25
at 2010-01-11T16:25
彈弓效應

By Annie
at 2010-01-11T11:28
at 2010-01-11T11:28
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By Ula
at 2010-01-11T07:00
at 2010-01-11T07:00
北極震盪 全球連「凍」

By Lily
at 2010-01-10T10:19
at 2010-01-10T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