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間熱帶輻合區(ITCZ)變成不活躍 - 颱風討論

By Dorothy
at 2013-06-29T15:43
at 2013-06-29T15:43
Table of Contents
天氣小觀:間熱帶輻合區(ITCZ)變成不活躍
如同冬季時,主要都在觀察西風帶,西風槽。
因此夏季時,主要也多觀察間熱帶輻合區(ITCZ),季風槽
間熱帶輻合區/熱帶輻合帶(ITCZ)便是南北兩半球副熱帶高壓之間的低壓帶。
隨著太陽直射有季節性的移動,對北半球而言,暖季往北移,冷季往南移。
間熱帶輻合區也是孕育出熱帶風暴的溫床,
尤其西太平洋上的颱風幾乎都是在此區誕生,由東風波發展出來的颱風較少。
不過偶爾也會聽到遠洋上威克島附近出現由東風波發展出來的颱風。
因此觀察間熱帶輻合區的強弱(活躍/不活躍),就很重要。
間熱帶輻合區既然是南北半球兩高壓之間的低壓輻合帶,
又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是東北信風往南吹向赤道,南半球是東南信風往北,
因此,應該就是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在赤道一帶會合,
故也有人稱赤道輻合帶。
然而,由於太陽輻射每年南北移動的四季變化,
因此赤道輻合帶就有兩種,一種是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輻合的東風信風帶,
另外一種就是信風越赤道後,偏西信風與偏東信風輻合形成的無風帶。
此外,季風亞洲每年四季又有強烈的季風變化,間熱帶輻合區就有兩種型態,
季風輻合形成的季風槽,信風輻合形成的信風槽,
季風槽就是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形成的低壓帶,季風槽中擾動活躍,
以西北太平洋為例,
夏季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南側的東北信風輻合,季風槽較強且常醞釀熱帶氣旋,
冬季時,季風槽很弱甚至不明顯或消失,東北季風與北半球東北信風很難輻合,
偶爾在南海低緯度地區有輻合槽線。
在西太平洋地區,間熱帶輻合區在夏季八月最北,在台灣南端一帶,
九月開始南移,這與南海的西南季風從九月開始受東北季風驅趕有關。
十一月退到低緯度,十一月底左右,南海爆發最後一次強降水,
代表冬季的宣告,秋季結束,北方冷空氣自八月底累積至今已完全壯大,
東亞爆發寒潮的季節來臨,也是亞洲轉型為冬季天氣型態。
十二月間熱帶輻合區則轉移到南半球。
一直到隔年五月中以後,夏季系統爆發,南海出現強降水,
代表夏季系統開始反撲,南風源源不斷北上,東亞由冷轉熱的天氣型態開始。
而五月,ITCZ也明顯北移。(四月還在赤道附近)
即便在夏季,間熱帶輻合區的也有強弱(活躍與不活躍),
就像南海西南季風也有活躍與不活躍,也就是太平洋高壓西伸阻斷西南季風,
間熱帶輻合區的不活躍則有著很大相關。
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間熱帶輻合區不活躍時,西太平洋上大多是低層雲,很少對流高雲,
西太平洋上大多是東北信風,而在南海可看到西南季風不活躍,僅在中南半島偏西風,
菲律賓東方近赤道地區才看到東北信風與西南信風輻合的信風槽,無法醞釀熱帶氣旋,
此時西太平洋上的熱帶擾動較少。
回到天氣小觀:
預報倫比亞颱風西北登陸後,太平洋高壓壟罩西太平洋,
此外,西南季風減弱,間熱帶輻合區變成不活躍,西太平洋安靜一段時間。
倫比亞颱風北上到南海北部後,除了留意外圍環流影響外,
東南風也要注意背風低壓環境,熱力對流引發的大雷雨。
颱風登陸後,環境風場轉南南東風,桃竹苗也要留意背風低壓的雷陣雨。
之後,太平洋高壓會重新壟罩,高溫炎熱。
不過後期北方有西風槽,這表示未來東亞梅雨大戲持續上演中。
時間關係,先觀到此,以上供參囉...
--
如同冬季時,主要都在觀察西風帶,西風槽。
因此夏季時,主要也多觀察間熱帶輻合區(ITCZ),季風槽
間熱帶輻合區/熱帶輻合帶(ITCZ)便是南北兩半球副熱帶高壓之間的低壓帶。
隨著太陽直射有季節性的移動,對北半球而言,暖季往北移,冷季往南移。
間熱帶輻合區也是孕育出熱帶風暴的溫床,
尤其西太平洋上的颱風幾乎都是在此區誕生,由東風波發展出來的颱風較少。
不過偶爾也會聽到遠洋上威克島附近出現由東風波發展出來的颱風。
因此觀察間熱帶輻合區的強弱(活躍/不活躍),就很重要。
間熱帶輻合區既然是南北半球兩高壓之間的低壓輻合帶,
又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是東北信風往南吹向赤道,南半球是東南信風往北,
