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子看氣象#27:20分鐘看完各地溫帶氣旋介紹 - 颱風討論

By Ophelia
at 2017-01-24T00:14
at 2017-01-24T00:14
Table of Contents
(注意,除非內文有特別說明,以下時間將一律採用UTC+8。)
我是谷阿薇(?),今天要說一個
明明就是同一種東西,卻在各地有各種稱呼的故事。
不過說這故事之前有個小插曲,各種杯具:#1O1FBSYg (StupidClown)
沒錯,這篇就是溫帶氣旋那篇的再重打囧,
趁薇子還有記憶的時候趕快打完。 (′c_`)
進入正題,應該不會又再發生相同的蠢事了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熱帶氣旋在不同地方都有各種稱呼: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叫做颱風(typhoon),菲律賓人稱之碧瑤風(bagyo),
在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北大西洋則叫做颶風(hurricane),
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叫做氣旋風暴(cyclonic storm),
在南半球一律統稱,直接叫做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
天啊看起來好多稱呼喔,但大家可能不曉得溫帶氣旋在各地也有各種稱呼,
在這邊薇子先不提示有多少個,反正看下去就對了,大概讀完要廿分鐘,
也就是說,這篇文超長der,如果你沒這閒時間讀的話,奉勸還是改天再看好了(喂)
溫帶氣旋也有各種稱呼?是的。
而且今天要介紹的是15種,還比熱帶氣旋還多。
溫帶氣旋就像遊牧民族,都是生活在高緯度,
相較於熱帶氣旋(中原漢族)則無自己的名稱(文字)記載,
某些族群有屬於自己的名字,例如歐洲風暴(突厥),
要夠幸運才會被載入史冊當中。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說了這麼多,還是趕緊回歸正題,開始囉。
一、江淮氣旋(Jianghuai Cyclone)
又稱江淮低壓(Jianghuai Low),是一種發生在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的鋒面氣旋,
春季和初夏由於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因此數量最多,
而盛夏由於副熱帶高壓勢力伸展,盛行下沉氣流的情況之下數量最少。
發展因素除了靠氣團溫度對比所具有的斜壓性之外,西南氣流輸送也是觀察重點。
主要是受到高空槽前氣流的導引,路徑和鋒區走向一致,
生成之後,在長江、淮河及黃河下游的大範圍地區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現象,
也就是強風、豪雨、雷暴等,其中暴雨區一般出現在氣旋中心附近偏於暖區的地區。
2016年4月16日:http://i.imgur.com/kbLrymv.jpg
二、東海氣旋(East China Sea cyclone)
又稱東海低壓(East China Sea low),是一種在東海內生成或發展的鋒面氣旋,
所以也有的是江淮氣旋東移至東海後發展而成,同樣的是春季、初夏最多,盛夏最少,
對華東地區、臺灣、琉球、九州、朝鮮半島南部一帶有較大影響,可能出現降水和強風。
若氣旋在冬半年發源於臺灣以東海面上的時候,通常會沿著黑潮一路北上經過日本南部,
由於黑潮上空的暖空氣和大陸冷氣團的溫度對比,以及水氣潛熱等因素,
甚至可以達到炸彈低壓的程度,為日本人口稠密的區域狹帶強對流天氣現象。
沒錯,就是臺灣坊主(Taiwan bozu),因為只要把其中一條等壓線平滑、加粗,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光頭老僧(坊主)那樣而得名。
近年來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2013年1月中旬侵襲日本的炸彈低壓,最低氣壓936hPa。
「臺灣坊主」示意圖:http://i.imgur.com/0fOiDY5.jpg
2013年1月15日炸彈低壓雲圖:http://i.imgur.com/cK5hcB1.jpg
三、黃淮氣旋(Huanghuai cyclone)
又稱黃河低壓(Yellow River low)、華北氣旋(North China cyclone)等,
是一種在黃河中下游產生或發展的鋒面氣旋,全年均有,
冬半年多發於河套地區,夏半年則多發於黃河下游流域,
主要影響範圍在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地區,可能出現豪雨,
移至海上時則可能產生大風,是中國北方夏季重要的降水系統之一。
其路徑大致上是沿著黃河東移,進入渤海灣或黃海北部,
再往東北進入朝鮮半島、日本海一帶,或是偏北行進至松遼平原。
典例為2016年颱風尼伯特在中國江淮流域一帶消散過後,
其殘餘雲系與鋒面形成一股梅雨鋒面,再加上副熱帶高壓脊異常偏南、偏西,
因此將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氣流,由孟加拉灣就北上進入華南至長江流域,
西風帶與西南季風就此相遇,在河南形成了一股黃淮氣旋,
該系統緩慢往北北東方向行進,並在當日下午2時於河北達到強度巔峰,
測得中心最低氣壓992hPa,引起華北、東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洪災,
共1500萬人受災,導致184人死亡與130人失蹤,
直接經濟損失約250億人民幣(折合約1150.4億新臺幣),災情慘重。
2016年7月18日03時駛流場圖:http://i.imgur.com/tlOkO6z.jpg
2016年7月20日13時30分雲圖:http://i.imgur.com/MxcP2Ha.jpg
四、中國東北氣旋(Northeast China cyclone)
又稱東北低壓(Noreast China low)、滿洲低壓(Manchuria low)等,
注意勿與接下來所提及之北美「東北風暴」混淆。
其在中國東北產生較少,大多由蒙古及黃河流域移入,
全年均有出線機會,好發於春、秋二季,尤以3-5月最為強盛,
直徑可達1000-2000公里,中心氣壓一般落在990hPa左右。
常引起大範圍強風、降水、沙塵暴等災害,
若其東移將導引冷空氣南下,有引起寒潮爆發的可能性。
2016年5月29日雲圖:http://i.imgur.com/Ja9aXLL.jpg
五、蒙古氣旋(Mongolia cyclone)
又稱蒙古低壓(Mongolia low),形成或發展於蒙古中部和東部高原一帶,
好發於春、秋二季,冬季次之,夏季由於鋒區北移與暖空氣活躍,數量最少。
由於阿爾泰山脈的地形作用,使得蒙古中部、東部處於背風坡,有利氣旋發展。
其活動往往伴隨冷空氣侵襲,故挾帶強風、沙塵暴、霜凍等現象,
而由於缺乏水氣,為乾性氣旋,降水一般不大乃至無雨。
2016年3月4日雲圖:http://i.imgur.com/qnscWdU.jpg
六、歐洲風暴(European windstorm)
泛指發生在歐洲大陸的溫帶氣旋。
本質是由北大西洋移向歐洲大陸的強烈低壓系統,
好發於冬季,尤以一月份最甚。
可達持續風8級者的,年平均值約有4.6個。
深低壓在北大西洋發生較為普遍,
有時候東北風暴可沿著北大西洋,一路進入英吉利群島北沿岸和挪威海。
但是有時氣旋路徑偏南,氣旋就可以影響歐洲的大多數國家。
其中影響最嚴重的區域有愛爾蘭、英國、法羅群島、荷蘭、冰島以及挪威。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溫帶氣旋擁有名稱,
儘管各個國家之間的名字並不統一。
像是2015年冬季起,英國和愛爾蘭氣象辦公室就開始為溫帶氣旋命名,
當年重創英國的有戴斯蒙(Desmond)(#1MP3Nj06 (TY_Research))、
伊娃(Eva)(#1MW66-YM (TY_Research))、
法蘭克(Frank)(#1MXvaZbZ (TY_Research))等等;
而柏林自由大學則又另外自行命名低壓、高壓系統。
法蘭克衛星雲圖:http://i.imgur.com/ZovLxFR.jpg
七、東北風暴(Nor'easter)
注意勿與前者所提及之「中國東北氣旋」混淆。
這是一種發生在北美洲沿海的大尺度風暴,
具有明顯的鋒面結構,是典型的溫帶氣旋,
儘管部分系統可以發展出暖心結構,
像是1991年的萬聖節東北風暴(Halloween Nor'easter of 1991),
在它吸收颶風葛瑞絲(Grace)之後不久,進入洋溫較高的海域,
系統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然後又變成熱帶氣旋(颶風),但未被命名。
說到這個颶風,知名作家暨記者塞巴斯蒂安·榮格爾(Sebastian Junger)
在與美國國家氣象局(NWS)駐波士頓氣象學家羅伯特·凱斯(Robert Case)交流後,
為這場颶風取了個叫做「完美風暴」的外號,並非由於它的颶風強度和結構很完美,
