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瞭望 - 外來人才比重高 新加坡向台灣科技產業招手 - 新加坡

By George
at 2008-08-25T20:33
at 2008-08-25T20:33
Table of Contents
星洲瞭望 — 新加坡 誰的新家? 外來人才比重高 新加坡向台灣科技產業招手
2008/08/13 - 財經要聞 - 劉傑中/特別報導
7月初至新加坡參訪6天,白天肩負著採訪責任,拜訪新加坡發展局(EDB)、日月光(ASE)、
特許半導體(Chartered Semiconductor)、藝電(EA)等政府部門和科技廠商,走進1間又1
間的會議室,聽取1場又1場的簡報。等到空閒下來,多半是晚餐過後了。多虧當地朋友
Desmond於繁忙工作中,義不容辭當我的嚮導。有一天半夜我們逛到牛車水(中國城),在1
棟街屋前,他忽然冒出這句話,「這裡就是我小時候的家。」用英文的過去式,訴說著永
不復返的往事。
那是1座別緻的2層樓房屋,地基高出人行道不少,因此得登好幾個階梯才能到的了大門,
隨門而入是這方淺淺庭院,然後才是真正能遮風避雨的「家」。不過新加坡政府以「古蹟
保存」名義徵收了Desmond的家。雖然給了另1戶位於菁華地段的公寓單位作為補償,但他
父親不滿意,打了Desmond口中稱「新加坡司法史上最長的官司」,直到Desmond父親去世
,才不了了之。
「不過現在房價飆漲,我們已經把那房子賣掉,又要搬新家了。」Desmond用未來式告訴
我他的計畫,包括搬家、去異地工作等等,聽起來好像不帶任何眷戀,但我知道,他跟所
有在外討生活的人沒有分別,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是家。
1819年成自由貿易港 大陸、印度勞工漂洋過海
早在1819年,新加坡在英國策劃下成為自由貿易港,就吸引成千上萬的移民前來尋找機會
。有許多就是因為故鄉生活困頓無力改善,勇敢踏上凶險旅程的大陸沿海和印度移民,一
顆心既向著家鄉,又向著與家鄉相反的方向,當中發生多少悽楚故事,轉瞬間成了歷史。
200年後,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和2個小女兒,也把這當作新家。而在當前人口不
到500萬的新加坡,有4分之1是外籍人士。羅傑斯說這裡是亞洲樞紐,又可以讓下一代學
中文。此行拜會的政府官員說,新加坡稅制低、經商環境友善、法治、安全,是吸引外來
人才的主因。而高科技業界面臨人才荒,則積極向台灣招手,說那裡薪資比台灣高上2成
,兒女教育不成問題,有了海外經驗後職涯更寬廣等等。我知道,他們談的,還是機會。
外來人才比重高 向台灣科技產業招手
在特許半導體參訪時,1位帶領我參觀廠房的台籍主管,向我訴說星國生活的種種。他說
新加坡高科技公司薪資較台灣好,但少了股票分紅的優渥待遇,不過他說完全不後悔,因
為這邊工時堪稱正常,不必犧牲生活和家庭。隨即話鋒轉到他即將赴美讀大學的女兒,表
示她在台灣功課不是頂尖,但在新加坡接受雙語教育,出國深造的路也跟著敞開。
我頓時了解到,為人父母,對生活的盼望其實很簡單,兒女小時候,能有時間陪他們玩騎
馬打仗:兒女羽翼漸豐與朋友徹夜狂歡,父母親在家也不用膽顫心驚;等到有天再也扛不
動當初那個小鬼頭時,就滿懷祝福的放手,目送他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大陸3萬名留學生 星洲尋找希望
哪裡有夢想,哪裡就是家。而生育率極低的新加坡,採取寬容開放的移民政策期望維持人
才動能,讓很多人願意,並能夠來此追求夢想。在拜訪許多科技業者時,我很驚訝的發現
,來自馬來西亞或大陸的員工比例,甚至高過本地人。在日月光(ASE)新加坡廠時認識1個
20出頭,來自廣東的工程師,被家裡送出來南洋理工學院唸書,畢業就順理成章待了下來
並申請獲准成為居民。他說像他這樣的大陸留學生,新加坡有3萬多人。同行的記者朋友
問他想不想家,他倒是輕描淡寫的說,「能留,就留下吧,偶爾再回去看看爸爸媽媽。」
然後我想起Desmond的爸爸,他之所以不願放棄那棟屋子,恐怕不是因為價碼,而是捨不
得那段以房屋作為圓心,所刻畫累積的時光。其實這座島上的人民,何嘗不是訴說著類似
的故事。有人遷徙於斯,相信這裡離傷痛最遠;有人安身在此,以為這裡離希望最近。初
衷或許不同,但對於生活的盼望,其實並無先來後到之別。
--
2008/08/13 - 財經要聞 - 劉傑中/特別報導
7月初至新加坡參訪6天,白天肩負著採訪責任,拜訪新加坡發展局(EDB)、日月光(ASE)、
特許半導體(Chartered Semiconductor)、藝電(EA)等政府部門和科技廠商,走進1間又1
