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未來一周,北極許多地區跌破零下30度 - 颱風討論

By Quintina
at 2015-12-05T16:29
at 2015-12-05T16:29
Table of Contents
天氣小觀:未來一周,北極許多地區跌破零下30度
以下白話說明:
北極冷凍氣團持續滯留於北極地區,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北極渦旋百帕高度場強度有望達到14900米,成為超級北極渦旋,
而北極海許多地區開始挑戰零下30度,目前看來有近一半地區會跌破零下30度。
北極海成為恐怖嚴寒的冰之國。
當北極大部分地區都跌破零下30度時,多數動物只有選擇避寒。
除了少數耐寒零下80度的北極熊,零下100度的海豹、企鵝,和零下110度的北極鴨。
人類因為皮膚很敏感,人的皮膚接觸冷空氣在氣溫27度以下就會涼意,
有薄衣擋住,在氣溫19度以下,仍會感到涼意,
這都表示人體開始表現出熱量負平衡的訊息。
當氣溫降到10度後,手的皮膚溫度開始降低。
氣溫5度以下時,手會明顯感到操作不靈活。
當氣溫降到零下5度以後,手指就會凍痛,
暴露在零下14度的低溫下,手指和耳朵都會凍傷。
且在有風的情況下,人體的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更低,
一旦體感溫度過低,就會出現失溫現象。
因此,保暖工作在嚴寒的天候中總是最優先的。
不過仍有許多耐寒比賽挑戰零下10度、20度的。
這是因為人能夠忍受的耐寒極限並不是取決於周圍溫度,
而是取決於能使體溫保持不掉的能力。
人是恆溫動物,人體的內部溫度為37度,在正常情況下皮膚溫度為33度,
由於熱量從高溫往低溫傳遞,因此人體內部溫度和皮膚溫度這中間的4度溫差,
使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能夠往皮膚送,
在經過皮膚的輻射和流汗蒸發以及空氣的對流將熱量排出體外,送給周圍環境。
因此,周圍環境不能高於33度,人才會感到舒適。
但是如果過度寒冷下,體內熱量透過表皮迅速流失,人體內部溫度開始下降,
新陳代謝受到嚴重影響,以直腸溫度為標準來看,
當直腸溫度降到31~32度時,人體就會失去知覺。
所以耐寒就是身體內擁有足夠的熱量維持體內溫度的能力。
對年輕人來說,新陳代謝較好,產生的熱量多,因此耐寒能力比老年人來的強。
以一個健康的年輕人來說,
無風時,溫度降到攝氏0度時,感到寒冷。(相當於洗0度的冷水澡會感到寒冷)
當周圍出現強風時(6級風),溫度降到25度時,就會感到寒冷。
(相當於冷氣房,颳起強風時會感到寒冷)
而人類藉由衣服科技的進步,適應寒冷天候的能力當然就更強。
尤其外套設計的進步,從前一件外套僅能夠抵禦20度的冷空氣,
現在的一件外套就能抵禦10度以下的冷空氣,而且防水防風樣樣都具備。
因此面對零下30~40度的北極區,人類依舊有能力趴趴走。
但零下30度仍是極度嚴寒的天候,尤其對於居住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人是極度可怕的。
對於台灣來說,未來一周主要天氣仍是以舒適為主,頂多微涼,
要到下周末才有較明顯的冷空氣南下,
屆時溫度看起來則是稍涼的16~17度,因此未來一周,沒有冷氣團影響台灣。
不過台灣溫度上雖然偏向舒適,但天候上就不是偏向穩定,
這是因為未來一周有兩波南支槽東移,連帶西南風把水氣帶上來,全台降雨增多。
第一波降雨這兩天,下一波再隔3天。
模式預報,
第一波西風南支槽影響,還有南方還有副高牆來擋,降雨強度有限。
第二波副高牆就無力了,在副高的西北側還會出現噴流,降雨遍及全台,強度也較強。
另外整個未來一周亞洲大氣情勢來看,
冷高壓中心在蒙古,而不是以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為主
最主要原因是西風帶已經移北緯25度上下,加上青藏高原冷源加持,
以及北極冷氣團堆積後,北極地面出現冷高壓。
因此,地面冷高壓從中亞移到蒙古發展,
而西伯利亞反而是介於北極高壓與蒙古高壓之間的低壓區。
不過從中亞過來的高壓,對冷氣團路徑來說屬於最差的路徑,
因此,爆發寒潮的機率也最低。
但這不能怪蒙古,蒙古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都是冷高壓發展的關鍵地,