而是因為當時多種天氣條件匯聚在一起,為此熱帶氣旋的形成創造「完美」的條件。
這位榮格爾先生又是何方神聖?
原來是《天搖地動》(The Perfect Storm)這本小說的作者,後來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也就是2000年由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領銜主演的同名電影,
故事講述「安德烈·蓋爾號」(Andrea Gail)漁船上離開麻州,
正前往位於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海域,在遭遇上述這場「完美風暴」之後,
船在返程途中沉沒,六名船員不幸罹難,其殘骸在之後數周內陸續被海浪衝上岸。
《天搖地動》電影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CR7jaYNsI
之所以被稱為「東北風暴」,來自其明顯的東北大風,
風暴對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有很大的影響,
引致豪雨、洪水、海岸侵蝕、暴風雪和12級以上強風。
東北風暴的能量來源,
即大陸乾冷空氣和灣流上空暖溼空氣的溫度對比。
即使是隆冬,墨西哥灣流的水溫亦能維持攝氏20度左右,
不過此時美洲大陸的氣溫,則早已跌破冰點。
大多數風暴在內陸高壓的作用下會沿著東北方向前進,
當風暴偏向內陸時,會為紐約,賓州,巴爾的摩挾帶降雨,
而新英格蘭地區則將會產生降雪。
偏向內陸的風暴能受大陸冷氣團和溫暖灣流的影響,
因而快速增強,最終氣旋在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附近達到巔峰,
並能相當於C1—C2颶風的風力進入極地地區。
在極地地區滯留少動,氣旋性環流可以在高緯度維持數週時間。
至於它有沒有名字呢?美國天氣頻道(Weather Channel)自2012年10月起,
正為每個冬季風暴命名,例如2016年冰封美國的「雪吉拉」強納斯(Jonas)。
2016年1月23日15時15分之強納斯,http://i.imgur.com/UOVgsQR.jpg
2016年1月22日北美天氣圖:http://i.imgur.com/xNql8eL.gif
2016年1月22日19時45分—24日19時45分 雷達動畫:http://i.imgur.com/hqIDVBY.gif
說到強納斯,各位知道他可是C5的冬季風暴嗎?
什麼?原來不是只有熱帶氣旋可以被評為C5!沒錯,但不是以持續風力而定,
這個分級其實是區域降雪指數(Regional Snowfall Index,簡稱RSI),強度分級如下:
┌──┬──────┬────┐
│分級│ RSI 值 │ 描述 │
├──┼──────┼────┤
│一級│ 1.00—2.99 │值得注意│
├──┼──────┼────┤
│二級│ 3.00—5.99 │ 重要 │
├──┼──────┼────┤
│三級│ 6.00—9.99 │ 重大 │
├──┼──────┼────┤
│四級│10.00—17.99│ 嚴重 │
├──┼──────┼────┤
│五級│ 18.00+ │ 極端 │
└──┴──────┴────┘
RSI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用於評估
美國六個東北部地區冬季風暴的社會影響的系統,
該指數是利用人口和區域差異來評估降雪的影響,
所以平均下來降雪較少的區域一旦降起大雪,可能比其他區域災情更大,
因此指數將為這些區域的風暴提升其RSI值。
並且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CDC)亦追溯了五百多個歷史風暴,對其一一評級,
其中,歷史上RSI值最大的有32.31,這起風暴造成353人罹難,
是1950年11月的阿帕拉契大風暴(Great Appalachian Storm of November 1950)。
這套RSI於2005年取代了原本的
東北降雪影響量表(Northeast Snowfall Impact Scale,簡稱NESIS),
功能類似於RSI,但數值上與對應分級則與其相異:
┌──┬──────┬────┐
│分級│ NESIS 值 │ 描述 │
├──┼──────┼────┤
│一級│ 1.00—2.49 │值得注意│
├──┼──────┼────┤
│二級│ 2.50—3.99 │ 重要 │
├──┼──────┼────┤
│三級│ 4.00—5.99 │ 重大 │
├──┼──────┼────┤
│四級│ 6.00—9.99 │ 嚴重 │
├──┼──────┼────┤
│五級│ 10.00+ │ 極端 │
└──┴──────┴────┘
至於哪個風暴是NESIS最高的,就留在下文再來討論。
八、太平洋西北風暴(Pacific Northwest windstorm)
有時俗稱大暴風(Big Blows),是在美國太平洋沿岸洋面上形成的溫帶氣旋,
影響美國、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太平洋西北部的陸地區域。
它們自東北太平洋往北美洲西岸進發,強低壓區域在北太平洋相對普遍,
好發於在冬季,大多數風暴形成的月份是12月。
例子有如2016年的10月15日風暴(Ides of October storm of 2016),
這是由西北太平洋颱風轉性為太平洋西北風暴的例子,
前身為颱風桑達(Typhoon Songda),但所幸並未造成傷亡。
詳情請閱讀:#1O0rRdvK (TY_Research)
但1962年的哥倫布日風暴(Columbus Day Storm of 1962)就不一樣了,
這是由颱風芙瑞達(Freda)轉性而來,不過最終造成46人罹難,
因為其侵襲日是哥倫布日(10月12日)而得名,
是20世紀美國最強烈的溫帶氣旋之一,不亞於1991年萬聖節東北風暴,
以及接下來將會介紹的1993年「世紀風暴」(1993 Storm of the Century)。
由於侵襲前在舊金山灣區挾帶豪雨,亦推遲了當年MLB世界大賽的一些賽事。
(當年MLB世界大賽是紐約洋基vs舊金山巨人,最終洋基榮獲第20座冠軍)
1962年10月13日,西雅圖郵訊報頭條版面:http://i.imgur.com/GzWEPsR.jpg
九、墨西哥灣低壓(Gulf low)
又稱德州低壓(Texas Low),是在墨西哥灣形成或增強的溫帶氣旋,
因為此系統自墨西哥灣的上方或附近向北移動,在其最為猛烈的情況下,
大西洋海域的水氣亦被此系統帶進來,這些水氣一旦通過阿帕拉契山脈,
這系統將會為美國本土挾帶暴風雪。
不過由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天氣系統是由西向東運動,
所以很少會影響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93年3月中旬的「世紀風暴」,RSI值24.67(C5),
NESIS值13.20(C5),是NESIS設置以來最高紀錄,
其獨特之處在於強度極猛、整體規模龐大和廣泛的影響,
該系統穿過墨西哥灣後,通過美國東部,最終進入加拿大,
橫掃美國26州,影響全美一半以上人口,
範圍從北面的加拿大,直到南面的中美洲、美國東部和南部,
以及古巴也首當其衝成為嚴重受災區。這是有紀錄以來覆蓋範圍最廣的一次,
並且打破了無數氣象記錄,因而被媒體稱之「世紀風暴」,
共計造成318人死亡,乃20世紀最致命的天氣事件之一。
由「世紀風暴」產生出來的一條強烈颮線在佛州創下最大陣風95kt,
該州蒙受龍捲風侵襲竟多達15場,災情非常慘重;
田納西州勒孔特山(Mt. Le Conte)測得最大降雪量69in(175.26cm);
佛蒙特州最大城——伯靈頓(Burlington)氣溫低達攝氏-24.4度;
阿拉巴馬州最大城——伯明罕(Birmingham)積雪深度有1m;
就連南部的亞特蘭大積雪也有10cm。
1993年「世紀風暴」降雪分布圖:http://i.imgur.com/KK4uFuB.jpg
十、科羅拉多低壓(Colorado low)
在科羅拉多州東南部或新墨西哥州東北部形成的低壓,好發於冬季。
形成後,系統會行經北美大平原,產生強降水,並且由東向東北移動,
影響範圍北至加拿大溫尼伯,東至為大西洋沿岸地區。
若結構高層滿足某些條件,使得噴流可以往南部推進,
可能會為德州帶來降水,因而通常被稱為「藍色北風」(blue norther)。
在更典型的路徑上,科羅拉多低壓可能類似於接下來會介紹的「亞伯達飛剪」。
在冬季,該系統會為美國中西部挾帶大量降雪,
而夏季系統可以引發巨大的、持久的雷暴。
春季和初夏的科羅拉多低壓甚至能在北美大平原和美國中西部地區
引發超大胞對流雲系,甚至是顯著的龍捲風爆發(tornado outbreaks)。
科羅拉多低壓典型路徑圖:http://i.imgur.com/CVaZF3W.png
十一、長柄鈎(Panhandle hook)
是一個相對罕見的冬季風暴系統,一些年份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系統,
該系統活躍於美國南部到美國西南部,好發季節在晚秋、冬季、早春等,
形成來源是自太平洋暖溼氣團和北美大陸乾冷氣團的混合,
且亦處於山脈背風面這種有利溫帶氣旋發生或增強的地區,
