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6 國內環境新聞節選 - 生態環境討論

By Daniel
at 2009-12-16T14:58
at 2009-12-16T14:58
Table of Contents
20091216 國內環境新聞提要:
1. 台灣減碳大退步 環署:舊資料誤導
2. 二氧化碳洗米 殺菌兼環保
3. 奈米銀殺菌紙容器 大葉5年心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78/1x04r.html
自由時報- 台灣減碳大退步 環署:舊資料誤導 2009.12.16
記者劉力仁、黃維助/台北報導
呼應哥本哈根會議討論減碳議題,國際環保團體(Germanwatch)昨天公布的二○一○年
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國際評比,台灣在全球
五十七排碳大國中,減碳績效排名從去年第二十九名大幅下滑到第四十四名。環保團體批
評,馬政府的減碳政策根本沒有方向感,才會造成排名表現「吊車尾」。
台灣排名重挫十五個名次,引發總統馬英九與行政院長吳敦義的關切,決定將回應層級直
接拉高到政院,由督導能源業務的政務委員梁啟源,以及環保署長沈世宏在政院提出說明
。
辯稱引用二年前舊資料
環保署說,Germanwatch引用的是國際能源總署二○○七年資料,當年台灣排放二氧化碳
二.六八億公噸,平均每人排放十一.七公噸,去年排碳量已降到二.五七億公噸。他說
,台灣在CCPI減碳政策排第七名,顯示減碳政策獲肯定。隨著溫減法、再生能源發展
條例推動,未來排名應會更好。
台灣環境行動網辦公室主任李毓蓉質疑,評分中「目前排放量」僅佔三成比重,七成是「
未來政府排放政策」及「排放趨勢」,顯示這項評比是鼓勵未來致力減碳政策的國家,印
度是工業大國還可領先,但馬政府持續推出國光石化等重大工業開發案,能源稅碰到大企
業反彈就縮手。李毓蓉也說,政府政策排名第七,是東協國家加上中國、南韓、印度等九
個亞洲國家去排名,並非全部國家,環保署不應誤導國人。
亞洲僅優於大馬及中國
Germanwatch和歐洲一百多個環保團體根據各國排放趨勢、排放量和氣候政策三項指標,
每年定期公布CCPI國際評比。台灣去年第一年列入評比,排名第二十九名,昨天公布
的排名則為四十四名,在亞洲僅領先馬來西亞(四十七名)和中國(四十九名),但落後
印度(第六名)、印尼(二十名)、泰國(二十三名)、日本(三十二名)、新加坡(三
十七名)和南韓(三十八名)。
環團批政府減碳沒方向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杜文苓表示,政府現在打算採用碳交易,國內外質疑聲浪不
斷,她建議開徵能源稅,並加強管制排碳大戶。
梁啟源指出,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要從二○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量水準,以
目前的再生能源技術,必須以很大的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發電,「確有其困難」。
李毓蓉直言,她就是擔心這份報告會成為政府發展核能藉口。梁啟源說,政府有義務重新
思考核能是否有再發展的必要,但前提必須是國人有共識、核能安全疑慮能夠釐清。
------------------------------------------------------------------------------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128/1wzpk.html
台灣新生報- 二氧化碳洗米 殺菌兼環保 2009.12.16
高雄訊
聯合國氣候會議盛大舉行,加上各種暖化效應影響人類生活,「減碳」似乎已成生活關鍵
;但二氧化碳也有多種用途。金屬中心專家昨天說,超臨界態二氧化碳可用來洗米、殺菌
。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能源與精敏系統設備處生技能源設備組組長郭子禎表示,二氧化碳
自石化業或其他有關發酵的產業排放後,可利用技術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裝在鋼瓶中,
以供利用。
對於物質狀態,一般人在課本中學到的僅有固態、液態及氣態,但其實還有「超臨界態」
。郭子禎表示,二氧化碳在超臨界態(溫度攝氏卅一‧一度、大氣壓力七十三‧八bar)
時,看起來是霧狀,可以用作清洗。
他說,一般清洗用的溶劑洗完仍有殘留,二氧化碳洗完就散逸,更可以「滅菌」。
郭子禎表示,一般用來消毒的酒精只能殺死約百分之七十的細菌,超臨界二氧化碳卻能穿
越活菌細胞壁,與細胞內的水結合成碳酸,阻斷新陳代謝,細菌因而死亡,所以「滅菌可
達百分之九十九‧九九九九」。
因此,超臨界二氧化碳可用於清洗清潔標準高的醫療器材,一般民生上也被廣泛應用。
郭子禎舉例,市面上的無洗米就是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洗去米中的有機物農藥。此外,超臨
界二氧化碳也可萃取出咖啡及茶中的咖啡因或者可可中的脂肪,因而有無咖啡因咖啡及無
