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北太平洋無阻塞高壓,新冷空氣正來 - 颱風討論

By Bethany
at 2017-11-04T09:24
at 2017-11-04T09:24
Table of Contents
天氣小觀:北太平洋無阻塞高壓,新冷空氣正來
PTT當機好幾天,大氣環境已過了半週,
在這半週中,
原先模式預報認為的北太平洋深入北極的阻塞高壓沒有形成,
西風波動比預期活躍,新一波了冷空氣今天開始南下,
850帕9度線又往台灣北部跑,水氣較多的情況下,
這兩天北部會較明顯微冷。
不過最新模式預報下週北半球大環境與本週不盡相同了,
模式顯示除北太平洋暖季持續活躍外,
中亞也有深厚暖脊北上,部分模式顯示將會出現阻塞高壓,
如此一來,分北極寒凍氣團分別往加拿大與西伯利亞堆積,
對東亞來說,北方冷空氣施加西風噴流南壓的力道更強,
這波西風震盪逼退太平洋高壓非常明顯,
一周尾聲,太平洋高壓大舉南退,500帕高壓脊移往北緯20度以下
西風帶開始進入到台灣北部高空,
象徵著東亞大槽崛起,開始主宰東亞環境,並削弱太平洋高壓強度,
模式預報一周尾聲太平洋高壓勢力明顯減弱,
甚至有時(夜晚)弱到大氣中層500帕中心氣壓低於5880位勢米。
無法在西太平洋上獨立維持一定強度以上的高壓勢力,
因此,之後開始改稱為副熱帶高壓/副高好了。
太平洋高壓為正壓大氣系統,喜歡乾熱,除了自身下沉熱浪,本身也會往熱區靠近。
大陸冷高壓為斜壓大氣系統(西風帶環境產物),喜歡乾冷,主要由西風槽堆積導引。
颱風為相當正壓大氣系統,喜歡濕熱,西太平洋熱帶地區是全球最多颱風生成地區。
溫帶氣旋為斜壓大氣系統(西風帶環境產物),喜歡濕冷,環南極海面上為全球最強。
以亞太地區來看,
喜歡乾熱的太平洋高壓活躍於春~秋(晚秋撤退)...這種夏季迷較少
喜歡乾冷的大陸冷高壓活躍於秋~春(早春撤退)...這種冬季迷不少
喜歡濕熱的颱風 活躍於夏~秋(冬春罕見)...這種夏季迷最多
喜歡濕冷的溫帶氣旋 活躍於秋~春(夏天最少)...這種冬季迷最少
(溫帶氣旋表現出冷/暖鋒,最少人喜歡)
大陸冷高壓與溫帶氣旋有正相關,都活躍於秋、冬、春三個季節,冬天最強,
但大陸冷高壓與颱風雖然同屬地面系統發展,但秉性完全相反,
大陸冷高壓需要乾冷陸地(輻射冷卻)加強發展,颱風需要濕熱海洋可以加強發展,
兩者完全相剋,(冬季迷兼颱風迷表示: XD )
因此,
颱風可以接受西風槽(被風切搞,大不了轉為溫帶氣旋,喜好濕冷),
但颱風不能接受大陸冷高壓,一旦強烈冷高壓來,就是被削殘殆盡。
這也是為何冬天很難共伴效應。
至於,太平洋高壓與颱風雖同屬夏季系統(喜好熱),但活躍季節還是有落差,
因此,每年的春天到夏天期間,以4~5月期間,
若沒有午後雷雨通常就是太平洋高壓天下。
目前已進入東亞寒潮季節,
尤其未來一週中亞暖脊深入極區讓北極震盪,
一週過後,冷凍氣團進入蒙古,加上高原關係,溫度全面冰點以下,
這表示冬季系統大軍對東亞虎視眈眈,就看天時地利了,
不過,
由於之前北太平洋暖脊先發制人,先將北極冷凍氣團挖了一大半轉到加拿大,
加拿大北極海區的海面結冰明顯,但因為加拿大北極海區的海陸分布,
因此,對整體北極海冰面積增加不大,
目前北極海冰面積還是缺臨亞/美洲鄰北太平洋區以及新地島附近海域仍未結冰,
不過未來北太平洋暖脊和中亞暖脊,對這兩海域的結冰不太樂觀。
因此,北極海冰面積增加的曲線已經暫時趨緩,
2017年初冬季北極海冰量創新低,明年春天前是否能補回很有得拚了。
海水要結冰的要求很高,