其在行經五大湖區的路徑上通過美國東北部,
因為西南噴流帶來的影響最為普遍,
通常會在美國中西部和加拿大東部帶來惡劣天氣,包括龍捲風、暴風雪等。
最為人知曉的一次是在1940年11月中旬的
「休戰日暴雪」(Armistice Day Blizzard),最低氣壓971hPa,
經濟損失220萬美元,共154人因此喪生。
(美國休戰日是在11月11日,1954年起更名為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
紀念一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停戰,而這天正是聯邦假期)
「長柄鈎」範例:http://i.imgur.com/OdcRkvN.jpg
1940年11月11日「休戰日暴雪」天氣圖:http://i.imgur.com/8qNdc5D.jpg
十二、亞伯達飛剪(Alberta clipper)
又稱加拿大飛剪(Canadian clipper),是一個快速移動的低壓區域,
通常影響加拿大中部省份和美國中西部和五大湖區的部分地區,
挾帶氣溫驟降和強陣風,往往可以讓氣溫在10小時內下降16度甚至更多,
其性質類似前文所述之「長柄鈎」,但氣旋主體較為乾燥。
該系統名稱來自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因為系統多發源於此,
而且其移速快得像是飛剪式帆船(19世紀最快的舟種之一)而得名。
而在五大湖區冬季氣溫高於周圍陸地,也有利於氣旋的發生、增強。
這類氣旋往往有很低的氣壓和強降雪,
也因此獲得了俗名——「十一月的女巫」(Witch of November) 。
「亞伯達飛剪」典型路徑圖:http://i.imgur.com/kdfboh6.gif
十三、科納風暴(Kona storm)
又稱科納低壓(Kona Lows),是夏威夷群島中的一種季節性氣旋,
好發於10月到次年4月之間,通常發生在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時。
這類氣旋具有比較明顯的副熱帶特徵,鋒面性質不是很明顯。
事實上在1970年代之前,科納風暴一度被認為是副熱帶氣旋,
但由於氣旋是冷心結構,不適合副熱帶氣旋「淺薄暖心」的條件,
這類氣旋最終仍被歸類為溫帶氣旋,但有少數氣旋能進一步暖化,
轉性為副熱帶氣旋,甚至是熱帶氣旋,如2010的颶風奧梅卡(Omeka)。
每年通常有2—3個科納風暴影響夏威夷,
每個大致可以對夏威夷帶來接近1週的影響。
常常導致大雨、冰雹、山洪暴發以至於長浪和水龍捲等。
科納(Kona)是夏威夷語言的一個詞語,
意思是指夏威夷群島的背風面,即位於島嶼西部的科納區一帶。
1995年11月4日之科納風暴:http://i.imgur.com/YlC3ASC.jpg
十四、澳洲東海岸低壓(Australian east coast low)
此系統發生在南緯25—40度之間,在距離澳洲的海岸線5經度以內的近海海面上,
以冬季為主,每年約有十個帶來顯著影響的東海岸低壓。
其主要影響澳洲東南部沿海,部分氣旋亦具有颶風的風力,
加上東海岸有著澳洲最密集的人口,包括雪梨、墨爾本、坎培拉等大城市,
可能造成嚴重風暴潮或者洪水、強風破壞等。
例如2007年7月的一次低壓活動造成1艘輪船擱淺、
嚴重的洪水,以及14億澳元的損失、10人罹難。
據自1967年以來的統計,
澳洲所有主要災害中的7%可歸咎於此系統,
由於此系統經常在一夜之間快速增強,
使其成為影響新南威爾士海岸的危險天氣系統之一。
因為東澳暖流的加溫作用,溫帶氣旋往往可以發展,
但爆發性旋生年平均只有1至2次。
其中發展很旺盛的系統具有一些副熱帶性質,
可歸入暖隔離氣旋範疇,因為暖隔離氣旋具有暖心結構。
澳大利亞東海岸氣旋大小不一,
氣旋大小從中尺度(約10—100km)到天氣尺度(約100—1000km)不等。
2013年6月25日,澳洲東海岸低壓雲圖:http://i.imgur.com/lYle17D.jpg
十五、熱那亞低壓(Genoa low)
又稱利古里亞擾動(Ligurian Depression)或V5路徑氣旋(V(5)-track cyclone),
儘管地中海一直以出產混合型氣旋聞名,
但是在地中海和黑海發生的氣旋,大多數依舊可以歸入溫帶氣旋範疇。
其中熱那亞灣、利古里亞海、波河河谷、亞得里亞海是氣旋發生和重新增強的高發區域。
熱那亞低壓活躍區域:http://i.imgur.com/69XP8FF.jpg
在地形上,利古里亞海北側是阿爾卑斯山和法國中央高原的缺口處,
且有羅納河河谷,在冬半年大西洋的溼冷空氣延相對低窪處長驅直入,
最終由於科西嘉島的阻擋在利古里亞海附近堆積起來。
而地中海由於夏季高溫少雨能維持一定的水溫,同時從北非有溫暖的西南風吹來,
在海面上面變得暖溼,也由科西嘉島引導進入利古里亞海。
冷暖空氣對比,有充足的斜壓能供氣旋使用。
另外,此處亦為極鋒急流和副熱帶急流的交會區域,
而西側亞平寧山脈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氣旋式渦旋。
上述因素都是熱那亞附近氣旋多發的原因,
這亦使得熱那亞在秋季降水異常豐富。
義大利北部地形圖:http://i.imgur.com/QO5pQIk.jpg
知名例子有2014年的依凡特(Yvette),
其造成東南歐、中歐地區嚴重洪水與土石流災害,
薩瓦河和摩拉瓦河流域的幾條河流氾濫,淹沒周圍的谷地,
影響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等十個國家,
在巴爾幹半島一帶災情尤為嚴重,共造成至少86人不幸罹難。
2014年5月15日,依凡特衛星雲圖:http://i.imgur.com/2l27XcX.jpg
你以為故事就結束了嗎?錯。
最後我要在這邊說,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
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因為二者均為半永久性低壓,
也就是在月平均氣壓圖上低壓出現半年以上的區域,
在單一天氣圖上是不存在的,和副熱帶高壓的存在形式並不同。
然後故事就結束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明白原來溫帶氣旋有這麼多種,
如果你覺得冬季或春季覺得颱風追擊完有點無聊,
可以來追擊看看溫帶氣旋,這篇看完保證一生受用啊,還不快上。
科科。
--
示意圖:(〒︿〒)つ⑩ ㄟ(・∀・) 教育部反霸凌專線:
天秤學弟 納莉學姐 0800-200-885
--
我是谷阿薇(?),今天要說一個
明明就是同一種東西,卻在各地有各種稱呼的故事。
不過說這故事之前有個小插曲,各種杯具:#1O1FBSYg (StupidClown)
沒錯,這篇就是溫帶氣旋那篇的再重打囧,
趁薇子還有記憶的時候趕快打完。 (′c_`)
進入正題,應該不會又再發生相同的蠢事了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熱帶氣旋在不同地方都有各種稱呼: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叫做颱風(typhoon),菲律賓人稱之碧瑤風(bagyo),
在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北大西洋則叫做颶風(hurricane),
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叫做氣旋風暴(cyclonic storm),
在南半球一律統稱,直接叫做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
天啊看起來好多稱呼喔,但大家可能不曉得溫帶氣旋在各地也有各種稱呼,
在這邊薇子先不提示有多少個,反正看下去就對了,大概讀完要廿分鐘,
也就是說,這篇文超長der,如果你沒這閒時間讀的話,奉勸還是改天再看好了(喂)
溫帶氣旋也有各種稱呼?是的。
而且今天要介紹的是15種,還比熱帶氣旋還多。
溫帶氣旋就像遊牧民族,都是生活在高緯度,
相較於熱帶氣旋(中原漢族)則無自己的名稱(文字)記載,
某些族群有屬於自己的名字,例如歐洲風暴(突厥),
要夠幸運才會被載入史冊當中。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說了這麼多,還是趕緊回歸正題,開始囉。
一、江淮氣旋(Jianghuai Cyclone)
又稱江淮低壓(Jianghuai Low),是一種發生在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的鋒面氣旋,
春季和初夏由於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因此數量最多,
而盛夏由於副熱帶高壓勢力伸展,盛行下沉氣流的情況之下數量最少。
發展因素除了靠氣團溫度對比所具有的斜壓性之外,西南氣流輸送也是觀察重點。
主要是受到高空槽前氣流的導引,路徑和鋒區走向一致,
生成之後,在長江、淮河及黃河下游的大範圍地區可能出現強對流天氣現象,
也就是強風、豪雨、雷暴等,其中暴雨區一般出現在氣旋中心附近偏於暖區的地區。
2016年4月16日:http://i.imgur.com/kbLrymv.jpg