脂可可。
雖然清洗完物品,二氧化碳仍會散逸,但至少創造二氧化碳的附加價值。
------------------------------------------------------------------------------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78/1x07s.html
自由時報- 奈米銀殺菌紙容器 大葉5年心血 2009.12.16
記者阮怡瑜/大村報導
殺菌、保鮮雙效 業者驚艷
環保意識抬頭,綠色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為此,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系也與業者共同開
發完成「奈米銀可生物分解」紙容器,不但可透過奈米銀殺菌、保鮮,且可完全分解,相
當環保,在成本增加3成下,已獲美國知名連鎖速食店業者採用,國內造紙大廠也擬簽約
使用。
大葉環工系教授彭元興表示,透過系上的「奈米環保包材實驗室」,已成功研發包括防油
紙袋、水果護套、烘焙紙等產品,這次與宏基淋膜公司合作,由實驗室將奈米銀淋膜到紙
張上,過程中,包括如何讓耐米銀均勻分配、如何抗高溫仍不脫落,聽起來簡單,前後卻
花了5年時間,才終於研究出最有效的淋膜方式。
彭元興說,簡言之,奈米銀就是將1立方公尺的銀,細分成10億塊,然後將奈米銀加入紙
容器的防水膜中,透過奈米銀,可殺死容器中的各種病菌,包括大腸桿菌、變種抗藥金黃
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等,有效降低容器中的細菌,就能延長食物保鮮期,運用於各種
裝盛食材的紙杯、湯碗、便當盒,都相當衛生,也能保存食物原味。
積極推動奈米銀紙容器研發的宏基淋膜公司總經理蕭清水也表示,除了奈米銀之外,他們
也進一步研發以有機聚乳酸研製出可生物分解的PLA淋膜,取代目前紙容器常用的不可生
物分解且高溫下可能溶出微量有毒物質的PE淋膜,將奈米銀與PLA混合而成的淋膜,大大
提升紙容器的附加功能,雖成本增加約3成,但兼具環保、衛生與保鮮等功能,在申請國
際專利後,已吸引包括美國知名連鎖速食店業者、台灣知名早餐連鎖店及咖啡連鎖店,都
已有業者開始使用。
--
1. 台灣減碳大退步 環署:舊資料誤導
2. 二氧化碳洗米 殺菌兼環保
3. 奈米銀殺菌紙容器 大葉5年心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78/1x04r.html
自由時報- 台灣減碳大退步 環署:舊資料誤導 2009.12.16
記者劉力仁、黃維助/台北報導
呼應哥本哈根會議討論減碳議題,國際環保團體(Germanwatch)昨天公布的二○一○年
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國際評比,台灣在全球
五十七排碳大國中,減碳績效排名從去年第二十九名大幅下滑到第四十四名。環保團體批
評,馬政府的減碳政策根本沒有方向感,才會造成排名表現「吊車尾」。
台灣排名重挫十五個名次,引發總統馬英九與行政院長吳敦義的關切,決定將回應層級直
接拉高到政院,由督導能源業務的政務委員梁啟源,以及環保署長沈世宏在政院提出說明
。
辯稱引用二年前舊資料
環保署說,Germanwatch引用的是國際能源總署二○○七年資料,當年台灣排放二氧化碳
二.六八億公噸,平均每人排放十一.七公噸,去年排碳量已降到二.五七億公噸。他說
,台灣在CCPI減碳政策排第七名,顯示減碳政策獲肯定。隨著溫減法、再生能源發展
條例推動,未來排名應會更好。
台灣環境行動網辦公室主任李毓蓉質疑,評分中「目前排放量」僅佔三成比重,七成是「
未來政府排放政策」及「排放趨勢」,顯示這項評比是鼓勵未來致力減碳政策的國家,印
度是工業大國還可領先,但馬政府持續推出國光石化等重大工業開發案,能源稅碰到大企
業反彈就縮手。李毓蓉也說,政府政策排名第七,是東協國家加上中國、南韓、印度等九
個亞洲國家去排名,並非全部國家,環保署不應誤導國人。
亞洲僅優於大馬及中國
Germanwatch和歐洲一百多個環保團體根據各國排放趨勢、排放量和氣候政策三項指標,
每年定期公布CCPI國際評比。台灣去年第一年列入評比,排名第二十九名,昨天公布
的排名則為四十四名,在亞洲僅領先馬來西亞(四十七名)和中國(四十九名),但落後
印度(第六名)、印尼(二十名)、泰國(二十三名)、日本(三十二名)、新加坡(三
十七名)和南韓(三十八名)。
環團批政府減碳沒方向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杜文苓表示,政府現在打算採用碳交易,國內外質疑聲浪不
斷,她建議開徵能源稅,並加強管制排碳大戶。
梁啟源指出,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要從二○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量水準,以
目前的再生能源技術,必須以很大的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發電,「確有其困難」。
李毓蓉直言,她就是擔心這份報告會成為政府發展核能藉口。梁啟源說,政府有義務重新