地面冷空氣要長時間達到零下5度以下,即便零下10度的海面溫度也是緩慢結冰,
要迅速結冰則最好一次零下20度的極凍氣團。
而未來一周這種極凍氣團只出現在部分加拿大已結冰海域,以及部分西伯利亞陸地。
但整體來看,
北極0度以下的冷凍氣團的威力已足以涵蓋北極區,並擴及北亞與北美大陸,
未來一周0度以下的冷凍氣團範圍仍將持續擴大,
有機會維持北極海域的海面溫度長期5度以下,讓北極海域面積緩慢增加。
冷氣團持續壯大,西風帶南移,副高南退,台灣降溫就看有沒有西風槽了,
不過目前預報沒有,
原因除了西伯利亞冷氣團只有受北極冷凍氣團分支支援(最強冷凍軍團還卡在加拿大),
更重要的是大氣動力的環境,東北亞沒有強大的高空冷渦旋發展,帶出大西風槽,
不過未來一周日本海往北海道有溫帶氣旋出現,往高空發展,
雖然這種情況和"西風槽導引北極冷氣團入侵東北亞的高空冷渦旋"不同,
但由溫帶氣旋發展導引,一樣有機會發展出東北亞高空冷渦旋,
也可能帶出更後期的東亞寒潮爆發。
因此,(冬季迷)可以再觀察。
最後看看南方,丹瑞颱風登陸越南,差點帶出標準共伴,但又不是類共伴,
因為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三者都有,位置也對,
但距離太遠沒有交配,形成一種遠距離共伴的形勢,
帶出共伴鋒面。
(秋颱共伴效應)
共伴鋒面
西風槽 /
/
/
颱風 太平洋高壓
而遠距離共伴就是三者(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相距甚遠,
西風槽很北邊,颱風很西邊,太平洋高壓很東邊,中間沒有系統干擾,
三者形成遠距離共伴。
這種遠距離共伴很像是共伴,但又沒那麼像共伴。
最主要是這種共伴很難抓強降雨的位置和強度,
先前PTT當機期間,
模式預報抓台灣北部/東北部會出現強降雨,
但最後又以海上為主,而且降雨也不如預期。
反過來看,這種共伴有時模式預報沒抓,卻也有出現共伴效應的強降雨,
例如:
2009年10月初芭瑪颱風共伴效應在宜蘭超大豪雨,
之後被太平洋高壓往西推,10/11準備登陸海南島時,
正當以為沒事,颱風已遠離,結果突然共伴條件又出現了,
儘管三者(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距離很遠,依舊遠距離共伴,
苦主宜蘭又出現超大豪雨,此次遠距離共伴降雨,
500毫米以上的超大豪雨氣勢,完全不輸10月初的標準共伴。
所以,
這種遠距離共伴是最令人難以捉摸,模式也很難抓。
但發威起來一樣驚人。
(去年貢寮降雨1700毫米也是類似遠距離共伴,
但因為不是颱風,只是低氣壓,可以看做季風輻合)
相較之下,夏季西南氣流的強降雨就比較好預測。
模式預報在西南氣流的強降雨多半八九不離十。
而未來一周,丹瑞颱風過後,南方還是有一些擾動,
會把水氣帶來台灣東部和東北部,並隨副高氣流飄向北部,
未來一周的副高(太平洋高壓)太弱,台灣位處副高邊緣,
因此,副高無力抑制水氣,這兩地區天氣仍是比較不穩定,
想要晴空白雲,芳草碧連天的秋高氣爽很難見到了,
在台灣,過渡季節的秋天和春天,雖然不長,
但總是會記著一些很令人嚮往的溫和天氣型態,
主要是
秋天的白天,出現秋高氣爽,郊遊踏青的好天氣,
春天的晚上,不悶熱不寒涼,逛街散步的好天氣。
而可見的未來,
大氣變動正一步步被推向冬季大環境,
冬季大氣系統和夏季大氣系統喜歡刺激,不搞舒服溫馨,
未來一周,加拿大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
已經出現850帕接近零下30度了的極凍氣團,就是準備玩刺激。
