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要變囉 - 地球科學討論

By Quanna
at 2001-09-19T14:39
at 2001-09-19T14:39
Table of Contents
2001.09.19 中國時報
怪颱 印證全球氣候大變遷
◎柳中明
破紀錄、破紀錄、破紀錄,滯留的納莉颱風在台灣創造了太多的新紀錄,可惜
這些不是能讓人振奮快樂的紀錄,而是要用人們的財產、心血,甚至生命來感
受。觀察過去台灣地區一百年的氣象資料,追蹤各個地面測站的最大三次單日
降雨的日期,並計算其落在每五年的間隔區間內的出現機率,可以發現:這些
日期多是出現在一九五五年以後,且是出現機率愈來愈高,並在一九九五年以
來達到最高。簡單地說就是:單日破紀錄的降雨,愈來愈頻繁出現。如此,似
乎略能理解納莉颱風所創造出的各項紀錄,其實正符合氣候變遷的發展趨勢,
也就是極端變異的天氣將更頻繁出現。
但是,分析各測站全年的降雨總量與降雨時數,竟然是:年總降雨量未見明顯
增加或減少趨勢,年總降雨時數卻見明顯減少趨勢。以過去大家口傳的「雨都
」基隆為例,現在當地人的印象卻是「很少下雨」,就好像是今年七月底前乾
旱要管制給水,而事實是:全年總雨量並未出現減少,因為如桃芝、納莉的出
現,在短時間內就能提供相當大量的水。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面對的挑戰是:
在單位時間內降下的雨量,也就是「降雨強度」,正在明顯地上升。如此在短
時間內倒下大量的水,再配合漲潮與颱風引起的海水倒灌,莫怪乎市區的排水
系統,或是要靠抽水馬達來阻絕河水的河堤,都起不了作用。至於山區的森林
、土壤或河川,更是無法承受,所以土石流的發生更見頻繁。
當然,納莉颱風給大家都上了一課,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何謂變異的天氣。地
球科學的教科書上所說的:侵襲台灣的颱風多在印尼東方海面與南海上形成,
並主要循順時針方向前進,同時成長壯大為較強的颱風,而在進入陸地上後,
會受地形影響與水氣供應遭阻絕而消滅;納莉卻是在台灣東方海面上形成,並
長期滯留但未形成強烈颱風,而在進入台灣後雖由中度颱風減弱為輕度颱風,
但卻能自台灣海峽獲得水氣而滯留在陸地上,維持其強度。特別是循反時針路
徑,由北台灣侵向台中,打破過去颱風的行進路線,當然也破紀錄地使得台北
到高雄間,各地均遭受嚴重破壞與損失。不過,這也讓中部地區的同胞們獲得
一次難得的經歷,沒有多少人類能在颱風眼牆附近,開車進出,真正去感受颱
風的狂風與大雨!
仔細觀察一九九七年賀伯颱風發生以來,台灣地區一次次所經歷的天災,其實
政府與民間的警覺心均愈來愈高。但是,在破紀錄的降雨不斷出現,降雨強度
愈來愈強,而變異天氣如賀伯、納莉等也不斷出現下,所謂依據過去多少年的
水流強度所進行的河堤防護建設等,其實是愈來愈不可靠。依這些年的經驗,
可確定的是:要儘量避免住在山坡地、河川或海邊,更要避免住在地下室與一
樓,甚至地下室內都不能作太多設施如配電設備。對於政府而言,其實也該避
免投入太多經費在容易出現災害的地區,反而應集中經費在重要地區的防護。
水利工程人員更應體會自然氣候變遷的趨勢,要拿出創新的想法,設計出能因
應氣候變遷趨勢的防護設施。
最後,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全球氣候暖化的趨勢是可預期的,但是影響
人類最大的就是過程中變異天氣的頻繁發生。在這個趨勢下,其對我國防災應
變體系的衝擊已是非常明顯,不過我們無法期望防災應變體系能在短期內出現
顯著改善,反而是要期望我國的災難救援體系能因應這樣的挑戰,急速進行調
整,以架構出合乎新世紀需求的救災系統。
(作者為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
怪颱 印證全球氣候大變遷
◎柳中明
破紀錄、破紀錄、破紀錄,滯留的納莉颱風在台灣創造了太多的新紀錄,可惜
這些不是能讓人振奮快樂的紀錄,而是要用人們的財產、心血,甚至生命來感