思考核能是否有再發展的必要,但前提必須是國人有共識、核能安全疑慮能夠釐清。
------------------------------------------------------------------------------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128/1wzpk.html
台灣新生報- 二氧化碳洗米 殺菌兼環保 2009.12.16
高雄訊
聯合國氣候會議盛大舉行,加上各種暖化效應影響人類生活,「減碳」似乎已成生活關鍵
;但二氧化碳也有多種用途。金屬中心專家昨天說,超臨界態二氧化碳可用來洗米、殺菌
。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能源與精敏系統設備處生技能源設備組組長郭子禎表示,二氧化碳
自石化業或其他有關發酵的產業排放後,可利用技術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裝在鋼瓶中,
以供利用。
對於物質狀態,一般人在課本中學到的僅有固態、液態及氣態,但其實還有「超臨界態」
。郭子禎表示,二氧化碳在超臨界態(溫度攝氏卅一‧一度、大氣壓力七十三‧八bar)
時,看起來是霧狀,可以用作清洗。
他說,一般清洗用的溶劑洗完仍有殘留,二氧化碳洗完就散逸,更可以「滅菌」。
郭子禎表示,一般用來消毒的酒精只能殺死約百分之七十的細菌,超臨界二氧化碳卻能穿
越活菌細胞壁,與細胞內的水結合成碳酸,阻斷新陳代謝,細菌因而死亡,所以「滅菌可
達百分之九十九‧九九九九」。
因此,超臨界二氧化碳可用於清洗清潔標準高的醫療器材,一般民生上也被廣泛應用。
郭子禎舉例,市面上的無洗米就是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洗去米中的有機物農藥。此外,超臨
界二氧化碳也可萃取出咖啡及茶中的咖啡因或者可可中的脂肪,因而有無咖啡因咖啡及無
脂可可。
雖然清洗完物品,二氧化碳仍會散逸,但至少創造二氧化碳的附加價值。
------------------------------------------------------------------------------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78/1x07s.html
自由時報- 奈米銀殺菌紙容器 大葉5年心血 2009.12.16
記者阮怡瑜/大村報導
殺菌、保鮮雙效 業者驚艷
環保意識抬頭,綠色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為此,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系也與業者共同開
發完成「奈米銀可生物分解」紙容器,不但可透過奈米銀殺菌、保鮮,且可完全分解,相
當環保,在成本增加3成下,已獲美國知名連鎖速食店業者採用,國內造紙大廠也擬簽約
使用。
大葉環工系教授彭元興表示,透過系上的「奈米環保包材實驗室」,已成功研發包括防油
紙袋、水果護套、烘焙紙等產品,這次與宏基淋膜公司合作,由實驗室將奈米銀淋膜到紙
張上,過程中,包括如何讓耐米銀均勻分配、如何抗高溫仍不脫落,聽起來簡單,前後卻
花了5年時間,才終於研究出最有效的淋膜方式。
彭元興說,簡言之,奈米銀就是將1立方公尺的銀,細分成10億塊,然後將奈米銀加入紙
容器的防水膜中,透過奈米銀,可殺死容器中的各種病菌,包括大腸桿菌、變種抗藥金黃
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等,有效降低容器中的細菌,就能延長食物保鮮期,運用於各種
裝盛食材的紙杯、湯碗、便當盒,都相當衛生,也能保存食物原味。
積極推動奈米銀紙容器研發的宏基淋膜公司總經理蕭清水也表示,除了奈米銀之外,他們
也進一步研發以有機聚乳酸研製出可生物分解的PLA淋膜,取代目前紙容器常用的不可生
物分解且高溫下可能溶出微量有毒物質的PE淋膜,將奈米銀與PLA混合而成的淋膜,大大
提升紙容器的附加功能,雖成本增加約3成,但兼具環保、衛生與保鮮等功能,在申請國
際專利後,已吸引包括美國知名連鎖速食店業者、台灣知名早餐連鎖店及咖啡連鎖店,都
已有業者開始使用。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關於冷媒

By Aaliyah
at 2009-12-15T23:23
at 2009-12-15T23:23
「碳足跡」管理、產業節能技術、因應歐盟環保指令

By Jacob
at 2009-12-15T22:57
at 2009-12-15T22:57
哥本哈根的氣候與資本主義

By Oliver
at 2009-12-15T22:21
at 2009-12-15T22:21
2009/12/15 國內環境新聞節選

By Bethany
at 2009-12-15T17:23
at 2009-12-15T17:23
政府無罪,罪在蕃人?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傲慢묠…

By James
at 2009-12-15T13:12
at 2009-12-15T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