間的會議室,聽取1場又1場的簡報。等到空閒下來,多半是晚餐過後了。多虧當地朋友
Desmond於繁忙工作中,義不容辭當我的嚮導。有一天半夜我們逛到牛車水(中國城),在1
棟街屋前,他忽然冒出這句話,「這裡就是我小時候的家。」用英文的過去式,訴說著永
不復返的往事。
那是1座別緻的2層樓房屋,地基高出人行道不少,因此得登好幾個階梯才能到的了大門,
隨門而入是這方淺淺庭院,然後才是真正能遮風避雨的「家」。不過新加坡政府以「古蹟
保存」名義徵收了Desmond的家。雖然給了另1戶位於菁華地段的公寓單位作為補償,但他
父親不滿意,打了Desmond口中稱「新加坡司法史上最長的官司」,直到Desmond父親去世
,才不了了之。
「不過現在房價飆漲,我們已經把那房子賣掉,又要搬新家了。」Desmond用未來式告訴
我他的計畫,包括搬家、去異地工作等等,聽起來好像不帶任何眷戀,但我知道,他跟所
有在外討生活的人沒有分別,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是家。
1819年成自由貿易港 大陸、印度勞工漂洋過海
早在1819年,新加坡在英國策劃下成為自由貿易港,就吸引成千上萬的移民前來尋找機會
。有許多就是因為故鄉生活困頓無力改善,勇敢踏上凶險旅程的大陸沿海和印度移民,一
顆心既向著家鄉,又向著與家鄉相反的方向,當中發生多少悽楚故事,轉瞬間成了歷史。
200年後,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和2個小女兒,也把這當作新家。而在當前人口不
到500萬的新加坡,有4分之1是外籍人士。羅傑斯說這裡是亞洲樞紐,又可以讓下一代學
中文。此行拜會的政府官員說,新加坡稅制低、經商環境友善、法治、安全,是吸引外來
人才的主因。而高科技業界面臨人才荒,則積極向台灣招手,說那裡薪資比台灣高上2成
,兒女教育不成問題,有了海外經驗後職涯更寬廣等等。我知道,他們談的,還是機會。
外來人才比重高 向台灣科技產業招手
在特許半導體參訪時,1位帶領我參觀廠房的台籍主管,向我訴說星國生活的種種。他說
新加坡高科技公司薪資較台灣好,但少了股票分紅的優渥待遇,不過他說完全不後悔,因
為這邊工時堪稱正常,不必犧牲生活和家庭。隨即話鋒轉到他即將赴美讀大學的女兒,表
示她在台灣功課不是頂尖,但在新加坡接受雙語教育,出國深造的路也跟著敞開。
我頓時了解到,為人父母,對生活的盼望其實很簡單,兒女小時候,能有時間陪他們玩騎
馬打仗:兒女羽翼漸豐與朋友徹夜狂歡,父母親在家也不用膽顫心驚;等到有天再也扛不
動當初那個小鬼頭時,就滿懷祝福的放手,目送他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大陸3萬名留學生 星洲尋找希望
哪裡有夢想,哪裡就是家。而生育率極低的新加坡,採取寬容開放的移民政策期望維持人
才動能,讓很多人願意,並能夠來此追求夢想。在拜訪許多科技業者時,我很驚訝的發現
,來自馬來西亞或大陸的員工比例,甚至高過本地人。在日月光(ASE)新加坡廠時認識1個
20出頭,來自廣東的工程師,被家裡送出來南洋理工學院唸書,畢業就順理成章待了下來
並申請獲准成為居民。他說像他這樣的大陸留學生,新加坡有3萬多人。同行的記者朋友
問他想不想家,他倒是輕描淡寫的說,「能留,就留下吧,偶爾再回去看看爸爸媽媽。」
然後我想起Desmond的爸爸,他之所以不願放棄那棟屋子,恐怕不是因為價碼,而是捨不
得那段以房屋作為圓心,所刻畫累積的時光。其實這座島上的人民,何嘗不是訴說著類似
的故事。有人遷徙於斯,相信這裡離傷痛最遠;有人安身在此,以為這裡離希望最近。初
衷或許不同,但對於生活的盼望,其實並無先來後到之別。
--
Tags:
新加坡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帶小孩玩的地方

By Joseph
at 2008-08-24T22:03
at 2008-08-24T22:03
新加坡日常購物

By Sandy
at 2008-08-24T11:28
at 2008-08-24T11:28
有板友想教成人中文嗎? (待遇不錯)

By Sarah
at 2008-08-23T10:33
at 2008-08-23T10:33
請問一下新加坡那裡有賣蝦醬呢?

By Megan
at 2008-08-21T17:23
at 2008-08-21T17:23
滾石巨星演唱會

By Oscar
at 2008-08-20T17:53
at 2008-08-20T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