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專家:碳揭露與碳管理 有助企業獲利 - 生態環境討論
By Gilbert
at 2011-11-01T01:01
at 2011-11-01T01:01
Table of Contents
來源網址:http://e-info.org.tw/node/71301
投資專家:碳揭露與碳管理 有助企業獲利
本報2011年10月28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國際主流法人投資機構發起的「碳揭露專案」(CDP),全球認同的
企業逐年增加,2011年全球500大企業有396家回覆問卷調查,68%的
企業將氣候變遷課題納入營運核心策略,台灣也有宏碁、華碩、友
達、國泰金控、奇美電、中鋼、台達電、統一、聯電、元大金控、
廣達等43家企業回覆碳揭露問卷,佔受邀企業173家的2.5成,若將
供應鏈也計入,台灣參與CDP的企業已達到81家,相較過去是很高的
成長。
27日在台北舉辦的CDP台灣發表會上,CDP亞洲合作夥伴「亞洲可持
續發展投資協會」(ASrIA)執行長David Sheil表示,根據問卷調
查,目前有75%的公司高層認同企業的氣候治理議題,59%的企業有
發展因應策略,顯示碳揭露與碳管理議題已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
一環,也是國際趨勢。
會議中,包含寶來投信業務管理中心副執行長陳正華、匯豐銀行(
HSBC)清潔技術全球聯席主席岳啟堯(Jospeh Jacobelli)、資誠
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審計服務副總經理曹耀文等投資及資產
管理專家,呼籲企業應把氣候變遷當作企業的轉機、由決策者主持
研發因應策略並積極揭露非財務資訊,才能贏得投資人的信心。
政策搖擺不定 企業經理人卻步
同時,政策明確度也受到關切。Sheil與岳啟堯紛紛表示,碳稅、
碳交易等法規手段的不明確性,令企業卻步,不敢放手在氣候治理
課題上有所投資。Sheil表示,大部分企業希望政策確定的腳步,
越快越好。
岳啟堯舉例說,5年前中國的風力發電發電是700兆瓦,現在則有4
萬多兆瓦,這麼大幅度成長,就是因為政府支持。他說,投資風力
等清潔能源,至少要一到兩年的可行性評估,而投資下去的資產是
要運作至少20多年的,「如果沒有政府很清楚的政策,我絕對不會
去做」。亞太地區比較成功的例子,都是政府政策清楚的地方,例
如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在泰國,有83兆瓦,原因就在此。
氣候治理 可以轉換成品牌價值
CDP訂有碳揭露領先指標(CDLI)和碳績效領先指標(CPLI),分
別針對企業的揭露程度與行動的績效進行評比。根據2011年報告,
在2011年獲選為CDLI與CPLI的企業,以2005年為基準其總報酬率至
2011年已成長將近80%。
David SheilSheil表示,如果企業提供越多資訊,越能對投資者提
供強有力的氣候治理訊息,當然有助於企業品牌的價值提升。Sheil
建議,公司內部若能由決策者來主導,氣候治理才會成為內化的企
業文化。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詢問與會專家,「你看到什麼職位
的人來主持氣候治理,才會有信心?」岳啟堯答,「很簡單,就是
CEO」。
陳正華建議,企業應成立一個「另類CEO來負責這樣的政策推動,這
裡的E,是環境保護的E,或者也可叫做CCO(因應氣候變遷執行長)
。」
陳正華表示,不只是品牌企業,供應鏈也應加入。「有些公司還是
會有疑問,氣候治理對公司績效有什麼影響?例如沃爾瑪、馬莎百
貨等,都已要求供應商做到碳揭露,而這可能只是第一階段,之後
還會要求做到碳減排,如果做不到,可能連上架的機會都沒有。」
重新定義好股票 趨勢隱然成形
陳正華介紹指出,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 的法人日益增
加,到2011年10月,已超過920家,資產規模超過30兆美元,顯示目
前全球投資界對ESG企業(環境保護 Environment)社會公平Social
Equity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投資需求越來越多。台灣去年
也推出「台灣就業99指數]鼓勵上市公司增加就業機會,善盡社會
責任,雖然起步較晚,也是一例。
他稱這項趨勢為「重新定義好股票」。
重新定義好股票,意味著,不注重這股趨勢的企業,恐受到淘汰。
為何要做碳揭露的理由?愛地球等等理由恐怕已是陳腔濫調。PwC曹
耀文舉例說,在解釋這個問題時,他用「讓你未來有工作做」,聽
得人就懂了。
PwC為CDP顧問,也參與企業碳揭露績效的評比。曹耀文說,有很多
公司的非財務資訊因未被揭露,市場價值遭到低估, Disclosure
drive performance,「沒有揭露,別人就真的不知道你的績效」
。在企業併購案中,也會有環境盡責調查,顯見投資人也會非常關
心環境管理課題。他鼓勵與會的企業人士,以此說服企業負責人盡
量揭露訊息。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說
,綜合各方面趨勢來看,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絕對是未來商機,台
