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ULVZ的兩篇文章 - 地球科學討論

Skylar Davis avatar
By Skylar Davis
at 2009-10-16T16:43

Table of Contents


無聊看完了Sciscape這個網站的文章

發現了這兩篇文章......

這兩篇是差異在第一篇認為地震波超低速帶(ULVZ)的形成是由上往下

而第二篇是由下(地核)往上嗎???

不知道這個部分(ULVZ)有沒有更新鮮的想法~


--

Sciscape新聞報導
[Feb 10, 2008]

地球科學:逐漸消失的地球秘室

編輯 JR 報導
地幔中的化學儲存庫找到了! 研究早期地球形成的科學家認為:這些遍尋不着的化學儲存
庫可能就藏在核幔邊界上殘存的熔融岩漿堆中—正逐漸消失的地球秘室。

為了解釋洋島玄武岩與中洋脊玄武岩不同的化學性質,最早地球化學家提出兩者來自不同
的岩漿庫,同時引發地球物理與化學界對地幔對流型態的爭論【註一】。法國科學家S.
Labrosse與他的同事則從地球演化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這些遍尋不着的化學物
質如鈾、釷與鉀等不相容元素可能就藏在核幔邊界上殘存的熔融岩漿堆中,這個研究結果
已發表在Nature 期刊上。

當地球表面覆蓋熾熱熔融的岩漿海時,岩漿海中富含鐵的液滴因密度較大而往地核遷移,
並且在地幔的底部累積。這個存在核幔邊界的岩漿海,最早可能有1000km厚。根據計算,
在45億年前、地球剛形成不久,接近地核的地幔至少還有900km厚的部分是處於熔融狀態


當地幔底部的岩漿海慢慢冷卻,結晶出的固體與留在熔融中的成分並不相同,鈾、釷等不
相容元素較容易留在熔融之中。由於熔融的高含鐵成分、加上受到地幔對流的影響,現今
殘存的熔融位在地幔的最底部、並被推擠成堆,地震波偵測到的
ULVZ(ultralow-velocity zones,地震波超低速帶) 【註二】就是它們存在的證據。

這個研究在最近(2007年)的秋季美國地球物理年會引起熱烈的討論,未來還要經過後續
研究的檢驗。在地震學研究、高壓礦物實驗與數值模式實驗、三個領域的合作下,使得科
學家開始有能力涉足地球演化的問題,未來將逐步帶我們回顧地球的過去、展望地球的命
運。

【註一】較詳細的說明請見:Sciscape新聞:地函過渡帶的濾水器

【註二】ULVZ(ultralow-velocity zones)位在核幔邊界(CMB,core mantle boundary)上
、當震波穿過時,波速很慢的區域。它的厚度從5到40km不等,形狀很像是直接堆在CMB的
小山丘群。由於波速明顯減慢(P波下降5~10%、S波下降10~30%),再加上S波波速下降的幅
度大約是P波的3倍,因此一般推測這個區域的物質很可能是處於部份熔融的狀態,再加上
它穩穩坐落在CMB上,其組成的密度可能比周圍的下地幔物質還要大。究竟如何產生ULVZ
?密度大的物質(一般相信是鐵)來自何方?目前仍沒有共識。

原始論文: Labrosse S., J. W. Hernlund,N. Coltice, A crystallizing dense
magma ocean at the base of the Earth's mantle, Nature 450, 866-869 (2007)


參考來源:

scienceDaily: Chemicals From Earth's Mantle May Be Solved

--


Sciscape新聞報導
[Dec 10, 2001]

地球科學:來自地核的沈積物?!

