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億年 新疆發現「翼龍伊甸園」 - 地球科學討論

By Skylar Davis
at 2017-12-06T02:35
at 2017-12-06T02:35
Table of Contents
穿越億年 新疆發現「翼龍伊甸園」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
翼龍是最早能飛翔的脊椎動物,在恐龍稱霸陸地的時代堪稱「空中霸主」,但人們迄
今對其所知甚少。近期,中國和巴西考古研究團隊在中國新疆自治區的戈壁沙漠,發現逾
200枚翼龍蛋化石,數量為史上最高,其中更有16枚保存良好的立體狀胚胎,此一發現乃
全球首見,促使科學家了解幼生翼龍可能尚無法飛行,有助進一步還原翼龍族群的生活情
形和生命演變史。
215枚翼龍蛋化石出土 首見立體狀胚胎
這項研究1日發表於《科學》期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
筱林帶領團隊,在哈密市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一塊長3公尺的砂岩標本,其中赫然出現215枚
翼龍蛋化石,再加上未暴露者,化石數量可能上看300枚。這些翼龍蛋為橢圓形、長度約
是7.2公分,類似現今部分蛇卵或蜥蜴卵,且有16枚保存完整的立體狀胚胎,是中國和阿
根廷此前出土8枚被壓扁的平面狀胚胎化石以來的最大突破。
翼龍生存於2億2500萬年前,是最早能藉由拍打雙翼而飛翔的爬行動物,約比鳥類早
7000萬年飛向藍天;其體型大小依不同種類殊異,可巨大如飛機或嬌小如麻雀,但在6500
萬年前與恐龍一起絕種。汪筱林指出,這批翼龍蛋屬於僅吃魚的「天山哈密翼龍
(Hamipterus tianshanensis)」,此種翼龍成年個體的細長頭顱上具有羽毛冠,站立
高度達1.22公尺,翼展長度約為3.5公尺。此次亦發現形狀不完整的翅膀和頭骨化石,
包括一組完整的下顎等。
研究團隊利用3D斷層掃描重建技術對化石進行分析後發現,相較於對於翅膀生長相當
重要的肱骨(即前肢),天山哈密翼龍的後肢發育速度明顯較快。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國家
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凱爾納(Alexander Kellner)解釋,這意味剛孵化的幼龍已具有地面
行動能力,但還無法飛行。同時,幼龍也因牙齒萌發較晚,尚不能主動捕食,需仰賴父母
餵食照料。團隊另發現一隻至少兩歲的幼龍「死亡時仍在生長」,推測翼龍的孵育期較原
先的主張更長。
汪筱林指出,新疆哈密地區在白堊紀時為大型湖泊,哈密翼龍可能即生活於湖泊、淺
海的上空,這也是此地保有大量成年或幼年哈密翼龍化石的原因,「每平方公尺至少可發
現一個翼龍個體」,堪稱「翼龍伊甸園」。這批化石應是因為風暴將翼龍和翼龍蛋捲到湖
裡,後經快速沉積、埋藏而逐漸形成。團隊分析化石數量和分布情形後指出,翼龍可能如
同現代海龜般,母翼龍聚集在一地孵育,數年後再返回該地,且可能也有群居習慣。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56823
(自由時報 2017/12/02)
--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
翼龍是最早能飛翔的脊椎動物,在恐龍稱霸陸地的時代堪稱「空中霸主」,但人們迄
今對其所知甚少。近期,中國和巴西考古研究團隊在中國新疆自治區的戈壁沙漠,發現逾
200枚翼龍蛋化石,數量為史上最高,其中更有16枚保存良好的立體狀胚胎,此一發現乃
全球首見,促使科學家了解幼生翼龍可能尚無法飛行,有助進一步還原翼龍族群的生活情
形和生命演變史。
215枚翼龍蛋化石出土 首見立體狀胚胎
這項研究1日發表於《科學》期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
筱林帶領團隊,在哈密市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一塊長3公尺的砂岩標本,其中赫然出現215枚
翼龍蛋化石,再加上未暴露者,化石數量可能上看300枚。這些翼龍蛋為橢圓形、長度約
是7.2公分,類似現今部分蛇卵或蜥蜴卵,且有16枚保存完整的立體狀胚胎,是中國和阿
根廷此前出土8枚被壓扁的平面狀胚胎化石以來的最大突破。
翼龍生存於2億2500萬年前,是最早能藉由拍打雙翼而飛翔的爬行動物,約比鳥類早
7000萬年飛向藍天;其體型大小依不同種類殊異,可巨大如飛機或嬌小如麻雀,但在6500
萬年前與恐龍一起絕種。汪筱林指出,這批翼龍蛋屬於僅吃魚的「天山哈密翼龍
(Hamipterus tianshanensis)」,此種翼龍成年個體的細長頭顱上具有羽毛冠,站立
高度達1.22公尺,翼展長度約為3.5公尺。此次亦發現形狀不完整的翅膀和頭骨化石,
包括一組完整的下顎等。
研究團隊利用3D斷層掃描重建技術對化石進行分析後發現,相較於對於翅膀生長相當
重要的肱骨(即前肢),天山哈密翼龍的後肢發育速度明顯較快。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國家
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凱爾納(Alexander Kellner)解釋,這意味剛孵化的幼龍已具有地面
行動能力,但還無法飛行。同時,幼龍也因牙齒萌發較晚,尚不能主動捕食,需仰賴父母
餵食照料。團隊另發現一隻至少兩歲的幼龍「死亡時仍在生長」,推測翼龍的孵育期較原
先的主張更長。
汪筱林指出,新疆哈密地區在白堊紀時為大型湖泊,哈密翼龍可能即生活於湖泊、淺
海的上空,這也是此地保有大量成年或幼年哈密翼龍化石的原因,「每平方公尺至少可發
現一個翼龍個體」,堪稱「翼龍伊甸園」。這批化石應是因為風暴將翼龍和翼龍蛋捲到湖
裡,後經快速沉積、埋藏而逐漸形成。團隊分析化石數量和分布情形後指出,翼龍可能如
同現代海龜般,母翼龍聚集在一地孵育,數年後再返回該地,且可能也有群居習慣。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56823
(自由時報 2017/12/02)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6.0地震 部分設施恐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12-05T00:29
at 2017-12-05T00:29
厄瓜多外海規模6強震 深度僅24公里

By David
at 2017-12-04T01:46
at 2017-12-04T01:46
新疆發現10億噸級礫岩油田 世界最大

By Charlie
at 2017-12-03T01:36
at 2017-12-03T01:36
伊朗發生6.0強震 餘震不斷、災情未明

By Megan
at 2017-12-01T20:11
at 2017-12-01T20:11
美東北罕見地震 規模4.1紐約有感

By Frederic
at 2017-12-01T10:02
at 2017-12-01T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