灣已有企業做得不錯,例如在今年的道瓊永續性指數(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DJSI),台積電、聯電、光寶、友
達、台達電從300多個永續型企業中脫穎而出,佔2%成分股。中華
電信、台積電與友達,也入選亞洲上市公司的非財務資訊接露標竿
企業,都是值得鼓勵的案。
他也表示,希望台灣在這些議題上能有所創新,而不是只酌眼於技
術性問題,而是要有更高的視野,在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上找到新
的位置。但公司高層在相關領域上一定要扮演搖旗吶喊的角色。
David Sheil建議,企業人要關注三個關鍵層面的碳揭露與碳管理
績效:分別是公司面、個人層面與產業別(sector)層面。另外,
當企業面臨如台灣科學園區的污染爭議與土地徵收問題,一定要注
意權益關係人的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而不只是「告
知」而已。
黃正忠回應,權益關係人的參與也是台灣企業表現較弱的一環。他
在評選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時,觀察到100家有98家在此部分的
著墨幾乎一模一樣,也就是並不深入,也未針對每家企業各自不同
的狀況去擬定。
另外,娶台灣女婿、目前定居台中的David Sheil,面對記者問到
台電是否加入碳揭露專案時表示,台電等國營企業沒有政府支持下
,並未參與,他了解到例如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碳排放在全世界榜上
有名,因此,也是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 2011年全球碳揭露專案概況:
根據9月14日公佈的全球500大CDP報告,500家企業有396家回覆問
卷調查,其中超過2/3(68%)企業將氣候變遷課題納入營運核心策略
,2010年此比例為48%。CDP並在2011年已集結全球法人投資機構增
至551家,管理總資產達71兆美元。(部分內容節錄自新頭殼報導)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7829
--
投資專家:碳揭露與碳管理 有助企業獲利
本報2011年10月28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國際主流法人投資機構發起的「碳揭露專案」(CDP),全球認同的
企業逐年增加,2011年全球500大企業有396家回覆問卷調查,68%的
企業將氣候變遷課題納入營運核心策略,台灣也有宏碁、華碩、友
達、國泰金控、奇美電、中鋼、台達電、統一、聯電、元大金控、
廣達等43家企業回覆碳揭露問卷,佔受邀企業173家的2.5成,若將
供應鏈也計入,台灣參與CDP的企業已達到81家,相較過去是很高的
成長。
27日在台北舉辦的CDP台灣發表會上,CDP亞洲合作夥伴「亞洲可持
續發展投資協會」(ASrIA)執行長David Sheil表示,根據問卷調
查,目前有75%的公司高層認同企業的氣候治理議題,59%的企業有
發展因應策略,顯示碳揭露與碳管理議題已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
一環,也是國際趨勢。
會議中,包含寶來投信業務管理中心副執行長陳正華、匯豐銀行(
HSBC)清潔技術全球聯席主席岳啟堯(Jospeh Jacobelli)、資誠
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審計服務副總經理曹耀文等投資及資產
管理專家,呼籲企業應把氣候變遷當作企業的轉機、由決策者主持
研發因應策略並積極揭露非財務資訊,才能贏得投資人的信心。
政策搖擺不定 企業經理人卻步
同時,政策明確度也受到關切。Sheil與岳啟堯紛紛表示,碳稅、
碳交易等法規手段的不明確性,令企業卻步,不敢放手在氣候治理
課題上有所投資。Sheil表示,大部分企業希望政策確定的腳步,
越快越好。
岳啟堯舉例說,5年前中國的風力發電發電是700兆瓦,現在則有4
萬多兆瓦,這麼大幅度成長,就是因為政府支持。他說,投資風力
等清潔能源,至少要一到兩年的可行性評估,而投資下去的資產是
要運作至少20多年的,「如果沒有政府很清楚的政策,我絕對不會
去做」。亞太地區比較成功的例子,都是政府政策清楚的地方,例
如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在泰國,有83兆瓦,原因就在此。
氣候治理 可以轉換成品牌價值
CDP訂有碳揭露領先指標(CDLI)和碳績效領先指標(CPLI),分
別針對企業的揭露程度與行動的績效進行評比。根據2011年報告,
在2011年獲選為CDLI與CPLI的企業,以2005年為基準其總報酬率至
2011年已成長將近80%。
David SheilSheil表示,如果企業提供越多資訊,越能對投資者提
供強有力的氣候治理訊息,當然有助於企業品牌的價值提升。Sheil
建議,公司內部若能由決策者來主導,氣候治理才會成為內化的企
業文化。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詢問與會專家,「你看到什麼職位