要怪只能怪中亞這條西來的路徑太差,冷氣團受地形阻擋,要到蒙古堆積困難重重,
(以上供參囉)
--
以下白話說明:
北極冷凍氣團持續滯留於北極地區,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北極渦旋百帕高度場強度有望達到14900米,成為超級北極渦旋,
而北極海許多地區開始挑戰零下30度,目前看來有近一半地區會跌破零下30度。
北極海成為恐怖嚴寒的冰之國。
當北極大部分地區都跌破零下30度時,多數動物只有選擇避寒。
除了少數耐寒零下80度的北極熊,零下100度的海豹、企鵝,和零下110度的北極鴨。
人類因為皮膚很敏感,人的皮膚接觸冷空氣在氣溫27度以下就會涼意,
有薄衣擋住,在氣溫19度以下,仍會感到涼意,
這都表示人體開始表現出熱量負平衡的訊息。
當氣溫降到10度後,手的皮膚溫度開始降低。
氣溫5度以下時,手會明顯感到操作不靈活。
當氣溫降到零下5度以後,手指就會凍痛,
暴露在零下14度的低溫下,手指和耳朵都會凍傷。
且在有風的情況下,人體的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更低,
一旦體感溫度過低,就會出現失溫現象。
因此,保暖工作在嚴寒的天候中總是最優先的。
不過仍有許多耐寒比賽挑戰零下10度、20度的。
這是因為人能夠忍受的耐寒極限並不是取決於周圍溫度,
而是取決於能使體溫保持不掉的能力。
人是恆溫動物,人體的內部溫度為37度,在正常情況下皮膚溫度為33度,
由於熱量從高溫往低溫傳遞,因此人體內部溫度和皮膚溫度這中間的4度溫差,
使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能夠往皮膚送,
在經過皮膚的輻射和流汗蒸發以及空氣的對流將熱量排出體外,送給周圍環境。
因此,周圍環境不能高於33度,人才會感到舒適。
但是如果過度寒冷下,體內熱量透過表皮迅速流失,人體內部溫度開始下降,
新陳代謝受到嚴重影響,以直腸溫度為標準來看,
當直腸溫度降到31~32度時,人體就會失去知覺。
所以耐寒就是身體內擁有足夠的熱量維持體內溫度的能力。
對年輕人來說,新陳代謝較好,產生的熱量多,因此耐寒能力比老年人來的強。
以一個健康的年輕人來說,
無風時,溫度降到攝氏0度時,感到寒冷。(相當於洗0度的冷水澡會感到寒冷)
當周圍出現強風時(6級風),溫度降到25度時,就會感到寒冷。
(相當於冷氣房,颳起強風時會感到寒冷)
而人類藉由衣服科技的進步,適應寒冷天候的能力當然就更強。
尤其外套設計的進步,從前一件外套僅能夠抵禦20度的冷空氣,
現在的一件外套就能抵禦10度以下的冷空氣,而且防水防風樣樣都具備。
因此面對零下30~40度的北極區,人類依舊有能力趴趴走。
但零下30度仍是極度嚴寒的天候,尤其對於居住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人是極度可怕的。
對於台灣來說,未來一周主要天氣仍是以舒適為主,頂多微涼,
要到下周末才有較明顯的冷空氣南下,
屆時溫度看起來則是稍涼的16~17度,因此未來一周,沒有冷氣團影響台灣。
不過台灣溫度上雖然偏向舒適,但天候上就不是偏向穩定,
這是因為未來一周有兩波南支槽東移,連帶西南風把水氣帶上來,全台降雨增多。
第一波降雨這兩天,下一波再隔3天。
模式預報,
第一波西風南支槽影響,還有南方還有副高牆來擋,降雨強度有限。
第二波副高牆就無力了,在副高的西北側還會出現噴流,降雨遍及全台,強度也較強。
另外整個未來一周亞洲大氣情勢來看,
冷高壓中心在蒙古,而不是以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為主
最主要原因是西風帶已經移北緯25度上下,加上青藏高原冷源加持,
以及北極冷氣團堆積後,北極地面出現冷高壓。
因此,地面冷高壓從中亞移到蒙古發展,
而西伯利亞反而是介於北極高壓與蒙古高壓之間的低壓區。
不過從中亞過來的高壓,對冷氣團路徑來說屬於最差的路徑,
因此,爆發寒潮的機率也最低。
但這不能怪蒙古,蒙古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都是冷高壓發展的關鍵地,
要怪只能怪中亞這條西來的路徑太差,冷氣團受地形阻擋,要到蒙古堆積困難重重,
(以上供參囉)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Michael
at 2015-12-06T14:24
at 2015-12-06T14:24