進入前冬時期的北半球,接下來就看冬季系統大軍調度氣團。
(以上供參囉)
--
PTT當機好幾天,大氣環境已過了半週,
在這半週中,
原先模式預報認為的北太平洋深入北極的阻塞高壓沒有形成,
西風波動比預期活躍,新一波了冷空氣今天開始南下,
850帕9度線又往台灣北部跑,水氣較多的情況下,
這兩天北部會較明顯微冷。
不過最新模式預報下週北半球大環境與本週不盡相同了,
模式顯示除北太平洋暖季持續活躍外,
中亞也有深厚暖脊北上,部分模式顯示將會出現阻塞高壓,
如此一來,分北極寒凍氣團分別往加拿大與西伯利亞堆積,
對東亞來說,北方冷空氣施加西風噴流南壓的力道更強,
這波西風震盪逼退太平洋高壓非常明顯,
一周尾聲,太平洋高壓大舉南退,500帕高壓脊移往北緯20度以下
西風帶開始進入到台灣北部高空,
象徵著東亞大槽崛起,開始主宰東亞環境,並削弱太平洋高壓強度,
模式預報一周尾聲太平洋高壓勢力明顯減弱,
甚至有時(夜晚)弱到大氣中層500帕中心氣壓低於5880位勢米。
無法在西太平洋上獨立維持一定強度以上的高壓勢力,
因此,之後開始改稱為副熱帶高壓/副高好了。
太平洋高壓為正壓大氣系統,喜歡乾熱,除了自身下沉熱浪,本身也會往熱區靠近。
大陸冷高壓為斜壓大氣系統(西風帶環境產物),喜歡乾冷,主要由西風槽堆積導引。
颱風為相當正壓大氣系統,喜歡濕熱,西太平洋熱帶地區是全球最多颱風生成地區。
溫帶氣旋為斜壓大氣系統(西風帶環境產物),喜歡濕冷,環南極海面上為全球最強。
以亞太地區來看,
喜歡乾熱的太平洋高壓活躍於春~秋(晚秋撤退)...這種夏季迷較少
喜歡乾冷的大陸冷高壓活躍於秋~春(早春撤退)...這種冬季迷不少
喜歡濕熱的颱風 活躍於夏~秋(冬春罕見)...這種夏季迷最多
喜歡濕冷的溫帶氣旋 活躍於秋~春(夏天最少)...這種冬季迷最少
(溫帶氣旋表現出冷/暖鋒,最少人喜歡)
大陸冷高壓與溫帶氣旋有正相關,都活躍於秋、冬、春三個季節,冬天最強,
但大陸冷高壓與颱風雖然同屬地面系統發展,但秉性完全相反,
大陸冷高壓需要乾冷陸地(輻射冷卻)加強發展,颱風需要濕熱海洋可以加強發展,
兩者完全相剋,(冬季迷兼颱風迷表示: XD )
因此,
颱風可以接受西風槽(被風切搞,大不了轉為溫帶氣旋,喜好濕冷),
但颱風不能接受大陸冷高壓,一旦強烈冷高壓來,就是被削殘殆盡。
這也是為何冬天很難共伴效應。
至於,太平洋高壓與颱風雖同屬夏季系統(喜好熱),但活躍季節還是有落差,
因此,每年的春天到夏天期間,以4~5月期間,
若沒有午後雷雨通常就是太平洋高壓天下。
目前已進入東亞寒潮季節,
尤其未來一週中亞暖脊深入極區讓北極震盪,
一週過後,冷凍氣團進入蒙古,加上高原關係,溫度全面冰點以下,
這表示冬季系統大軍對東亞虎視眈眈,就看天時地利了,
不過,
由於之前北太平洋暖脊先發制人,先將北極冷凍氣團挖了一大半轉到加拿大,
加拿大北極海區的海面結冰明顯,但因為加拿大北極海區的海陸分布,
因此,對整體北極海冰面積增加不大,
目前北極海冰面積還是缺臨亞/美洲鄰北太平洋區以及新地島附近海域仍未結冰,
不過未來北太平洋暖脊和中亞暖脊,對這兩海域的結冰不太樂觀。
因此,北極海冰面積增加的曲線已經暫時趨緩,
2017年初冬季北極海冰量創新低,明年春天前是否能補回很有得拚了。
海水要結冰的要求很高,
地面冷空氣要長時間達到零下5度以下,即便零下10度的海面溫度也是緩慢結冰,
要迅速結冰則最好一次零下20度的極凍氣團。
而未來一周這種極凍氣團只出現在部分加拿大已結冰海域,以及部分西伯利亞陸地。
但整體來看,
北極0度以下的冷凍氣團的威力已足以涵蓋北極區,並擴及北亞與北美大陸,