二、東海氣旋(East China Sea cyclone)
又稱東海低壓(East China Sea low),是一種在東海內生成或發展的鋒面氣旋,
所以也有的是江淮氣旋東移至東海後發展而成,同樣的是春季、初夏最多,盛夏最少,
對華東地區、臺灣、琉球、九州、朝鮮半島南部一帶有較大影響,可能出現降水和強風。
若氣旋在冬半年發源於臺灣以東海面上的時候,通常會沿著黑潮一路北上經過日本南部,
由於黑潮上空的暖空氣和大陸冷氣團的溫度對比,以及水氣潛熱等因素,
甚至可以達到炸彈低壓的程度,為日本人口稠密的區域狹帶強對流天氣現象。
沒錯,就是臺灣坊主(Taiwan bozu),因為只要把其中一條等壓線平滑、加粗,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光頭老僧(坊主)那樣而得名。
近年來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2013年1月中旬侵襲日本的炸彈低壓,最低氣壓936hPa。
「臺灣坊主」示意圖:http://i.imgur.com/0fOiDY5.jpg


三、黃淮氣旋(Huanghuai cyclone)
又稱黃河低壓(Yellow River low)、華北氣旋(North China cyclone)等,
是一種在黃河中下游產生或發展的鋒面氣旋,全年均有,
冬半年多發於河套地區,夏半年則多發於黃河下游流域,
主要影響範圍在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地區,可能出現豪雨,
移至海上時則可能產生大風,是中國北方夏季重要的降水系統之一。
其路徑大致上是沿著黃河東移,進入渤海灣或黃海北部,
再往東北進入朝鮮半島、日本海一帶,或是偏北行進至松遼平原。
典例為2016年颱風尼伯特在中國江淮流域一帶消散過後,
其殘餘雲系與鋒面形成一股梅雨鋒面,再加上副熱帶高壓脊異常偏南、偏西,
因此將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氣流,由孟加拉灣就北上進入華南至長江流域,
西風帶與西南季風就此相遇,在河南形成了一股黃淮氣旋,
該系統緩慢往北北東方向行進,並在當日下午2時於河北達到強度巔峰,
測得中心最低氣壓992hPa,引起華北、東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洪災,
共1500萬人受災,導致184人死亡與130人失蹤,
直接經濟損失約250億人民幣(折合約1150.4億新臺幣),災情慘重。
2016年7月18日03時駛流場圖:http://i.imgur.com/tlOkO6z.jpg


