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東亞梅雨,南亞季風,夏季爆發 - 颱風討論

By Hazel
at 2013-05-25T07:14
at 2013-05-25T07:14
Table of Contents
天氣小觀:東亞梅雨,南亞季風,夏季爆發
前幾天就在大家吵吵鬧鬧關心氣象局的時候,東亞已經悄悄該使巨變了。
也就是卡大說的徵兆,東亞梅雨季的來臨。
模式預報,東亞梅雨季即將爆發,而台灣梅雨季早在東亞梅雨季開始之前,
東亞梅雨季往年都在六月中爆發,差不多是台灣梅雨季的後期。
東亞梅雨季爆發意味著亞洲夏季風全面到來,
對東亞大部分地區來說,夏季風帶來的味道就是梅雨。
東亞梅雨季之前,
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地區主要為西風脊,而亞州東部沿海與歐洲西部沿海相對為西風槽,
在五月份的時候,因南海西南季風爆發,
台灣率先進入梅雨季。主要是西南季風與冷空氣首先交會。
接著在東亞梅雨季開始時,高空西風環流立刻進入混亂狀態,
而上禮拜起西風高空環流就進入混亂狀態。
西風槽和西風脊位置和強度都轉為不定,許多短波槽短波脊。
西風環流進入混亂狀態,很難預期冷空氣的強度和走向,
鋒面移動的情形,降水的強度也在模式預報不斷的修正。
這也是為什麼,前些日子這波梅雨鋒面的降水強度,預報上高估了。
西風環流混亂的狀態,基本上對預報人員是很大的考驗。
東亞梅雨季爆發後,會恢復到西風長波槽脊的情況。
冷空氣軍團傾全力做最後一搏與暖氣團一戰,
這波亞洲年度最大戰爭過後,冷氣團會退縮到北極。
(北方冷氣團總部)
小兵: 報告司令,前方前方...崩潰了..他們..來了。
司令:終於,該來的總是要來,傳令下去,我親自征戰。
小兵:這..這樣好嗎,要不要先回報首領,還是先撤退呢。
司令:不用回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副司令:再考慮一下吧。
司令:還考慮甚麼,難道讓他們殺到北極首領總部前才戰嗎。
(南方暖氣團總部)
小兵:報告,敵方前鋒陣營已崩潰。
司令:非常好,是時候進攻了,支援部隊到了嗎。
小兵:報告,南海部隊到了,孟加拉灣部隊到了,不過..
司令:不過什麼?
小兵:不過,南亞阿拉伯海部隊還在整裝。
司令:搞甚麼,每次最晚到又拖拖拉拉。
副司令:但是這是最強的一支部隊,是不是要再等一下。
司令:這我知道,傳令,回報赤道首領總部一周後準備北上。
東亞梅雨季主要在六月中到七月中,提早開始可能六月初,延後結束可能到七月底。
東亞梅雨季開始時,
大氣環流有明顯的轉變,
南亞高壓增強,並且在青藏高原高空附近,開始稱為青藏高壓。
原本青藏高原南側的西風南支槽消失,高原的南側由原先的西風氣流轉為東風氣流,
目前南亞高壓還在印度半島與中南半島之間,
但是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後,南亞高壓逐漸移到印度半島東北方,
並分裂另一側高壓中心在印度半島西北方,逐漸接近最後的聖地-青藏高原。
目前高原南側的西風氣流微弱,西風南支槽不明顯,未來西風帶迅速北跳,
西風南支槽急速消失,高原南側的高空逐漸轉為南亞高壓勢力影響。
西風帶的北退代表了,冬季系統對此地區的影響力急速消失。
在東亞,目前西風噴流約在北緯30度,冬季系統的勢力對台灣影響已經很微弱,
對台灣來說,東北季風早四月就退去了,東北季風再次到來要等到九月以後。
這是因為春季以後陸地增溫,西伯利亞/蒙古地區的冷高壓在四月以後就已經不復見,
而大陸上則是出現低壓,或是北支西風氣流因分支後形成的分裂高壓。
北支氣流的分裂高壓對台灣沒有影響力,
只有在春雨/梅雨鋒面加強冷空氣匯入槽線,降水強烈。
春季以後,
台灣的降溫往往由東亞大槽從日韓過來的冷空氣,也就是從東北亞來的冷空氣,
這也是為什麼春季,台灣有時會比同緯度的對岸冷。
不過四月中以後,冷空氣影響也式微。
因此,總括來看,雖然東北季風四月就已經退去,
因此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大戰在春季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秋季才會看到。
但即便無東北季風,北方系統在東亞梅雨季前,仍對台灣有影響力。
而在東亞梅雨季以後,西風噴流北跳,北方系統大舉撤退,台灣就真正進入夏季了。
模式預報,目前西風噴流在北緯30度,東亞大槽還是輸送涼空氣到台灣,
台灣北部入夜後還算涼爽。
但是預報一周後,西風噴流大舉北跳到北緯35度,太平洋高壓迅速伸過來,
台灣的梅雨季很快會進入尾聲,甚至直接結束,如此,台灣進入夏季。
冬季棉被可能趕在端午前就能收了。
東亞梅雨爆發時,太平洋高壓(副高)是個關鍵,
在東亞梅雨季開始後,太平洋高壓會壓在北緯22度左右也就是台灣上空。
太平洋高壓的東南風與西南季風聯手將夏季風帶入東亞大陸。
長江流域一帶的梅雨季正式展開。
目前太平洋高壓西伸的脊線還壓在北緯20度以下,
但是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後,太平洋高壓增強北抬,已經逐漸壓到北緯20度以上,
預報會壓在台灣上空,台灣會熱活起來了。
再來看看,印度西南季風也跟著爆發了。
目前印度西南季風在副高尚未北抬受到抑制,
模式預報,一周後印度西南季風爆發,索馬利亞噴流源源不絕將亞洲最強西南季風帶上,
印度西岸進入雨季。
因此,一周後,印度西南季風爆發,亞洲南方全面出現西南季風,夏季風已經就定位,
對南亞來說,一周後夏季登場。
對東亞來說,東亞梅雨季展開。
東亞梅雨季的夏季風因為印度西南季風爆發已全面就位,
現在就只差高空環流的形勢。
東亞梅雨季開始後,中高緯度的高空環流會由原先的混亂狀態,轉為穩定的長波長脊,
高緯度出現阻塞高壓,阻塞高壓東側將冷空氣源源不絕往南帶往西風槽,
這季節的阻塞高壓和冬季的阻塞高壓有所區別。
冬季的阻塞高壓會將北極凍冰區的冷空氣往南帶往極地大陸堆積,形成龐大的冷冰氣團,
累積後往南爆發,稱為寒潮爆發。
而這季節的阻塞高壓是維持穩定冷空氣輸送,使冷暖不斷大戰的梅雨鋒面。
目前東亞高空形勢還未出現穩定的長波槽脊,東亞梅雨季尚未爆發,
預報一周後看起來有西風混亂槽脊有逐漸穩定的趨勢,但是還未見阻塞高壓。
...