未來一周0度以下的冷凍氣團範圍仍將持續擴大,
有機會維持北極海域的海面溫度長期5度以下,讓北極海域面積緩慢增加。
冷氣團持續壯大,西風帶南移,副高南退,台灣降溫就看有沒有西風槽了,
不過目前預報沒有,
原因除了西伯利亞冷氣團只有受北極冷凍氣團分支支援(最強冷凍軍團還卡在加拿大),
更重要的是大氣動力的環境,東北亞沒有強大的高空冷渦旋發展,帶出大西風槽,
不過未來一周日本海往北海道有溫帶氣旋出現,往高空發展,
雖然這種情況和"西風槽導引北極冷氣團入侵東北亞的高空冷渦旋"不同,
但由溫帶氣旋發展導引,一樣有機會發展出東北亞高空冷渦旋,
也可能帶出更後期的東亞寒潮爆發。
因此,(冬季迷)可以再觀察。
最後看看南方,丹瑞颱風登陸越南,差點帶出標準共伴,但又不是類共伴,
因為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三者都有,位置也對,
但距離太遠沒有交配,形成一種遠距離共伴的形勢,
帶出共伴鋒面。
(秋颱共伴效應)
共伴鋒面
西風槽 /
/
/
颱風 太平洋高壓
而遠距離共伴就是三者(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相距甚遠,
西風槽很北邊,颱風很西邊,太平洋高壓很東邊,中間沒有系統干擾,
三者形成遠距離共伴。
這種遠距離共伴很像是共伴,但又沒那麼像共伴。
最主要是這種共伴很難抓強降雨的位置和強度,
先前PTT當機期間,
模式預報抓台灣北部/東北部會出現強降雨,
但最後又以海上為主,而且降雨也不如預期。
反過來看,這種共伴有時模式預報沒抓,卻也有出現共伴效應的強降雨,
例如:
2009年10月初芭瑪颱風共伴效應在宜蘭超大豪雨,
之後被太平洋高壓往西推,10/11準備登陸海南島時,
正當以為沒事,颱風已遠離,結果突然共伴條件又出現了,
儘管三者(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距離很遠,依舊遠距離共伴,
苦主宜蘭又出現超大豪雨,此次遠距離共伴降雨,
500毫米以上的超大豪雨氣勢,完全不輸10月初的標準共伴。
所以,
這種遠距離共伴是最令人難以捉摸,模式也很難抓。
但發威起來一樣驚人。
(去年貢寮降雨1700毫米也是類似遠距離共伴,
但因為不是颱風,只是低氣壓,可以看做季風輻合)
相較之下,夏季西南氣流的強降雨就比較好預測。
模式預報在西南氣流的強降雨多半八九不離十。
而未來一周,丹瑞颱風過後,南方還是有一些擾動,
會把水氣帶來台灣東部和東北部,並隨副高氣流飄向北部,
未來一周的副高(太平洋高壓)太弱,台灣位處副高邊緣,
因此,副高無力抑制水氣,這兩地區天氣仍是比較不穩定,
想要晴空白雲,芳草碧連天的秋高氣爽很難見到了,
在台灣,過渡季節的秋天和春天,雖然不長,
但總是會記著一些很令人嚮往的溫和天氣型態,
主要是
秋天的白天,出現秋高氣爽,郊遊踏青的好天氣,
春天的晚上,不悶熱不寒涼,逛街散步的好天氣。
而可見的未來,
大氣變動正一步步被推向冬季大環境,
冬季大氣系統和夏季大氣系統喜歡刺激,不搞舒服溫馨,
未來一周,加拿大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
已經出現850帕接近零下30度了的極凍氣團,就是準備玩刺激。
進入前冬時期的北半球,接下來就看冬季系統大軍調度氣團。
(以上供參囉)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17-11-05T05:53
at 2017-11-05T05:53