四、中國東北氣旋(Northeast China cyclone)
又稱東北低壓(Noreast China low)、滿洲低壓(Manchuria low)等,
注意勿與接下來所提及之北美「東北風暴」混淆。
其在中國東北產生較少,大多由蒙古及黃河流域移入,
全年均有出線機會,好發於春、秋二季,尤以3-5月最為強盛,
直徑可達1000-2000公里,中心氣壓一般落在990hPa左右。
常引起大範圍強風、降水、沙塵暴等災害,
若其東移將導引冷空氣南下,有引起寒潮爆發的可能性。
2016年5月29日雲圖:http://i.imgur.com/Ja9aXLL.jpg

五、蒙古氣旋(Mongolia cyclone)
又稱蒙古低壓(Mongolia low),形成或發展於蒙古中部和東部高原一帶,
好發於春、秋二季,冬季次之,夏季由於鋒區北移與暖空氣活躍,數量最少。
由於阿爾泰山脈的地形作用,使得蒙古中部、東部處於背風坡,有利氣旋發展。
其活動往往伴隨冷空氣侵襲,故挾帶強風、沙塵暴、霜凍等現象,
而由於缺乏水氣,為乾性氣旋,降水一般不大乃至無雨。
2016年3月4日雲圖:http://i.imgur.com/qnscWdU.jpg

六、歐洲風暴(European windstorm)
泛指發生在歐洲大陸的溫帶氣旋。
本質是由北大西洋移向歐洲大陸的強烈低壓系統,
好發於冬季,尤以一月份最甚。
可達持續風8級者的,年平均值約有4.6個。
深低壓在北大西洋發生較為普遍,
有時候東北風暴可沿著北大西洋,一路進入英吉利群島北沿岸和挪威海。
但是有時氣旋路徑偏南,氣旋就可以影響歐洲的大多數國家。
其中影響最嚴重的區域有愛爾蘭、英國、法羅群島、荷蘭、冰島以及挪威。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溫帶氣旋擁有名稱,
儘管各個國家之間的名字並不統一。
像是2015年冬季起,英國和愛爾蘭氣象辦公室就開始為溫帶氣旋命名,
當年重創英國的有戴斯蒙(Desmond)(#1MP3Nj06 (TY_Research))、
伊娃(Eva)(#1MW66-YM (TY_Research))、
法蘭克(Frank)(#1MXvaZbZ (TY_Research))等等;
而柏林自由大學則又另外自行命名低壓、高壓系統。
法蘭克衛星雲圖:http://i.imgur.com/ZovLxFR.jpg

