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冰期? - 地球科學討論

By Lily
at 2012-05-16T09:37
at 2012-05-16T09:37
Table of Contents
友人問了我一個問題
“請問喜馬拉雅山那次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冰期的名稱是什麼啊?
他算是讓新生代變冷的原因嗎?”
簡略回答如下,如果有不清楚或是講錯的還請不吝指教
喜馬拉雅山主要的造山運動主要是Eocene-Oligocene附近~30幾Ma左右,
(這要問鐘大實驗室),而有一個假設是說,當造山運動激烈的時候,
矽酸鹽類風化的時候會消耗掉CO2,所以會造成地球冷卻
相對應的在當時南極大陸因為澳洲,塔司馬尼亞,印度的相繼離開~
而變成相對應孤立的大陸,環南極洋流開始產生,由低緯度來的熱不容易傳到南極,
所以開始了東南極冰蓋的產生,全球冰川體積有一個明顯的增加。
嚴格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冰期”,所謂的Ice age, 冰期指的是過去40-80萬年來,
明顯的10萬年週期主導的“北半球”陸上冰川發育事件。
南極在Eocene/Oligocene界限左右的東南極冰川發育事件是一個”百萬年”尺度
的“南半球”冰川發育事件
對於這個事件本身,有兩派在爭執,一個就是你說的造山學派,另一個是我剛才講的,
因為環南極洋流產生造成熱隔絕的洋流學派(魏老師的老師James Kennett早年的代表作)
。造山學派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都在於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是很難找到直接的證據,
因為要證明造山運動,風化加速這件事情其實比想像中複雜很多,要有精確的年代控制
,又要找到可以代表風化速率的代用指標非常困難,所以文章其實不多,
2009年Nature Geosciences有一篇,但我現在想不起來。現在兩派都還在努力中,
因為東南極冰川發育是一個地球在新生代逐漸變冷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還有就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難找到代用指標,
旦目前的研究都指向說當時的確二氧化碳濃度有下降
--
讓我們起來吧!!
用狂飆的熱情和鐵般的理智
創造我們的世紀!!!!
--
“請問喜馬拉雅山那次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冰期的名稱是什麼啊?
他算是讓新生代變冷的原因嗎?”
簡略回答如下,如果有不清楚或是講錯的還請不吝指教
喜馬拉雅山主要的造山運動主要是Eocene-Oligocene附近~30幾Ma左右,
(這要問鐘大實驗室),而有一個假設是說,當造山運動激烈的時候,
矽酸鹽類風化的時候會消耗掉CO2,所以會造成地球冷卻
相對應的在當時南極大陸因為澳洲,塔司馬尼亞,印度的相繼離開~
而變成相對應孤立的大陸,環南極洋流開始產生,由低緯度來的熱不容易傳到南極,
所以開始了東南極冰蓋的產生,全球冰川體積有一個明顯的增加。
嚴格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冰期”,所謂的Ice age, 冰期指的是過去40-80萬年來,
明顯的10萬年週期主導的“北半球”陸上冰川發育事件。
南極在Eocene/Oligocene界限左右的東南極冰川發育事件是一個”百萬年”尺度
的“南半球”冰川發育事件
對於這個事件本身,有兩派在爭執,一個就是你說的造山學派,另一個是我剛才講的,
因為環南極洋流產生造成熱隔絕的洋流學派(魏老師的老師James Kennett早年的代表作)
。造山學派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都在於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是很難找到直接的證據,
因為要證明造山運動,風化加速這件事情其實比想像中複雜很多,要有精確的年代控制
,又要找到可以代表風化速率的代用指標非常困難,所以文章其實不多,
2009年Nature Geosciences有一篇,但我現在想不起來。現在兩派都還在努力中,
因為東南極冰川發育是一個地球在新生代逐漸變冷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還有就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難找到代用指標,
旦目前的研究都指向說當時的確二氧化碳濃度有下降
--
讓我們起來吧!!
用狂飆的熱情和鐵般的理智
創造我們的世紀!!!!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By Blanche
at 2012-05-16T16:01
at 2012-05-16T16:01

By Isabella
at 2012-05-16T22:26
at 2012-05-16T22:26

By Frederica
at 2012-05-17T04:51
at 2012-05-17T04:51

By Hedwig
at 2012-05-17T11:16
at 2012-05-17T11:16

By Michael
at 2012-05-17T17:41
at 2012-05-17T17:41

By Quanna
at 2012-05-18T00:06
at 2012-05-18T00:06

By Valerie
at 2012-05-18T06:31
at 2012-05-18T06:31

By Freda
at 2012-05-18T12:56
at 2012-05-18T12:56

By Franklin
at 2012-05-18T19:21
at 2012-05-18T19:21

By Damian
at 2012-05-19T01:46
at 2012-05-19T01:46

By Irma
at 2012-05-19T08:11
at 2012-05-19T08:11

By Edith
at 2012-05-19T14:36
at 2012-05-19T14:36

By Ivy
at 2012-05-19T21:00
at 2012-05-19T21:00

By Mary
at 2012-05-20T03:25
at 2012-05-20T03:25

By Hedwig
at 2012-05-20T09:50
at 2012-05-20T09:50

By Edward Lewis
at 2012-05-20T16:15
at 2012-05-20T16:15

By Kumar
at 2012-05-20T22:40
at 2012-05-20T22:40

By Oscar
at 2012-05-21T05:05
at 2012-05-21T05:05

By Emily
at 2012-05-21T11:30
at 2012-05-21T11:30

By Victoria
at 2012-05-21T17:55
at 2012-05-21T17:55

By Brianna
at 2012-05-22T00:20
at 2012-05-22T00:20

By Brianna
at 2012-05-22T06:45
at 2012-05-22T06:45

By Rae
at 2012-05-22T13:10
at 2012-05-22T13:10

By Valerie
at 2012-05-22T19:35
at 2012-05-22T19:35

By Ethan
at 2012-05-23T01:59
at 2012-05-23T01:59

By Kyle
at 2012-05-23T08:24
at 2012-05-23T08:24
Related Posts
眼動實驗室徵臨時工讀生(天文相關)

By Sierra Rose
at 2012-05-08T22:24
at 2012-05-08T22:24
有何春蓀普通地質學勘誤的資訊嗎?

By Annie
at 2012-05-07T10:21
at 2012-05-07T10:21
關於洋蔥狀風化的成因

By Blanche
at 2012-05-06T15:47
at 2012-05-06T15:47
關於洋蔥狀風化的成因

By Iris
at 2012-05-04T18:09
at 2012-05-04T18:09
22:48 花蓮外海芮氏規模5.1地震

By Callum
at 2012-04-27T23:16
at 2012-04-27T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