因此,應該就是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在赤道一帶會合,
故也有人稱赤道輻合帶。
然而,由於太陽輻射每年南北移動的四季變化,
因此赤道輻合帶就有兩種,一種是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輻合的東風信風帶,
另外一種就是信風越赤道後,偏西信風與偏東信風輻合形成的無風帶。
此外,季風亞洲每年四季又有強烈的季風變化,間熱帶輻合區就有兩種型態,
季風輻合形成的季風槽,信風輻合形成的信風槽,
季風槽就是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形成的低壓帶,季風槽中擾動活躍,
以西北太平洋為例,
夏季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南側的東北信風輻合,季風槽較強且常醞釀熱帶氣旋,
冬季時,季風槽很弱甚至不明顯或消失,東北季風與北半球東北信風很難輻合,
偶爾在南海低緯度地區有輻合槽線。
在西太平洋地區,間熱帶輻合區在夏季八月最北,在台灣南端一帶,
九月開始南移,這與南海的西南季風從九月開始受東北季風驅趕有關。
十一月退到低緯度,十一月底左右,南海爆發最後一次強降水,
代表冬季的宣告,秋季結束,北方冷空氣自八月底累積至今已完全壯大,
東亞爆發寒潮的季節來臨,也是亞洲轉型為冬季天氣型態。
十二月間熱帶輻合區則轉移到南半球。
一直到隔年五月中以後,夏季系統爆發,南海出現強降水,
代表夏季系統開始反撲,南風源源不斷北上,東亞由冷轉熱的天氣型態開始。
而五月,ITCZ也明顯北移。(四月還在赤道附近)
即便在夏季,間熱帶輻合區的也有強弱(活躍與不活躍),
就像南海西南季風也有活躍與不活躍,也就是太平洋高壓西伸阻斷西南季風,
間熱帶輻合區的不活躍則有著很大相關。
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間熱帶輻合區不活躍時,西太平洋上大多是低層雲,很少對流高雲,
西太平洋上大多是東北信風,而在南海可看到西南季風不活躍,僅在中南半島偏西風,
菲律賓東方近赤道地區才看到東北信風與西南信風輻合的信風槽,無法醞釀熱帶氣旋,
此時西太平洋上的熱帶擾動較少。
回到天氣小觀:
預報倫比亞颱風西北登陸後,太平洋高壓壟罩西太平洋,
此外,西南季風減弱,間熱帶輻合區變成不活躍,西太平洋安靜一段時間。
倫比亞颱風北上到南海北部後,除了留意外圍環流影響外,
東南風也要注意背風低壓環境,熱力對流引發的大雷雨。
颱風登陸後,環境風場轉南南東風,桃竹苗也要留意背風低壓的雷陣雨。
之後,太平洋高壓會重新壟罩,高溫炎熱。
不過後期北方有西風槽,這表示未來東亞梅雨大戲持續上演中。
時間關係,先觀到此,以上供參囉...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13-06-29T21:08
at 2013-06-29T21:08

By Rebecca
at 2013-06-30T02:33
at 2013-06-30T02:33

By Donna
at 2013-06-30T07:58
at 2013-06-30T07:58

By Erin
at 2013-06-30T13:23
at 2013-06-30T13:23

By Hazel
at 2013-06-30T18:48
at 2013-06-30T18:48

By Emily
at 2013-07-01T00:13
at 2013-07-01T00:13

By Franklin
at 2013-07-01T05:38
at 2013-07-01T05:38
Related Posts
天氣概況~2013/06/29

By Charlie
at 2013-06-29T08:26
at 2013-06-29T08:26
今年第6號颱風形成

By Doris
at 2013-06-28T21:19
at 2013-06-28T21:19
降雨機率之計算方式

By Emily
at 2013-06-28T12:21
at 2013-06-28T12:21
氣象局預測 今年侵台颱風3.5個

By Audriana
at 2013-06-28T08:51
at 2013-06-28T08:51
99W Gale Warning

By Kristin
at 2013-06-27T22:53
at 2013-06-27T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