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放流究竟是理念的糾葛還是任務的安排 - 生態環境討論
By Oscar
at 2012-05-10T20:41
at 2012-05-10T20:41
Table of Contents
http://beta.n.yam.com/yam/earth/20120510/20120510449674.html
【政府帶頭破壞生態系列】那麼愛放流究竟是理念的糾葛還是任務的安排
yam蕃薯藤新聞/鄭詠仁 撰稿-2012年05月10日
苗栗縣農業處近日在回應外界為何放流外來物種時,除了強拗四大家魚「已
經在台灣很久算是本土種」之外,更強調「如果要求放流台灣原生種魚類,可能
只有溪哥、馬口魚、櫻花鉤吻鮭等少數魚種,不僅培育魚苗的人少,也不見得可
換棲地放流,老田寮溪水質不一定適合溪哥等魚類生存。」這樣的回應顯示出地
方政府的農業單位雖然掌管地方生態保育業務,卻仍然把生態保育當成農林漁牧
業在「經營」的弊病。這段話也顯示出另一個甚少被討論但危害深遠的概念:「
如果放的是本土種就沒有問題」。
為什麼非要放點什麼不可?
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台灣政府眼中的先進國家,物種的放流與放養只限於
瀕危且野外棲地仍舊存在的物種,對多數物種的保育則著力於棲地品質的維護與
改善,絕不像台灣的地方政府年年花費大筆公帑辦理放流活動。長期研究魚類放
流的國立海洋大學郭金泉教授早在2009年就呼籲「停止盲目的放流」。郭教授在
其專文中指出,「近年來台灣各地漁政單位民間團體紛紛提倡栽培漁業,資源放
流,積極在台灣溪流和沿岸海域大量放流人工養殖的水產生物的幼苗,宣稱可以
補充枯竭的台灣漁業資源。」然而所謂的栽培漁業的前提是「要對天然生態沒產
生負面影響。」大量放流圈養養殖水產生物到天然水域可能造成:引進入侵種及
病源菌、置換原先的天然族群、污染天然族群之遺傳基因(遺傳飄變導致累積同
質及有害基因,造成族群弱化、家魚化選拔導致適應力滑落、性比丕變、混雜品
系,嚴重破壞及攪亂原本物種的遺傳結構) 等反效果。郭教授的多篇專文指出「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無意識的水產養殖作業方式及不當的人工放流水產養殖生
產的產品至大自然,反而會造成生態失衡,加速自然資源的枯竭。」
放流本土物種仍然會造成災難
翹嘴(魚白)是俗生的曲腰魚的一種,但牠並不是金瓜寮溪的原生物種。1999年國
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左承偉同學的研究指出,金瓜寮溪的翹嘴
(魚白)對原生魚類造成嚴重影響,因其消化道普遍存在有台灣原生的馬口魚的幼魚
。台灣東部的台灣馬口魚則是因為人為放流由西部跑到東部影響東部特殊的淡水
魚資源。台灣的蓋斑鬥魚也在一些衛生單位防治登格熱的呼聲下,與水產單位合
作,拿著少量種魚繁殖出來的後代四處放流,甚至有些不明究理的單位去水族館
購買東南亞產的蓋斑鬥魚來交差。郭教授指出,台灣自1980年開始推動人工放流
後,各地政府每年均編列巨額經費進行此項工作。台灣各地方公營單位或民間團
體放流團體往往由私人養殖場競標,由得標者提供公營單位放流所需的魚苗。在
種魚來源及遺傳資訊不明,魚苗難以分辨,品質不清的情況下,以及缺乏族群遺
傳及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下,往往發生將台灣本島南部的水產生物放流至台灣本島
北部或離島,淡水物種放流至海水的乖離現象和烏龍事件。因此若要改變這種情
況,必須要重新檢討所謂的「栽培漁業」,也就徹底改變把大海和溪流當成繁殖
場,完全忽視棲地改善與生態保育的論述。這個議題不應該窄化為能不能放流本
土種與外來種的,而是為什麼政府單位每年要花納稅人的錢來製造沒有意義卻破
壞生態的業績?
相關新聞:
苗栗縣府再出包 野溪放流外來種惹議(2012年5月1日)
http://e-info.org.tw/node/76464
--
【政府帶頭破壞生態系列】那麼愛放流究竟是理念的糾葛還是任務的安排
yam蕃薯藤新聞/鄭詠仁 撰稿-2012年05月10日
苗栗縣農業處近日在回應外界為何放流外來物種時,除了強拗四大家魚「已
經在台灣很久算是本土種」之外,更強調「如果要求放流台灣原生種魚類,可能
只有溪哥、馬口魚、櫻花鉤吻鮭等少數魚種,不僅培育魚苗的人少,也不見得可
換棲地放流,老田寮溪水質不一定適合溪哥等魚類生存。」這樣的回應顯示出地
方政府的農業單位雖然掌管地方生態保育業務,卻仍然把生態保育當成農林漁牧
業在「經營」的弊病。這段話也顯示出另一個甚少被討論但危害深遠的概念:「
如果放的是本土種就沒有問題」。
為什麼非要放點什麼不可?