七、東北風暴(Nor'easter)
注意勿與前者所提及之「中國東北氣旋」混淆。
這是一種發生在北美洲沿海的大尺度風暴,
具有明顯的鋒面結構,是典型的溫帶氣旋,
儘管部分系統可以發展出暖心結構,
像是1991年的萬聖節東北風暴(Halloween Nor'easter of 1991),
在它吸收颶風葛瑞絲(Grace)之後不久,進入洋溫較高的海域,
系統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然後又變成熱帶氣旋(颶風),但未被命名。
說到這個颶風,知名作家暨記者塞巴斯蒂安·榮格爾(Sebastian Junger)
在與美國國家氣象局(NWS)駐波士頓氣象學家羅伯特·凱斯(Robert Case)交流後,
為這場颶風取了個叫做「完美風暴」的外號,並非由於它的颶風強度和結構很完美,
而是因為當時多種天氣條件匯聚在一起,為此熱帶氣旋的形成創造「完美」的條件。
這位榮格爾先生又是何方神聖?
原來是《天搖地動》(The Perfect Storm)這本小說的作者,後來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也就是2000年由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領銜主演的同名電影,
故事講述「安德烈·蓋爾號」(Andrea Gail)漁船上離開麻州,
正前往位於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海域,在遭遇上述這場「完美風暴」之後,
船在返程途中沉沒,六名船員不幸罹難,其殘骸在之後數周內陸續被海浪衝上岸。
《天搖地動》電影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CR7jaYNsI
之所以被稱為「東北風暴」,來自其明顯的東北大風,
風暴對於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有很大的影響,
引致豪雨、洪水、海岸侵蝕、暴風雪和12級以上強風。
東北風暴的能量來源,
即大陸乾冷空氣和灣流上空暖溼空氣的溫度對比。
即使是隆冬,墨西哥灣流的水溫亦能維持攝氏20度左右,
不過此時美洲大陸的氣溫,則早已跌破冰點。
大多數風暴在內陸高壓的作用下會沿著東北方向前進,
當風暴偏向內陸時,會為紐約,賓州,巴爾的摩挾帶降雨,
而新英格蘭地區則將會產生降雪。
偏向內陸的風暴能受大陸冷氣團和溫暖灣流的影響,
因而快速增強,最終氣旋在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附近達到巔峰,
並能相當於C1—C2颶風的風力進入極地地區。
在極地地區滯留少動,氣旋性環流可以在高緯度維持數週時間。
至於它有沒有名字呢?美國天氣頻道(Weather Channel)自2012年10月起,
正為每個冬季風暴命名,例如2016年冰封美國的「雪吉拉」強納斯(Jonas)。
2016年1月23日15時15分之強納斯,http://i.imgur.com/UOVgsQR.jpg



說到強納斯,各位知道他可是C5的冬季風暴嗎?
什麼?原來不是只有熱帶氣旋可以被評為C5!沒錯,但不是以持續風力而定,
這個分級其實是區域降雪指數(Regional Snowfall Index,簡稱RSI),強度分級如下:
┌──┬──────┬────┐
│分級│ RSI 值 │ 描述 │
├──┼──────┼────┤
│一級│ 1.00—2.99 │值得注意│
├──┼──────┼────┤
│二級│ 3.00—5.99 │ 重要 │
├──┼──────┼────┤
│三級│ 6.00—9.99 │ 重大 │
├──┼──────┼────┤
│四級│10.00—17.99│ 嚴重 │
├──┼──────┼────┤
│五級│ 18.00+ │ 極端 │
└──┴──────┴────┘
RSI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用於評估
美國六個東北部地區冬季風暴的社會影響的系統,
該指數是利用人口和區域差異來評估降雪的影響,
所以平均下來降雪較少的區域一旦降起大雪,可能比其他區域災情更大,
因此指數將為這些區域的風暴提升其RSI值。
並且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CDC)亦追溯了五百多個歷史風暴,對其一一評級,
其中,歷史上RSI值最大的有32.31,這起風暴造成353人罹難,
是1950年11月的阿帕拉契大風暴(Great Appalachian Storm of November 1950)。
這套RSI於2005年取代了原本的
東北降雪影響量表(Northeast Snowfall Impact Scale,簡稱NESIS),
功能類似於RSI,但數值上與對應分級則與其相異:
┌──┬──────┬────┐
│分級│ NESIS 值 │ 描述 │
├──┼──────┼────┤
│一級│ 1.00—2.49 │值得注意│
├──┼──────┼────┤
│二級│ 2.50—3.99 │ 重要 │
├──┼──────┼────┤
│三級│ 4.00—5.99 │ 重大 │
├──┼──────┼────┤
│四級│ 6.00—9.99 │ 嚴重 │
├──┼──────┼────┤
│五級│ 10.00+ │ 極端 │
└──┴──────┴────┘
至於哪個風暴是NESIS最高的,就留在下文再來討論。
八、太平洋西北風暴(Pacific Northwest windstorm)
有時俗稱大暴風(Big Blows),是在美國太平洋沿岸洋面上形成的溫帶氣旋,
影響美國、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太平洋西北部的陸地區域。
它們自東北太平洋往北美洲西岸進發,強低壓區域在北太平洋相對普遍,
好發於在冬季,大多數風暴形成的月份是12月。
例子有如2016年的10月15日風暴(Ides of October storm of 2016),
這是由西北太平洋颱風轉性為太平洋西北風暴的例子,
前身為颱風桑達(Typhoon Songda),但所幸並未造成傷亡。
詳情請閱讀:#1O0rRdvK (TY_Research)
但1962年的哥倫布日風暴(Columbus Day Storm of 1962)就不一樣了,
這是由颱風芙瑞達(Freda)轉性而來,不過最終造成46人罹難,
因為其侵襲日是哥倫布日(10月12日)而得名,
是20世紀美國最強烈的溫帶氣旋之一,不亞於1991年萬聖節東北風暴,
以及接下來將會介紹的1993年「世紀風暴」(1993 Storm of the Century)。
由於侵襲前在舊金山灣區挾帶豪雨,亦推遲了當年MLB世界大賽的一些賽事。
(當年MLB世界大賽是紐約洋基vs舊金山巨人,最終洋基榮獲第20座冠軍)
1962年10月13日,西雅圖郵訊報頭條版面:http://i.imgur.com/GzWEPsR.jpg