By Emma
at 2015-12-07T12:20
at 2015-12-07T12:20

By Adele
at 2015-12-08T10:15
at 2015-12-08T10:15

By Margaret
at 2015-12-09T08:10
at 2015-12-09T08:10

By Kristin
at 2015-12-10T06:05
at 2015-12-10T06:05

By Lydia
at 2015-12-11T04:01
at 2015-12-11T04:01

By Belly
at 2015-12-12T01:56
at 2015-12-12T01:56

By Odelette
at 2015-12-12T23:51
at 2015-12-12T23:51

By Donna
at 2015-12-13T21:46
at 2015-12-13T21:46

By Ivy
at 2015-12-14T19:42
at 2015-12-14T19:42

By Caroline
at 2015-12-15T17:37
at 2015-12-15T17:37

By Caroline
at 2015-12-16T15:32
at 2015-12-16T15:32

By Kama
at 2015-12-17T13:27
at 2015-12-17T13:27

By Lucy
at 2015-12-18T11:23
at 2015-12-18T11:23

By Kristin
at 2015-12-19T09:18
at 2015-12-19T09:18

By Anonymous
at 2015-12-20T07:13
at 2015-12-20T07:13

By Mia
at 2015-12-21T05:08
at 2015-12-21T05:08

By Victoria
at 2015-12-22T03:04
at 2015-12-22T03:04

By Kristin
at 2015-12-23T00:59
at 2015-12-23T00:59

By Irma
at 2015-12-23T22:54
at 2015-12-23T22:54

By Connor
at 2015-12-24T20:49
at 2015-12-24T20:49

By Christine
at 2015-12-25T18:45
at 2015-12-25T18:45

By Ida
at 2015-12-26T16:40
at 2015-12-26T16:40

By Sierra Rose
at 2015-12-27T14:35
at 2015-12-27T14:35

By Caitlin
at 2015-12-28T12:30
at 2015-12-28T12:30

By Zanna
at 2015-12-29T10:26
at 2015-12-29T10:26

By Irma
at 2015-12-30T08:21
at 2015-12-30T08:21

By Zanna
at 2015-12-31T06:16
at 2015-12-31T06:16

By Hedda
at 2016-01-01T04:11
at 2016-01-01T04:11

By Ula
at 2016-01-02T02:07
at 2016-01-02T02:07

By Annie
at 2016-01-03T00:02
at 2016-01-03T00:02

By Gary
at 2016-01-03T21:57
at 2016-01-03T21:57

By Gilbert
at 2016-01-04T19:52
at 2016-01-04T19:52

By Caitlin
at 2016-01-05T17:48
at 2016-01-05T17:48

By Blanche
at 2016-01-06T15:43
at 2016-01-06T15:43

By Hedwig
at 2016-01-07T13:38
at 2016-01-07T13:3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6-01-08T11:33
at 2016-01-08T11:33

By Agnes
at 2016-01-09T09:29
at 2016-01-09T09:29
Related Posts
石門水庫灌區降雨不足 部分水情燈號由藍

By Yuri
at 2015-12-05T00:47
at 2015-12-05T00:47
百年洪災重創 印度清奈水患致269人身亡

By Doris
at 2015-12-04T22:05
at 2015-12-04T22:05
用冷飲冰量比喻冷氣團強度

By Liam
at 2015-12-04T19:31
at 2015-12-04T19:31
這個周末很春天,各地注意降雨~2015/12/04

By George
at 2015-12-04T17:15
at 2015-12-04T17:15
過去20年極端氣候 緬甸海地受害最深

By Liam
at 2015-12-04T00:19
at 2015-12-04T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