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台灣政府眼中的先進國家,物種的放流與放養只限於
瀕危且野外棲地仍舊存在的物種,對多數物種的保育則著力於棲地品質的維護與
改善,絕不像台灣的地方政府年年花費大筆公帑辦理放流活動。長期研究魚類放
流的國立海洋大學郭金泉教授早在2009年就呼籲「停止盲目的放流」。郭教授在
其專文中指出,「近年來台灣各地漁政單位民間團體紛紛提倡栽培漁業,資源放
流,積極在台灣溪流和沿岸海域大量放流人工養殖的水產生物的幼苗,宣稱可以
補充枯竭的台灣漁業資源。」然而所謂的栽培漁業的前提是「要對天然生態沒產
生負面影響。」大量放流圈養養殖水產生物到天然水域可能造成:引進入侵種及
病源菌、置換原先的天然族群、污染天然族群之遺傳基因(遺傳飄變導致累積同
質及有害基因,造成族群弱化、家魚化選拔導致適應力滑落、性比丕變、混雜品
系,嚴重破壞及攪亂原本物種的遺傳結構) 等反效果。郭教授的多篇專文指出「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無意識的水產養殖作業方式及不當的人工放流水產養殖生
產的產品至大自然,反而會造成生態失衡,加速自然資源的枯竭。」
放流本土物種仍然會造成災難
翹嘴(魚白)是俗生的曲腰魚的一種,但牠並不是金瓜寮溪的原生物種。1999年國
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左承偉同學的研究指出,金瓜寮溪的翹嘴
(魚白)對原生魚類造成嚴重影響,因其消化道普遍存在有台灣原生的馬口魚的幼魚
。台灣東部的台灣馬口魚則是因為人為放流由西部跑到東部影響東部特殊的淡水
魚資源。台灣的蓋斑鬥魚也在一些衛生單位防治登格熱的呼聲下,與水產單位合
作,拿著少量種魚繁殖出來的後代四處放流,甚至有些不明究理的單位去水族館
購買東南亞產的蓋斑鬥魚來交差。郭教授指出,台灣自1980年開始推動人工放流
後,各地政府每年均編列巨額經費進行此項工作。台灣各地方公營單位或民間團
體放流團體往往由私人養殖場競標,由得標者提供公營單位放流所需的魚苗。在
種魚來源及遺傳資訊不明,魚苗難以分辨,品質不清的情況下,以及缺乏族群遺
傳及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下,往往發生將台灣本島南部的水產生物放流至台灣本島
北部或離島,淡水物種放流至海水的乖離現象和烏龍事件。因此若要改變這種情
況,必須要重新檢討所謂的「栽培漁業」,也就徹底改變把大海和溪流當成繁殖
場,完全忽視棲地改善與生態保育的論述。這個議題不應該窄化為能不能放流本
土種與外來種的,而是為什麼政府單位每年要花納稅人的錢來製造沒有意義卻破
壞生態的業績?
相關新聞:
苗栗縣府再出包 野溪放流外來種惹議(2012年5月1日)
http://e-info.org.tw/node/76464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Agatha
at 2012-05-14T08:35
at 2012-05-14T08:35
By Frederic
at 2012-05-17T20:29
at 2012-05-17T20:29
By Margaret
at 2012-05-21T08:22
at 2012-05-21T08:22
By Jacky
at 2012-05-24T20:16
at 2012-05-24T20:16
By Hamiltion
at 2012-05-28T08:10
at 2012-05-28T08:10
By Bethany
at 2012-05-31T20:03
at 2012-05-31T20:03
By Olivia
at 2012-06-04T07:57
at 2012-06-04T07:57
By Kelly
at 2012-06-07T19:51
at 2012-06-07T19:51
Related Posts
兩岸濕地合作 16日上海簽約
By Hedda
at 2012-05-10T08:14
at 2012-05-10T08:14
5/11 青年氣候變遷-校園巡迴演講-臺大場
By Robert
at 2012-05-09T23:27
at 2012-05-09T23:27
〈廢核救家園〉德國廢核 還有電可賣
By Yuri
at 2012-05-09T18:20
at 2012-05-09T18:20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講座@高雄科工館
By Eden
at 2012-05-09T11:22
at 2012-05-09T11:22
另類省電法還蠻酷的
By Gilbert
at 2012-05-07T14:51
at 2012-05-07T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