九、墨西哥灣低壓(Gulf low)
又稱德州低壓(Texas Low),是在墨西哥灣形成或增強的溫帶氣旋,
因為此系統自墨西哥灣的上方或附近向北移動,在其最為猛烈的情況下,
大西洋海域的水氣亦被此系統帶進來,這些水氣一旦通過阿帕拉契山脈,
這系統將會為美國本土挾帶暴風雪。
不過由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天氣系統是由西向東運動,
所以很少會影響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93年3月中旬的「世紀風暴」,RSI值24.67(C5),
NESIS值13.20(C5),是NESIS設置以來最高紀錄,
其獨特之處在於強度極猛、整體規模龐大和廣泛的影響,
該系統穿過墨西哥灣後,通過美國東部,最終進入加拿大,
橫掃美國26州,影響全美一半以上人口,
範圍從北面的加拿大,直到南面的中美洲、美國東部和南部,
以及古巴也首當其衝成為嚴重受災區。這是有紀錄以來覆蓋範圍最廣的一次,
並且打破了無數氣象記錄,因而被媒體稱之「世紀風暴」,
共計造成318人死亡,乃20世紀最致命的天氣事件之一。
由「世紀風暴」產生出來的一條強烈颮線在佛州創下最大陣風95kt,
該州蒙受龍捲風侵襲竟多達15場,災情非常慘重;
田納西州勒孔特山(Mt. Le Conte)測得最大降雪量69in(175.26cm);
佛蒙特州最大城——伯靈頓(Burlington)氣溫低達攝氏-24.4度;
阿拉巴馬州最大城——伯明罕(Birmingham)積雪深度有1m;
就連南部的亞特蘭大積雪也有10cm。
1993年「世紀風暴」降雪分布圖:http://i.imgur.com/KK4uFuB.jpg

十、科羅拉多低壓(Colorado low)
在科羅拉多州東南部或新墨西哥州東北部形成的低壓,好發於冬季。
形成後,系統會行經北美大平原,產生強降水,並且由東向東北移動,
影響範圍北至加拿大溫尼伯,東至為大西洋沿岸地區。
若結構高層滿足某些條件,使得噴流可以往南部推進,
可能會為德州帶來降水,因而通常被稱為「藍色北風」(blue norther)。
在更典型的路徑上,科羅拉多低壓可能類似於接下來會介紹的「亞伯達飛剪」。
在冬季,該系統會為美國中西部挾帶大量降雪,
而夏季系統可以引發巨大的、持久的雷暴。
春季和初夏的科羅拉多低壓甚至能在北美大平原和美國中西部地區
引發超大胞對流雲系,甚至是顯著的龍捲風爆發(tornado outbreaks)。
科羅拉多低壓典型路徑圖:http://i.imgur.com/CVaZF3W.png

十一、長柄鈎(Panhandle hook)
是一個相對罕見的冬季風暴系統,一些年份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系統,
該系統活躍於美國南部到美國西南部,好發季節在晚秋、冬季、早春等,
形成來源是自太平洋暖溼氣團和北美大陸乾冷氣團的混合,
且亦處於山脈背風面這種有利溫帶氣旋發生或增強的地區,
其在行經五大湖區的路徑上通過美國東北部,
因為西南噴流帶來的影響最為普遍,
通常會在美國中西部和加拿大東部帶來惡劣天氣,包括龍捲風、暴風雪等。
最為人知曉的一次是在1940年11月中旬的
「休戰日暴雪」(Armistice Day Blizzard),最低氣壓971hPa,
經濟損失220萬美元,共154人因此喪生。
(美國休戰日是在11月11日,1954年起更名為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
紀念一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停戰,而這天正是聯邦假期)
「長柄鈎」範例:http://i.imgur.com/OdcRkvN.jpg


十二、亞伯達飛剪(Alberta clipper)
又稱加拿大飛剪(Canadian clipper),是一個快速移動的低壓區域,
通常影響加拿大中部省份和美國中西部和五大湖區的部分地區,
挾帶氣溫驟降和強陣風,往往可以讓氣溫在10小時內下降16度甚至更多,
其性質類似前文所述之「長柄鈎」,但氣旋主體較為乾燥。
該系統名稱來自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因為系統多發源於此,
而且其移速快得像是飛剪式帆船(19世紀最快的舟種之一)而得名。
而在五大湖區冬季氣溫高於周圍陸地,也有利於氣旋的發生、增強。
這類氣旋往往有很低的氣壓和強降雪,
也因此獲得了俗名——「十一月的女巫」(Witch of November) 。
「亞伯達飛剪」典型路徑圖:http://i.imgur.com/kdfboh6.gif

十三、科納風暴(Kona storm)
又稱科納低壓(Kona Lows),是夏威夷群島中的一種季節性氣旋,
好發於10月到次年4月之間,通常發生在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時。
這類氣旋具有比較明顯的副熱帶特徵,鋒面性質不是很明顯。
事實上在1970年代之前,科納風暴一度被認為是副熱帶氣旋,
但由於氣旋是冷心結構,不適合副熱帶氣旋「淺薄暖心」的條件,
這類氣旋最終仍被歸類為溫帶氣旋,但有少數氣旋能進一步暖化,
轉性為副熱帶氣旋,甚至是熱帶氣旋,如2010的颶風奧梅卡(Omeka)。
每年通常有2—3個科納風暴影響夏威夷,
每個大致可以對夏威夷帶來接近1週的影響。
常常導致大雨、冰雹、山洪暴發以至於長浪和水龍捲等。
科納(Kona)是夏威夷語言的一個詞語,
意思是指夏威夷群島的背風面,即位於島嶼西部的科納區一帶。
1995年11月4日之科納風暴:http://i.imgur.com/YlC3ASC.jpg