受。觀察過去台灣地區一百年的氣象資料,追蹤各個地面測站的最大三次單日
降雨的日期,並計算其落在每五年的間隔區間內的出現機率,可以發現:這些
日期多是出現在一九五五年以後,且是出現機率愈來愈高,並在一九九五年以
來達到最高。簡單地說就是:單日破紀錄的降雨,愈來愈頻繁出現。如此,似
乎略能理解納莉颱風所創造出的各項紀錄,其實正符合氣候變遷的發展趨勢,
也就是極端變異的天氣將更頻繁出現。
但是,分析各測站全年的降雨總量與降雨時數,竟然是:年總降雨量未見明顯
增加或減少趨勢,年總降雨時數卻見明顯減少趨勢。以過去大家口傳的「雨都
」基隆為例,現在當地人的印象卻是「很少下雨」,就好像是今年七月底前乾
旱要管制給水,而事實是:全年總雨量並未出現減少,因為如桃芝、納莉的出
現,在短時間內就能提供相當大量的水。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面對的挑戰是:
在單位時間內降下的雨量,也就是「降雨強度」,正在明顯地上升。如此在短
時間內倒下大量的水,再配合漲潮與颱風引起的海水倒灌,莫怪乎市區的排水
系統,或是要靠抽水馬達來阻絕河水的河堤,都起不了作用。至於山區的森林
、土壤或河川,更是無法承受,所以土石流的發生更見頻繁。
當然,納莉颱風給大家都上了一課,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何謂變異的天氣。地
球科學的教科書上所說的:侵襲台灣的颱風多在印尼東方海面與南海上形成,
並主要循順時針方向前進,同時成長壯大為較強的颱風,而在進入陸地上後,
會受地形影響與水氣供應遭阻絕而消滅;納莉卻是在台灣東方海面上形成,並
長期滯留但未形成強烈颱風,而在進入台灣後雖由中度颱風減弱為輕度颱風,
但卻能自台灣海峽獲得水氣而滯留在陸地上,維持其強度。特別是循反時針路
徑,由北台灣侵向台中,打破過去颱風的行進路線,當然也破紀錄地使得台北
到高雄間,各地均遭受嚴重破壞與損失。不過,這也讓中部地區的同胞們獲得
一次難得的經歷,沒有多少人類能在颱風眼牆附近,開車進出,真正去感受颱
風的狂風與大雨!
仔細觀察一九九七年賀伯颱風發生以來,台灣地區一次次所經歷的天災,其實
政府與民間的警覺心均愈來愈高。但是,在破紀錄的降雨不斷出現,降雨強度
愈來愈強,而變異天氣如賀伯、納莉等也不斷出現下,所謂依據過去多少年的
水流強度所進行的河堤防護建設等,其實是愈來愈不可靠。依這些年的經驗,
可確定的是:要儘量避免住在山坡地、河川或海邊,更要避免住在地下室與一
樓,甚至地下室內都不能作太多設施如配電設備。對於政府而言,其實也該避
免投入太多經費在容易出現災害的地區,反而應集中經費在重要地區的防護。
水利工程人員更應體會自然氣候變遷的趨勢,要拿出創新的想法,設計出能因
應氣候變遷趨勢的防護設施。
最後,聯合國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全球氣候暖化的趨勢是可預期的,但是影響
人類最大的就是過程中變異天氣的頻繁發生。在這個趨勢下,其對我國防災應
變體系的衝擊已是非常明顯,不過我們無法期望防災應變體系能在短期內出現
顯著改善,反而是要期望我國的災難救援體系能因應這樣的挑戰,急速進行調
整,以架構出合乎新世紀需求的救災系統。
(作者為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去挖石油吧

By Ula
at 2001-08-28T17:25
at 2001-08-28T17:25
Re: 有人研究颱風嗎??

By Daniel
at 2001-08-26T00:53
at 2001-08-26T00:53
想討論一下台灣的冷泉

By Rachel
at 2001-08-24T20:33
at 2001-08-24T20:33
本版好像發言不太踴躍

By Erin
at 2001-08-22T09:03
at 2001-08-22T09:03
何謂西部麓山帶

By Olivia
at 2001-08-13T21:04
at 2001-08-13T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