By Caroline
at 2017-11-06T02:21
at 2017-11-06T02:21

By Susan
at 2017-11-06T22:50
at 2017-11-06T22:50

By Hedwig
at 2017-11-07T19:19
at 2017-11-07T19:19

By Gary
at 2017-11-08T15:48
at 2017-11-08T15:48

By Susan
at 2017-11-09T12:17
at 2017-11-09T12:17

By Margaret
at 2017-11-10T08:46
at 2017-11-10T08:46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11-11T05:14
at 2017-11-11T05:14

By Franklin
at 2017-11-12T01:43
at 2017-11-12T01:43

By Linda
at 2017-11-12T22:12
at 2017-11-12T22:12

By Elizabeth
at 2017-11-13T18:41
at 2017-11-13T18:41

By Linda
at 2017-11-14T15:10
at 2017-11-14T15:10

By Edith
at 2017-11-15T11:39
at 2017-11-15T11:3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11-16T08:07
at 2017-11-16T08:07

By Noah
at 2017-11-17T04:36
at 2017-11-17T04:36

By Lily
at 2017-11-18T01:05
at 2017-11-18T01:05

By Kama
at 2017-11-18T21:34
at 2017-11-18T21:34

By Madame
at 2017-11-19T18:03
at 2017-11-19T18:03

By Caroline
at 2017-11-20T14:32
at 2017-11-20T14:32

By Wallis
at 2017-11-21T11:00
at 2017-11-21T11:00

By Blanche
at 2017-11-22T07:29
at 2017-11-22T07:29

By Andy
at 2017-11-23T03:58
at 2017-11-23T03:58

By George
at 2017-11-24T00:27
at 2017-11-24T00:27

By Kumar
at 2017-11-24T20:56
at 2017-11-24T20:56

By Ula
at 2017-11-25T17:25
at 2017-11-25T17:25

By Steve
at 2017-11-26T13:53
at 2017-11-26T13:53

By Frederic
at 2017-11-27T10:22
at 2017-11-27T10:22

By Isla
at 2017-11-28T06:51
at 2017-11-28T06:51

By Lauren
at 2017-11-29T03:20
at 2017-11-29T03:20

By Ida
at 2017-11-29T23:49
at 2017-11-29T23:49

By Frederica
at 2017-11-30T20:18
at 2017-11-30T20:18

By Ursula
at 2017-12-01T16:46
at 2017-12-01T16:46

By Dorothy
at 2017-12-02T13:15
at 2017-12-02T13:15

By Todd Johnson
at 2017-12-03T09:44
at 2017-12-03T09:44

By Rachel
at 2017-12-04T06:13
at 2017-12-04T06:13

By Charlotte
at 2017-12-05T02:42
