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孟加拉灣熱帶氣旋,敲下梅雨前奏曲 - 颱風討論

By Selena
at 2017-04-15T09:13
at 2017-04-15T09:13
Table of Contents
天氣小觀:孟加拉灣熱帶氣旋,敲下梅雨前奏曲
大氣變幻莫測,模式預報再度改變,
原先看好的西太平洋熱帶擾動,不看好發展為颱風,
反而由孟加拉灣的熱帶擾動,將發展為熱帶氣旋。
這下不得了,
此區正是南亞高壓誕生地,西南季風爆發區,西風南支槽與東亞梅雨銜接處,全在此區。
回顧從二月開始,在冬季系統的控場下,南亞出現了增溫現象,
如同總是以C大調回主的G7和弦總是接到C,出現變調,Gm7變調曲;
於是西風南支槽接收於南亞增溫後的水氣,輸送到華南雲雨帶,
冬季系統為了消彌這現象,派遣一支冷氣團軍隊從阿拉伯半島進入南亞,與暖空氣混搭。
猶如夏季系統的Gm7變調為和聲小音階,但冷暖混搭的情況只會更加奇怪。
然而不管冬季系統如此努力,南亞冷暖混搭的情況,南亞增溫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
夏季系統的旋律也由低調的Aeolian自然小調轉為浮出檯面的Dorian小和弦,
於是,冬季系統耐心用盡,要結束了這情況,轟隆一聲春雷,冷暖第一戰。
Dorian小和弦轉為Lydian大和弦:
冷暖大戰白熱化後,南支槽輸送華南雲雨帶,台灣位於冬夏交界區,
有時冬季系統發威,有時夏季系統送暖,時而春雨時而晴。
於是夏季系統的曲調總在Dorian小和弦與Aeolian自然小調互轉。
就這樣經過冗長的一段時間,時序來到四月中:
一直沒有升key的旋律,夏季系統總是溫溫吞吞的表態,
未來一周有了變化,這將會是敲下梅雨前奏曲:中南半島爆發對流。
至此,旋律轉急加速,對夏季系統而言,猶如英雄即將回歸,C Lydian鋼琴變奏曲開始。
模式預報,目前位於孟加拉灣的92B,持續發展並往北北西移動,看好成為熱帶氣旋,
預測將登陸泰國,併入西風南支槽消散,南側的氣流使孟加拉灣吹起西南風,
同時西風南支槽併92B/熱帶氣旋後,槽前的中南半島對流雨消消長長,
接著一周尾聲,東亞西風槽通過,地面高壓的東北風吹向中南半島,爆一波更明顯對流。
中南半島的對流讓大氣高層有反氣旋螺旋輻散,
這算是夏季高空王者-南亞高壓誕生前的媒合過程。
一方面也由於92B/熱帶氣旋在大氣高層的反氣旋輻散,
中南半島對流層上部一度出現大型反氣旋場,彷彿夏季王者-南亞高壓降臨似的。
此外,印度半島的火爐已成煉獄,半島的大熱低壓已經降到1000百帕,
加上92B/熱帶氣旋一周後期,孟加拉灣大半區轉為西南風,副高勢力無力控場。
因此,半島東側沿海的西南風增強,水氣在孟加拉開始凝結降雨。
在東亞,大氣變幻精彩的高空劇場精采程度不惶多讓,
首先是中緯度系統南下前,氣溫飆升,接著鋒面掠過台灣北部,
由於西風槽底太高,離台灣有些距離,因此冷空氣南下不多,
溫度稍涼,降雨也以北部為主。
至於菲律賓東方的熱低02W,模式不看好發展,看來對台灣應該影響不大。
一周後期,西風南支槽併92B/熱帶氣旋,
槽前的西南風急流區由中南半島移轉到華南地區,
加上,另一波更強的中緯度系統南下,後頭有明顯的冷空氣,
預報華南地區爆發的明顯的對流降雨,之後急流東移出海,
對流降雨區順著從東海往西太平洋出現。
而太平洋高壓鎮守在台灣南方,
模式目前認為高空急流不至於跑到台灣上空,台灣受鋒面降雨較緩和。
但後頭的冷空氣很明顯,
從溫度來看,是一波明顯的降溫,850帕9度線有機會答台灣北部,
因此可能又是一波東北季風,不過,以偏北風來看比較洽當。
因為地面高壓未達台灣前,中心區已經降到1020百帕了。
因此以地面高壓帶來的偏北風,冷空氣影響台灣或許更適當。
也就是
長江流域地面高壓中心 1020百帕
1016百帕
台灣
一般蒙古/西伯利亞地面冷高壓穩定,並帶來東北季風,
例如這張連結圖:https://goo.gl/X2BXdv
可以看到2010年10月的地面天氣圖,
蒙古冷高壓1044百帕,外圍的1020百帕粗黑色即將碰到台灣北部。
帶來正港的東北季風。
另外,很多人難忘的105年1月22日8時地面天氣圖,
http://cdn2.ettoday.net/images/1567/d1567094.jpg
超級冷高壓南下前,
1020百帕粗黃線已經涵蓋到台灣(除恆春半島)。(我的老天爺啊,這高壓強爆了。)
因此個人才喜歡以大氣形勢來看正統的東北季風,
而下周這波明顯冷空氣,北部氣溫屆時應該會再度降至20度以下,