十四、澳洲東海岸低壓(Australian east coast low)
此系統發生在南緯25—40度之間,在距離澳洲的海岸線5經度以內的近海海面上,
以冬季為主,每年約有十個帶來顯著影響的東海岸低壓。
其主要影響澳洲東南部沿海,部分氣旋亦具有颶風的風力,
加上東海岸有著澳洲最密集的人口,包括雪梨、墨爾本、坎培拉等大城市,
可能造成嚴重風暴潮或者洪水、強風破壞等。
例如2007年7月的一次低壓活動造成1艘輪船擱淺、
嚴重的洪水,以及14億澳元的損失、10人罹難。
據自1967年以來的統計,
澳洲所有主要災害中的7%可歸咎於此系統,
由於此系統經常在一夜之間快速增強,
使其成為影響新南威爾士海岸的危險天氣系統之一。
因為東澳暖流的加溫作用,溫帶氣旋往往可以發展,
但爆發性旋生年平均只有1至2次。
其中發展很旺盛的系統具有一些副熱帶性質,
可歸入暖隔離氣旋範疇,因為暖隔離氣旋具有暖心結構。
澳大利亞東海岸氣旋大小不一,
氣旋大小從中尺度(約10—100km)到天氣尺度(約100—1000km)不等。
2013年6月25日,澳洲東海岸低壓雲圖:http://i.imgur.com/lYle17D.jpg

十五、熱那亞低壓(Genoa low)
又稱利古里亞擾動(Ligurian Depression)或V5路徑氣旋(V(5)-track cyclone),
儘管地中海一直以出產混合型氣旋聞名,
但是在地中海和黑海發生的氣旋,大多數依舊可以歸入溫帶氣旋範疇。
其中熱那亞灣、利古里亞海、波河河谷、亞得里亞海是氣旋發生和重新增強的高發區域。
熱那亞低壓活躍區域:http://i.imgur.com/69XP8FF.jpg

在地形上,利古里亞海北側是阿爾卑斯山和法國中央高原的缺口處,
且有羅納河河谷,在冬半年大西洋的溼冷空氣延相對低窪處長驅直入,
最終由於科西嘉島的阻擋在利古里亞海附近堆積起來。
而地中海由於夏季高溫少雨能維持一定的水溫,同時從北非有溫暖的西南風吹來,
在海面上面變得暖溼,也由科西嘉島引導進入利古里亞海。
冷暖空氣對比,有充足的斜壓能供氣旋使用。
另外,此處亦為極鋒急流和副熱帶急流的交會區域,
而西側亞平寧山脈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氣旋式渦旋。
上述因素都是熱那亞附近氣旋多發的原因,
這亦使得熱那亞在秋季降水異常豐富。
義大利北部地形圖:http://i.imgur.com/QO5pQIk.jpg

知名例子有2014年的依凡特(Yvette),
其造成東南歐、中歐地區嚴重洪水與土石流災害,
薩瓦河和摩拉瓦河流域的幾條河流氾濫,淹沒周圍的谷地,
影響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等十個國家,
在巴爾幹半島一帶災情尤為嚴重,共造成至少86人不幸罹難。
2014年5月15日,依凡特衛星雲圖:http://i.imgur.com/2l27XcX.jpg

你以為故事就結束了嗎?錯。
最後我要在這邊說,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
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阿留申低壓和冰島低壓並不是溫帶氣旋,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因為二者均為半永久性低壓,
也就是在月平均氣壓圖上低壓出現半年以上的區域,
在單一天氣圖上是不存在的,和副熱帶高壓的存在形式並不同。
然後故事就結束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明白原來溫帶氣旋有這麼多種,
如果你覺得冬季或春季覺得颱風追擊完有點無聊,
可以來追擊看看溫帶氣旋,這篇看完保證一生受用啊,還不快上。
科科。
--
推 kingard9632 :納莉:天秤你輸了 少我10報...XDD 08/28 23:47
推 realgenius :天秤:我輸了 (付錢給納莉)08/28 23:58
推 ttnakafzcm :天秤:看來我還是贏不了前輩.....Q_Q08/28 23:59
示意圖:(〒︿〒)つ⑩ ㄟ(・∀・) 教育部反霸凌專線:
天秤學弟 納莉學姐 0800-200-885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Olive
at 2017-01-27T03:15
at 2017-01-27T03:15

By Kristin
at 2017-01-30T06:16
at 2017-01-30T06:16

By Kumar
at 2017-02-02T09:17
at 2017-02-02T09:17

By George
at 2017-02-05T12:17
at 2017-02-05T12:17

By Michael
at 2017-02-08T15:18
at 2017-02-08T15:18

By Michael
at 2017-02-11T17:28
at 2017-02-11T17:28

By Charlie
at 2017-02-14T20:29
at 2017-02-14T20:29

By Bennie
at 2017-02-17T22:39
at 2017-02-17T22:39

By Michael
at 2017-02-21T01:39
at 2017-02-21T01:39

By Yedda
at 2017-02-24T04:40
at 2017-02-24T04:40

By Andy
at 2017-02-27T07:41
at 2017-02-27T07:41

By Kama
at 2017-03-02T10:42
at 2017-03-02T10:42

By Ingrid
at 2017-03-05T13:43
at 2017-03-05T13:43

By Cara
at 2017-03-08T16:43
at 2017-03-08T16:43

By Belly
at 2017-03-11T19:44
at 2017-03-11T19:44

By Ida
at 2017-03-14T22:45
at 2017-03-14T22:45

By Odelette
at 2017-03-18T01:46
at 2017-03-18T01:46

By Christine
at 2017-03-21T04:46
at 2017-03-21T04:46

By Faithe
at 2017-03-24T07:47
at 2017-03-24T07:47

By Edwina
at 2017-03-27T10:48
at 2017-03-27T10:48

By Jessica
at 2017-03-30T13:49
at 2017-03-30T13:49

By Catherine
at 2017-04-02T16:50
at 2017-04-02T16:50

By Irma
at 2017-04-05T19:50
at 2017-04-05T19:50

By Audriana
at 2017-04-08T22:51
at 2017-04-08T22:51
Related Posts
白令海炸彈低壓,最低944hPa (不斷更新)

By Regina
at 2017-01-23T12:15
at 2017-01-23T12:15
龍捲風襲擊美南 密西西比州宣布緊急狀態

By Elma
at 2017-01-23T01:28
at 2017-01-23T01:28
20170120低溫特報及陸上強風特報

By Christine
at 2017-01-20T10:26
at 2017-01-20T10:26
2016年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3年創新高

By Kristin
at 2017-01-20T00:45
at 2017-01-20T00:45
新北市西半部還有哪裡可以設氣象站?

By Lily
at 2017-01-19T17:53
at 2017-01-19T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