的人來主持氣候治理,才會有信心?」岳啟堯答,「很簡單,就是
CEO」。
陳正華建議,企業應成立一個「另類CEO來負責這樣的政策推動,這
裡的E,是環境保護的E,或者也可叫做CCO(因應氣候變遷執行長)
。」
陳正華表示,不只是品牌企業,供應鏈也應加入。「有些公司還是
會有疑問,氣候治理對公司績效有什麼影響?例如沃爾瑪、馬莎百
貨等,都已要求供應商做到碳揭露,而這可能只是第一階段,之後
還會要求做到碳減排,如果做不到,可能連上架的機會都沒有。」
重新定義好股票 趨勢隱然成形
陳正華介紹指出,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 的法人日益增
加,到2011年10月,已超過920家,資產規模超過30兆美元,顯示目
前全球投資界對ESG企業(環境保護 Environment)社會公平Social
Equity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投資需求越來越多。台灣去年
也推出「台灣就業99指數]鼓勵上市公司增加就業機會,善盡社會
責任,雖然起步較晚,也是一例。
他稱這項趨勢為「重新定義好股票」。
重新定義好股票,意味著,不注重這股趨勢的企業,恐受到淘汰。
為何要做碳揭露的理由?愛地球等等理由恐怕已是陳腔濫調。PwC曹
耀文舉例說,在解釋這個問題時,他用「讓你未來有工作做」,聽
得人就懂了。
PwC為CDP顧問,也參與企業碳揭露績效的評比。曹耀文說,有很多
公司的非財務資訊因未被揭露,市場價值遭到低估, Disclosure
drive performance,「沒有揭露,別人就真的不知道你的績效」
。在企業併購案中,也會有環境盡責調查,顯見投資人也會非常關
心環境管理課題。他鼓勵與會的企業人士,以此說服企業負責人盡
量揭露訊息。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說
,綜合各方面趨勢來看,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絕對是未來商機,台
灣已有企業做得不錯,例如在今年的道瓊永續性指數(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DJSI),台積電、聯電、光寶、友
達、台達電從300多個永續型企業中脫穎而出,佔2%成分股。中華
電信、台積電與友達,也入選亞洲上市公司的非財務資訊接露標竿
企業,都是值得鼓勵的案。
他也表示,希望台灣在這些議題上能有所創新,而不是只酌眼於技
術性問題,而是要有更高的視野,在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上找到新
的位置。但公司高層在相關領域上一定要扮演搖旗吶喊的角色。
David Sheil建議,企業人要關注三個關鍵層面的碳揭露與碳管理
績效:分別是公司面、個人層面與產業別(sector)層面。另外,
當企業面臨如台灣科學園區的污染爭議與土地徵收問題,一定要注
意權益關係人的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而不只是「告
知」而已。
黃正忠回應,權益關係人的參與也是台灣企業表現較弱的一環。他
在評選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時,觀察到100家有98家在此部分的
著墨幾乎一模一樣,也就是並不深入,也未針對每家企業各自不同
的狀況去擬定。
另外,娶台灣女婿、目前定居台中的David Sheil,面對記者問到
台電是否加入碳揭露專案時表示,台電等國營企業沒有政府支持下
,並未參與,他了解到例如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碳排放在全世界榜上
有名,因此,也是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 2011年全球碳揭露專案概況:
根據9月14日公佈的全球500大CDP報告,500家企業有396家回覆問
卷調查,其中超過2/3(68%)企業將氣候變遷課題納入營運核心策略
,2010年此比例為48%。CDP並在2011年已集結全球法人投資機構增
至551家,管理總資產達71兆美元。(部分內容節錄自新頭殼報導)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7829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2011音響學會 24th 學術研討會 11/11
By Ethan
at 2011-10-31T15:50
at 2011-10-31T15:50
11/15 生物多樣性推廣活動 都會生物多樣性
By Mary
at 2011-10-31T11:15
at 2011-10-31T11:15
環保勝利!2年內全球停用含鉛汽油
By Liam
at 2011-10-28T17:39
at 2011-10-28T17:39
越南最後爪哇犀牛 遭盜獵滅絕
By Emma
at 2011-10-28T14:50
at 2011-10-28T14:50
愛地球也愛MIT-蜂王蘆薈保溼環保沐浴乳
By Jack
at 2011-10-28T13:14
at 2011-10-28T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