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民主 為什麼不進反退 - 生態環境討論

By Oliver
at 2009-11-10T03:21
at 2009-11-10T03:21
Table of Contents
來源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9118
環境民主 為什麼不進反退
作者:邱花妹(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中科四期環評在爭議不斷中過關,環保人士與地方居民抗議力道未減,
環保署則頻發聲明,指名道姓批評環保記者與環保人士。顯然,
這場爭議尚未落幕。
爭議以來,雲彰地區農漁民帶著其賴以維生的農作、蚵殼、舉著白布條,
從地方到中央,四處抗議,時序有如回到1980年代:
戰後急速工業化所帶來的污染後果,讓許多受害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
當民眾陳情千百次還等不到公權力伸張正義(三晃化工陳情269次、
反杜邦設廠請願13000次),民眾被迫自力救濟,以圍廠、堵路、遊行、
包圍政府機關等為自己主持環境正義。這些行動迫使台灣政府面對環境問題,
設立環保署、制訂各種環保法令如「公害糾紛防制法」及「環境影響評估法」,
逐步將環境爭議導入制度性管道,台灣社會向環境現代化邁進。
然而,近來執政當局在面對包括中科四期開發爭議所採取的種種舉措,
凸顯當下政府的環境治理失能,民眾對環保機構與制度的信任度陷入
空前的危機,令人憂心台灣邁向環境現代化的進程正不進反退。
首先,環境民主進程堪憂:中科四期審查過程中,環境主管機關
獨斷地制訂遊戲規則(如旁聽要點、延續會議等內規),
阻礙民眾與環保團體參與攸關公眾利益的環評審議。
環境爭議無法透過制度性管道釐清問題、充分溝通,重傷台灣環境民主。
其次,開發先行,埋下日後更多環境爭議的導火線。中科四期環評過程,
諸多環境問題未能釐清,如高科技廢水空污毒害特性對中部農漁牧業的衝擊、
地層下陷的疑慮等,而環評卻已強行過關。這個如各方預期的環評結果,
不僅使民眾對既有制度性管道失望,也埋下日後各種爭議的導火線。
比如中科廢水的去處,竟然留給開發單位自行決定,
或者如其它科學園區一樣掠奪農業用水與地下水源,日後爭議恐將愈演愈烈。
再者,主政者與環境科技官僚未能正視「合法不等於沒污染」、
「目前缺乏科學證據也不等於沒問題」的事實。當民眾早已深黯
當代環境問題的風險性質,要求正視科技電子業製程產生的複雜毒性物質、
落實環境預警原則,環境技術官僚卻屢屢保證高科技製造安全無虞,
徒增社會對環境保護機構的不信任。
最後,環境與科技官僚援用環境法令與科學數字,全然否認民眾
對高科技毒害的身體感受與心理擔憂,漠視既有科學的有限性以
及常民科學的價值。當民眾告訴環保機構宵裡溪魚群消失、
沿岸農田稻米不結穗、連福壽螺也活不了,這些環境觀察與身體感受,
正是環境惡化的極大警訊。環境保護機構不思徹底解決污染問題,
卻搬出一堆數據與法令,否定民眾的身體感受與環境觀察,
極可能延遲了台灣社會解決各種潛藏的污染與危害。
當社會大眾發現,既有制度管道失能、環境保護機構不為環境把關,
環保署、國科會只是高科技業者的開路先鋒,對食品安全、永續農業、
生態環境充滿渴望的社會大眾以及被壓抑的受害民眾,
顯然極有可能走上1980年代自力救濟運動的老路,
這將是對過去20年環境現代化歷程的最大諷刺。
※ 本文原刊於2009年11月6日中國時報
--
環境民主 為什麼不進反退
作者:邱花妹(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中科四期環評在爭議不斷中過關,環保人士與地方居民抗議力道未減,