但還是喜歡稱作:類東北季風/偏北風。
當然,如果之後正統的東北季風又登場,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
但需要一些奇蹟了。(極地冷氣團傾全力南侵)
一周尾聲,印度成為煉獄區,沒有對流降雨,
地面熱地壓上升氣流衝不到大氣高層,在大氣中層反氣旋輻散,為南亞的副高型態。
反氣旋北側的急流出現,並有向東連結的趨勢。
屆時從印度東北、中南半島北部到華南地區連結成噴流區,加上中南半島的對流爆發,
一整個梅雨前的態勢,只是這梅雨前奏曲會彈多久,持續觀察囉。
(以上供參囉)
--
大氣變幻莫測,模式預報再度改變,
原先看好的西太平洋熱帶擾動,不看好發展為颱風,
反而由孟加拉灣的熱帶擾動,將發展為熱帶氣旋。
這下不得了,
此區正是南亞高壓誕生地,西南季風爆發區,西風南支槽與東亞梅雨銜接處,全在此區。
回顧從二月開始,在冬季系統的控場下,南亞出現了增溫現象,
如同總是以C大調回主的G7和弦總是接到C,出現變調,Gm7變調曲;
於是西風南支槽接收於南亞增溫後的水氣,輸送到華南雲雨帶,
冬季系統為了消彌這現象,派遣一支冷氣團軍隊從阿拉伯半島進入南亞,與暖空氣混搭。
猶如夏季系統的Gm7變調為和聲小音階,但冷暖混搭的情況只會更加奇怪。
然而不管冬季系統如此努力,南亞冷暖混搭的情況,南亞增溫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
夏季系統的旋律也由低調的Aeolian自然小調轉為浮出檯面的Dorian小和弦,
於是,冬季系統耐心用盡,要結束了這情況,轟隆一聲春雷,冷暖第一戰。
Dorian小和弦轉為Lydian大和弦:
冷暖大戰白熱化後,南支槽輸送華南雲雨帶,台灣位於冬夏交界區,
有時冬季系統發威,有時夏季系統送暖,時而春雨時而晴。
於是夏季系統的曲調總在Dorian小和弦與Aeolian自然小調互轉。
就這樣經過冗長的一段時間,時序來到四月中:
一直沒有升key的旋律,夏季系統總是溫溫吞吞的表態,
未來一周有了變化,這將會是敲下梅雨前奏曲:中南半島爆發對流。
至此,旋律轉急加速,對夏季系統而言,猶如英雄即將回歸,C Lydian鋼琴變奏曲開始。
模式預報,目前位於孟加拉灣的92B,持續發展並往北北西移動,看好成為熱帶氣旋,
預測將登陸泰國,併入西風南支槽消散,南側的氣流使孟加拉灣吹起西南風,
同時西風南支槽併92B/熱帶氣旋後,槽前的中南半島對流雨消消長長,
接著一周尾聲,東亞西風槽通過,地面高壓的東北風吹向中南半島,爆一波更明顯對流。
中南半島的對流讓大氣高層有反氣旋螺旋輻散,
這算是夏季高空王者-南亞高壓誕生前的媒合過程。
一方面也由於92B/熱帶氣旋在大氣高層的反氣旋輻散,
中南半島對流層上部一度出現大型反氣旋場,彷彿夏季王者-南亞高壓降臨似的。
此外,印度半島的火爐已成煉獄,半島的大熱低壓已經降到1000百帕,
加上92B/熱帶氣旋一周後期,孟加拉灣大半區轉為西南風,副高勢力無力控場。
因此,半島東側沿海的西南風增強,水氣在孟加拉開始凝結降雨。
在東亞,大氣變幻精彩的高空劇場精采程度不惶多讓,
首先是中緯度系統南下前,氣溫飆升,接著鋒面掠過台灣北部,
由於西風槽底太高,離台灣有些距離,因此冷空氣南下不多,
溫度稍涼,降雨也以北部為主。
至於菲律賓東方的熱低02W,模式不看好發展,看來對台灣應該影響不大。
一周後期,西風南支槽併92B/熱帶氣旋,
槽前的西南風急流區由中南半島移轉到華南地區,
加上,另一波更強的中緯度系統南下,後頭有明顯的冷空氣,
預報華南地區爆發的明顯的對流降雨,之後急流東移出海,
對流降雨區順著從東海往西太平洋出現。
而太平洋高壓鎮守在台灣南方,
模式目前認為高空急流不至於跑到台灣上空,台灣受鋒面降雨較緩和。
但後頭的冷空氣很明顯,
從溫度來看,是一波明顯的降溫,850帕9度線有機會答台灣北部,
因此可能又是一波東北季風,不過,以偏北風來看比較洽當。
因為地面高壓未達台灣前,中心區已經降到1020百帕了。
因此以地面高壓帶來的偏北風,冷空氣影響台灣或許更適當。
也就是
長江流域地面高壓中心 1020百帕
1016百帕
台灣
一般蒙古/西伯利亞地面冷高壓穩定,並帶來東北季風,
例如這張連結圖:https://goo.gl/X2BXdv
可以看到2010年10月的地面天氣圖,
蒙古冷高壓1044百帕,外圍的1020百帕粗黑色即將碰到台灣北部。
帶來正港的東北季風。
另外,很多人難忘的105年1月22日8時地面天氣圖,
http://cdn2.ettoday.net/images/1567/d1567094.jpg