at 2017-12-05T02:42

By Hardy
at 2017-12-05T23:11
at 2017-12-05T23:11

By Madame
at 2017-12-06T19:39
at 2017-12-06T19:39

By Frederic
at 2017-12-07T16:08
at 2017-12-07T16:08

By Madame
at 2017-12-08T12:37
at 2017-12-08T12:37

By Joe
at 2017-12-09T09:06
at 2017-12-09T09:06

By Zora
at 2017-12-10T05:35
at 2017-12-10T05:35

By Una
at 2017-12-11T02:04
at 2017-12-11T02:04

By Jack
at 2017-12-11T22:32
at 2017-12-11T22:32

By Charlie
at 2017-12-12T19:01
at 2017-12-12T19:01

By Una
at 2017-12-13T15:30
at 2017-12-13T15:30

By Poppy
at 2017-12-14T11:59
at 2017-12-14T11:59

By Olive
at 2017-12-15T08:28
at 2017-12-15T08:28

By Carol
at 2017-12-16T04:57
at 2017-12-16T04:57

By Poppy
at 2017-12-17T01:25
at 2017-12-17T01:25

By Edward Lewis
at 2017-12-17T21:54
at 2017-12-17T21:54

By Agatha
at 2017-12-18T18:23
at 2017-12-18T18:23

By Heather
at 2017-12-19T14:52
at 2017-12-19T14:52

By Valerie
at 2017-12-20T11:21
at 2017-12-20T11:21

By Candice
at 2017-12-21T07:50
at 2017-12-21T07:50

By Noah
at 2017-12-22T04:18
at 2017-12-22T04:18

By Steve
at 2017-12-23T00:47
at 2017-12-23T00:47

By George
at 2017-12-23T21:16
at 2017-12-23T21:16

By Necoo
at 2017-12-24T17:45
at 2017-12-24T17:45

By Audriana
at 2017-12-25T14:14
at 2017-12-25T14:14

By Jessica
at 2017-12-26T10:43
at 2017-12-26T10:43

By Dinah
at 2017-12-27T07:11
at 2017-12-27T07:11

By Quanna
at 2017-12-28T03:40
at 2017-12-28T03:40

By Charlie
at 2017-12-29T00:09
at 2017-12-29T00:09

By Agnes
at 2017-12-29T20:38
at 2017-12-29T20:38

By Caroline
at 2017-12-30T17:07
at 2017-12-30T17:07

By Mary
at 2017-12-31T13:36
at 2017-12-31T13:36

By Oliver
at 2018-01-01T10:04
at 2018-01-01T10:04

By Freda
at 2018-01-02T06:33
at 2018-01-02T06:33

By Queena
at 2018-01-03T03:02
at 2018-01-03T03:0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01-03T23:31
at 2018-01-03T23:31