環保署則頻發聲明,指名道姓批評環保記者與環保人士。顯然,
這場爭議尚未落幕。
爭議以來,雲彰地區農漁民帶著其賴以維生的農作、蚵殼、舉著白布條,
從地方到中央,四處抗議,時序有如回到1980年代:
戰後急速工業化所帶來的污染後果,讓許多受害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
當民眾陳情千百次還等不到公權力伸張正義(三晃化工陳情269次、
反杜邦設廠請願13000次),民眾被迫自力救濟,以圍廠、堵路、遊行、
包圍政府機關等為自己主持環境正義。這些行動迫使台灣政府面對環境問題,
設立環保署、制訂各種環保法令如「公害糾紛防制法」及「環境影響評估法」,
逐步將環境爭議導入制度性管道,台灣社會向環境現代化邁進。
然而,近來執政當局在面對包括中科四期開發爭議所採取的種種舉措,
凸顯當下政府的環境治理失能,民眾對環保機構與制度的信任度陷入
空前的危機,令人憂心台灣邁向環境現代化的進程正不進反退。
首先,環境民主進程堪憂:中科四期審查過程中,環境主管機關
獨斷地制訂遊戲規則(如旁聽要點、延續會議等內規),
阻礙民眾與環保團體參與攸關公眾利益的環評審議。
環境爭議無法透過制度性管道釐清問題、充分溝通,重傷台灣環境民主。
其次,開發先行,埋下日後更多環境爭議的導火線。中科四期環評過程,
諸多環境問題未能釐清,如高科技廢水空污毒害特性對中部農漁牧業的衝擊、
地層下陷的疑慮等,而環評卻已強行過關。這個如各方預期的環評結果,
不僅使民眾對既有制度性管道失望,也埋下日後各種爭議的導火線。
比如中科廢水的去處,竟然留給開發單位自行決定,
或者如其它科學園區一樣掠奪農業用水與地下水源,日後爭議恐將愈演愈烈。
再者,主政者與環境科技官僚未能正視「合法不等於沒污染」、
「目前缺乏科學證據也不等於沒問題」的事實。當民眾早已深黯
當代環境問題的風險性質,要求正視科技電子業製程產生的複雜毒性物質、
落實環境預警原則,環境技術官僚卻屢屢保證高科技製造安全無虞,
徒增社會對環境保護機構的不信任。
最後,環境與科技官僚援用環境法令與科學數字,全然否認民眾
對高科技毒害的身體感受與心理擔憂,漠視既有科學的有限性以
及常民科學的價值。當民眾告訴環保機構宵裡溪魚群消失、
沿岸農田稻米不結穗、連福壽螺也活不了,這些環境觀察與身體感受,
正是環境惡化的極大警訊。環境保護機構不思徹底解決污染問題,
卻搬出一堆數據與法令,否定民眾的身體感受與環境觀察,
極可能延遲了台灣社會解決各種潛藏的污染與危害。
當社會大眾發現,既有制度管道失能、環境保護機構不為環境把關,
環保署、國科會只是高科技業者的開路先鋒,對食品安全、永續農業、
生態環境充滿渴望的社會大眾以及被壓抑的受害民眾,
顯然極有可能走上1980年代自力救濟運動的老路,
這將是對過去20年環境現代化歷程的最大諷刺。
※ 本文原刊於2009年11月6日中國時報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對縣長選舉的期許

By Eden
at 2009-11-10T02:37
at 2009-11-10T02:37
[爆卦] 反美牛公投連署告急

By Suhail Hany
at 2009-11-09T23:27
at 2009-11-09T23:27
大愛感恩科技(股)公司 簡介

By Faithe
at 2009-11-09T16:32
at 2009-11-09T16:32
尋找新能源 日擬架設太空太陽能板

By Frederic
at 2009-11-09T13:53
at 2009-11-09T13:53
本土種危險!多線南蜥侵綠島 特有白斑亞種蜥快滅絕

By Vanessa
at 2009-11-09T10:34
at 2009-11-09T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