編輯 強哥 報導
整個地球內部層狀的構造中,最奇怪的地方莫過於位在2900公里深的核幔邊界(地核與地
函的交界,CMB)處了,一群科學家認為那裡可能有類似海床上的沈積作用,只不過方向
卻是相反的(意即由地核向地函「沈積」)。

在地球內部核幔邊界之上兩百公里左右的範圍內,也就是地函最底層有很明顯的橫向差異
,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同時某些地區並存在有約數十公里厚的地震波超低速帶(ULVZ),
推論可能是有部分熔融的地函物質存在所造成。而地球自轉章動(自轉軸晃動)的現象則
被認為和地函最底層200公尺範圍內的金屬導電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地球內部溫度持續降低,因此液態鐵便持續固結並使得內地核增長,然而在液態鐵固
結的過程中,地核所含其他較輕的雜質變會向上沈澱而離開外地核,就好像是下雨一樣,
雨滴從地核向外移動,堆積在核幔邊界上。而核幔邊界上所出現的一些地理高區,如果反
過來從地核往外看,就像是盆地一樣,其實可能就是堆積了較多的地核沈積物所導致的。
再加上這些沈積物的孔隙度,使得部分液態鐵滲入而改變了該處的導電度,進而影響到了
地球的章動。同時這些沈積物的元素部分還會隨著熱柱(Plumes)而到達地表。

「這是一個『好像有道理』的想法」作者是這麼說的!最近幾篇文章讓我對這個主題也充
滿了興趣,下一篇我可能會去找JGR裡面那篇關於地球章動與地函底部金屬導電度之間的
理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同時推薦大家讀參考資料第三項那篇Review的文章,有詳細的介紹
和豐富的參考資料。

參考來源:

Sediments at the Top of Earth's Core:Science 290, 1338-1342.
Core Takes a Page From the Sea Floor:Science 290,1274-1275.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layer and deep Earth dynamics:Nature 392, 461 - 468







--

All Comments

Una avatar
By Una
at 2009-10-19T09:39
有學者認為ULVZ是隱沒的Banded Iron Formation:
Rachel avatar
By Rachel
at 2009-10-22T02:36
Dobson & Brodholt, Nature, 2005.

地震網監測山崩土石流 防災預警新對策

Adele avatar
By Adele
at 2009-10-16T13:48
轉錄自新聞,若排版不佳請推文告知,會再改過 討論會才剛完....新聞已經被淹沒了atat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281611andamp;type=%E7%94%9F%E6%B4%BB 不會縮址= = -- 中央社 ...

請問 大陸地殼主要是花崗岩.海洋地殼則 …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09-10-14T17:09
嗯....來個不專業的回答好了 ※ 引述《staphane (God Bless Mario)》之銘言: : 請問板上各位 : 我的地科不太好~希望大家不要笑我的問題atat : 大陸地殼主要是花崗岩.海洋地殼則是玄武岩 : 書上都這麼寫.是因為花崗密度小~會浮在上面 沒錯,所以在板塊運動當中,許多地方隱沒 ...

請問 大陸地殼主要是花崗岩.海洋地殼則是玄武岩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09-10-14T13:29
請問板上各位 我的地科不太好~希望大家不要笑我的問題atat 大陸地殼主要是花崗岩.海洋地殼則是玄武岩 書上都這麼寫.是因為花崗密度小~會浮在上面 但是花崗岩是在火山下產生的深成岩.玄武岩則是岩漿噴發到地表形成的 那...花崗岩不就會在下面.玄武岩在上面 怎麼形成地殼的時候會相反~ 難道是因為 花崗岩先在 ...

Geology & Geophysics of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Hardy avatar
By Hardy
at 2009-10-12T16:39
書名:Geology andamp; Geophysics of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Taiwan 編者:Timothy B. Bryne, Char-Shine Liu(劉家瑄) 年份:2002 內容介紹:這是一本論文集,彙集13篇關於臺灣地區弧陸碰撞的paper, ...

中央氣象局 第118號有感地震報告

Anthony avatar
By Anthony
at 2009-10-11T20:31
http://www.cwb.gov.tw/V6/seismic/Data/quake/EC1011144253118.html 中央氣象局 第118號有感地震報告 發 震 時 間: 98年10月11日14時42分10.0秒 震 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