By Daniel
at 2018-01-04T20:00
at 2018-01-04T20:00

By Sarah
at 2018-01-05T16:29
at 2018-01-05T16:29

By Doris
at 2018-01-06T12:57
at 2018-01-06T12:57

By Faithe
at 2018-01-07T09:26
at 2018-01-07T09:26

By Zenobia
at 2018-01-08T05:55
at 2018-01-08T05:55

By Victoria
at 2018-01-09T02:24
at 2018-01-09T02:24

By Hazel
at 2018-01-09T22:53
at 2018-01-09T22:53

By Odelette
at 2018-01-10T19:22
at 2018-01-10T19:22

By Rebecca
at 2018-01-11T15:50
at 2018-01-11T15:50

By Bennie
at 2018-01-12T12:19
at 2018-01-12T12:19

By Margaret
at 2018-01-13T08:48
at 2018-01-13T08:48

By Irma
at 2018-01-14T05:17
at 2018-01-14T05:17

By Emma
at 2018-01-15T01:46
at 2018-01-15T01:46

By Regina
at 2018-01-15T22:15
at 2018-01-15T22:15

By Connor
at 2018-01-16T18:43
at 2018-01-16T18:43

By Necoo
at 2018-01-17T15:12
at 2018-01-17T15:12

By Vanessa
at 2018-01-18T11:41
at 2018-01-18T11:41

By Oscar
at 2018-01-19T08:10
at 2018-01-19T08:10

By Michael
at 2018-01-20T04:39
at 2018-01-20T04:39

By David
at 2018-01-21T01:08
at 2018-01-21T01:08

By Sandy
at 2018-01-21T21:36
at 2018-01-21T21:36

By Catherine
at 2018-01-22T18:05
at 2018-01-22T18:05

By Eartha
at 2018-01-23T14:34
at 2018-01-23T14:34

By Odelette
at 2018-01-24T11:03
at 2018-01-24T11:03

By Connor
at 2018-01-25T07:32
at 2018-01-25T07:32

By Odelette
at 2018-01-26T04:01
at 2018-01-26T04:01

By Todd Johnson
at 2018-01-27T00:29
at 2018-01-27T00:29

By Doris
at 2018-01-27T20:58
at 2018-01-27T20:58

By Audriana
at 2018-01-28T17:27
at 2018-01-28T17:27

By Gilbert
at 2018-01-29T13:56
at 2018-01-29T13:56

By Megan
at 2018-01-30T10:25
at 2018-01-30T10:25

By Cara
at 2018-01-31T06:54
at 2018-01-31T06:54

By Charlie
at 2018-02-01T03:22
at 2018-02-01T03:22

By Dorothy
at 2018-02-01T23:51
at 2018-02-01T23:51

By Kelly
at 2018-02-02T20:20
at 2018-02-02T20:20

By Una
at 2018-02-03T16:49
at 2018-02-03T16:49

By Poppy
at 2018-02-04T13:18
at 2018-02-04T13:18

By Eartha
at 2018-02-05T09:47
at 2018-02-05T09:47

By Bethany
at 2018-02-06T06:15
at 2018-02-06T06:15

By Una
at 2018-02-07T02:44
at 2018-02-07T02:44

By Frederic
at 2018-02-07T23:13
at 2018-02-07T23:13

By Frederica
at 2018-02-08T19:42
at 2018-02-08T19:42

By Elma
at 2018-02-09T16:11
at 2018-02-09T16:11

By Olga
at 2018-02-10T12:40
at 2018-02-10T12:40

By Liam
at 2018-02-11T09:08
at 2018-02-11T09:08

By Mia
at 2018-02-12T05:37
at 2018-02-12T05:37

By Steve
at 2018-02-13T02:06
at 2018-02-13T02:06

By Sandy
at 2018-02-13T22:35
at 2018-02-13T22:35

By Frederic
at 2018-02-14T19:04
at 2018-02-14T19:04
Related Posts
丹瑞颱風

By Andy
at 2017-11-03T10:37
at 2017-11-03T10:37
天氣速觀:高空氣流不夠力,地面冷空氣偏弱

By Emily
at 2017-10-30T17:45
at 2017-10-30T17:45
颱風選美比賽 活動預告

By Cara
at 2017-10-29T22:55
at 2017-10-29T22:55
雲系被山脈一刀劃開 英國氣象局要大家猜

By James
at 2017-10-29T12:37
at 2017-10-29T12:37
轉貼-關於颱風你不能不知的災害─鹽風

By Edward Lewis
at 2017-10-29T12:31
at 2017-10-29T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