1020百帕粗黃線已經涵蓋到台灣(除恆春半島)。(我的老天爺啊,這高壓強爆了。)
因此個人才喜歡以大氣形勢來看正統的東北季風,
而下周這波明顯冷空氣,北部氣溫屆時應該會再度降至20度以下,
但還是喜歡稱作:類東北季風/偏北風。
當然,如果之後正統的東北季風又登場,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
但需要一些奇蹟了。(極地冷氣團傾全力南侵)
一周尾聲,印度成為煉獄區,沒有對流降雨,
地面熱地壓上升氣流衝不到大氣高層,在大氣中層反氣旋輻散,為南亞的副高型態。
反氣旋北側的急流出現,並有向東連結的趨勢。
屆時從印度東北、中南半島北部到華南地區連結成噴流區,加上中南半島的對流爆發,
一整個梅雨前的態勢,只是這梅雨前奏曲會彈多久,持續觀察囉。
(以上供參囉)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Ida
at 2017-04-19T00:42
at 2017-04-19T00:42

By Hedwig
at 2017-04-22T16:12
at 2017-04-22T16:12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4-26T07:41
at 2017-04-26T07:41

By Ingrid
at 2017-04-29T23:11
at 2017-04-29T23:11

By Zanna
at 2017-05-03T14:40
at 2017-05-03T14:40

By Edwina
at 2017-05-07T06:10
at 2017-05-07T06:10

By Rosalind
at 2017-05-10T21:39
at 2017-05-10T21:39

By Donna
at 2017-05-14T13:08
at 2017-05-14T13:08

By Selena
at 2017-05-18T04:38
at 2017-05-18T04:38

By Mia
at 2017-05-21T20:07
at 2017-05-21T20:07

By Sandy
at 2017-05-25T11:37
at 2017-05-25T11:37

By Hedwig
at 2017-05-29T03:06
at 2017-05-29T03:06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6-01T18:36
at 2017-06-01T18:36

By Carol
at 2017-06-05T10:05
at 2017-06-05T10:05

By Blanche
at 2017-06-09T01:34
at 2017-06-09T01:34

By Susan
at 2017-06-12T17:04
at 2017-06-12T17:04

By Lydia
at 2017-06-16T08:33
at 2017-06-16T08:33

By Freda
at 2017-06-20T00:03
at 2017-06-20T00:03

By Doris
at 2017-06-23T15:32
at 2017-06-23T15:32

By Rosalind
at 2017-06-27T07:02
at 2017-06-27T07:02

By Christine
at 2017-06-30T22:31
at 2017-06-30T22:31

By Freda
at 2017-07-04T14:00
at 2017-07-04T14:00

By Jacky
at 2017-07-08T05:30
at 2017-07-08T05:30

By Noah
at 2017-07-11T20:59
at 2017-07-11T20:59

By Sierra Rose
at 2017-07-15T12:29
at 2017-07-15T12:29

By Kama
at 2017-07-19T03:58
at 2017-07-19T03:58

By Necoo
at 2017-07-22T19:28
at 2017-07-22T19:28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7-26T10:57
at 2017-07-26T10:57

By Emma
at 2017-07-30T02:27
at 2017-07-30T02:27

By Thomas
at 2017-07-31T04:20
at 2017-07-31T04:20

By Rosalind
at 2017-08-03T19:49
at 2017-08-03T19:49

By Lucy
at 2017-08-07T11:19
at 2017-08-07T11:19

By Tracy
at 2017-08-11T02:48
at 2017-08-11T02:48

By Adele
at 2017-08-14T18:17
at 2017-08-14T18:17

By Christine
at 2017-08-18T09:47
at 2017-08-18T09:47

By Susan
at 2017-08-22T01:16
at 2017-08-22T01:16

By Lucy
at 2017-08-25T16:46
at 2017-08-25T16:46

By Puput
at 2017-08-29T08:15
at 2017-08-29T08:15

By Bethany
at 2017-09-01T23:45
at 2017-09-01T23:45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9-05T15:14
at 2017-09-05T15:14

By Annie
at 2017-09-09T06:43
at 2017-09-09T06:43

By Liam
at 2017-09-12T22:13
at 2017-09-12T22:13

By Olive
at 2017-09-16T13:42
at 2017-09-16T13:42

By Una
at 2017-09-20T05:12
at 2017-09-20T05:12

By Rosalind
at 2017-09-23T20:41
at 2017-09-23T20:41

By John
at 2017-09-27T12:11
at 2017-09-27T12:11

By Emma
at 2017-10-01T03:40
at 2017-10-01T03:40

By Bennie
at 2017-10-04T19:09
at 2017-10-04T19:09

By Franklin
at 2017-10-08T10:39
at 2017-10-08T10:39

By Valerie
at 2017-10-12T02:08
at 2017-10-12T02:08

By Frederica
at 2017-10-15T17:38
at 2017-10-15T17:38

By Aaliyah
at 2017-10-19T09:07
at 2017-10-19T09:07

By Ula
at 2017-10-23T00:37
at 2017-10-23T00:37

By Quanna
at 2017-10-26T16:06
at 2017-10-26T16:06

By Doris
at 2017-10-30T07:35
at 2017-10-30T07:35

By Candice
at 2017-11-02T23:05
at 2017-11-02T23:05

By Delia
at 2017-11-06T14:34
at 2017-11-06T14:34

By Andrew
at 2017-11-10T06:04
at 2017-11-10T06:04

By Franklin
at 2017-11-13T21:33
at 2017-11-13T21:33

By Charlotte
at 2017-11-17T13:03
at 2017-11-17T13:03

By Enid
at 2017-11-21T04:32
at 2017-11-21T04:32

By Blanche
at 2017-11-24T20:02
at 2017-11-24T20:02

By Michael
at 2017-11-28T11:31
at 2017-11-28T11:31

By Kama
at 2017-12-02T03:00
at 2017-12-02T03:00

By Catherine
at 2017-12-05T18:30
at 2017-12-05T18:30

By Caitlin
at 2017-12-09T09:59
at 2017-12-09T09:59

By Elizabeth
at 2017-12-13T01:29
at 2017-12-13T01:29

By Zenobia
at 2017-12-16T16:58
at 2017-12-16T16:58

By Daniel
at 2017-12-20T08:28
at 2017-12-20T08:28

By Liam
at 2017-12-23T23:57
at 2017-12-23T23:57

By Eartha
at 2017-12-27T15:26
at 2017-12-27T15:26

By Emily
at 2017-12-31T06:56
at 2017-12-31T06:56

By Lydia
at 2018-01-03T22:25
at 2018-01-03T22:25

By Liam
at 2018-01-07T13:55
at 2018-01-07T13:55

By Isla
at 2018-01-11T05:24
at 2018-01-11T05:24

By Caroline
at 2018-01-14T20:54
at 2018-01-14T20:54

By Dinah
at 2018-01-18T12:23
at 2018-01-18T12:23

By William
at 2018-01-22T03:52
at 2018-01-22T03:52

By Andrew
at 2018-01-25T19:22
at 2018-01-25T19:22

By Frederic
at 2018-01-29T10:51
at 2018-01-29T10:51

By Harry
at 2018-02-02T02:21
at 2018-02-02T02:21

By Olga
at 2018-02-05T17:50
at 2018-02-05T17:50

By Jacky
at 2018-02-09T09:20
at 2018-02-09T09:20
Related Posts
為什麼下雨天 可是濕度並沒有特別高??

By Olivia
at 2017-04-13T21:10
at 2017-04-13T21:10
相隔30年再度降下4月雪! 北海道又回到寒

By Agnes
at 2017-04-13T18:05
at 2017-04-13T18:05
大晴天符號是否很罕見?

By Victoria
at 2017-04-13T14:30
at 2017-04-13T14:30
4/12南部細懸浮微粒成因

By Barb Cronin
at 2017-04-13T02:08
at 2017-04-13T02:08
太陽日出日落的問題

By Connor
at 2017-04-12T02:26
at 2017-04-12T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