總結,不管你喜歡冬夏冷熱,夏天好像要登場了。個人蠻喜歡夏天的,XD
但是今年好像太早了,大概跟暖化有關吧。
(以上供參囉)
--
前幾天就在大家吵吵鬧鬧關心氣象局的時候,東亞已經悄悄該使巨變了。
也就是卡大說的徵兆,東亞梅雨季的來臨。
模式預報,東亞梅雨季即將爆發,而台灣梅雨季早在東亞梅雨季開始之前,
東亞梅雨季往年都在六月中爆發,差不多是台灣梅雨季的後期。
東亞梅雨季爆發意味著亞洲夏季風全面到來,
對東亞大部分地區來說,夏季風帶來的味道就是梅雨。
東亞梅雨季之前,
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地區主要為西風脊,而亞州東部沿海與歐洲西部沿海相對為西風槽,
在五月份的時候,因南海西南季風爆發,
台灣率先進入梅雨季。主要是西南季風與冷空氣首先交會。
接著在東亞梅雨季開始時,高空西風環流立刻進入混亂狀態,
而上禮拜起西風高空環流就進入混亂狀態。
西風槽和西風脊位置和強度都轉為不定,許多短波槽短波脊。
西風環流進入混亂狀態,很難預期冷空氣的強度和走向,
鋒面移動的情形,降水的強度也在模式預報不斷的修正。
這也是為什麼,前些日子這波梅雨鋒面的降水強度,預報上高估了。
西風環流混亂的狀態,基本上對預報人員是很大的考驗。
東亞梅雨季爆發後,會恢復到西風長波槽脊的情況。
冷空氣軍團傾全力做最後一搏與暖氣團一戰,
這波亞洲年度最大戰爭過後,冷氣團會退縮到北極。
(北方冷氣團總部)
小兵: 報告司令,前方前方...崩潰了..他們..來了。
司令:終於,該來的總是要來,傳令下去,我親自征戰。
小兵:這..這樣好嗎,要不要先回報首領,還是先撤退呢。
司令:不用回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副司令:再考慮一下吧。
司令:還考慮甚麼,難道讓他們殺到北極首領總部前才戰嗎。
(南方暖氣團總部)
小兵:報告,敵方前鋒陣營已崩潰。
司令:非常好,是時候進攻了,支援部隊到了嗎。
小兵:報告,南海部隊到了,孟加拉灣部隊到了,不過..
司令:不過什麼?
小兵:不過,南亞阿拉伯海部隊還在整裝。
司令:搞甚麼,每次最晚到又拖拖拉拉。
副司令:但是這是最強的一支部隊,是不是要再等一下。
司令:這我知道,傳令,回報赤道首領總部一周後準備北上。
東亞梅雨季主要在六月中到七月中,提早開始可能六月初,延後結束可能到七月底。
東亞梅雨季開始時,
大氣環流有明顯的轉變,
南亞高壓增強,並且在青藏高原高空附近,開始稱為青藏高壓。
原本青藏高原南側的西風南支槽消失,高原的南側由原先的西風氣流轉為東風氣流,
目前南亞高壓還在印度半島與中南半島之間,
但是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後,南亞高壓逐漸移到印度半島東北方,
並分裂另一側高壓中心在印度半島西北方,逐漸接近最後的聖地-青藏高原。
目前高原南側的西風氣流微弱,西風南支槽不明顯,未來西風帶迅速北跳,
西風南支槽急速消失,高原南側的高空逐漸轉為南亞高壓勢力影響。
西風帶的北退代表了,冬季系統對此地區的影響力急速消失。
在東亞,目前西風噴流約在北緯30度,冬季系統的勢力對台灣影響已經很微弱,
對台灣來說,東北季風早四月就退去了,東北季風再次到來要等到九月以後。
這是因為春季以後陸地增溫,西伯利亞/蒙古地區的冷高壓在四月以後就已經不復見,
而大陸上則是出現低壓,或是北支西風氣流因分支後形成的分裂高壓。
北支氣流的分裂高壓對台灣沒有影響力,
只有在春雨/梅雨鋒面加強冷空氣匯入槽線,降水強烈。
春季以後,
台灣的降溫往往由東亞大槽從日韓過來的冷空氣,也就是從東北亞來的冷空氣,
這也是為什麼春季,台灣有時會比同緯度的對岸冷。
不過四月中以後,冷空氣影響也式微。
因此,總括來看,雖然東北季風四月就已經退去,
因此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大戰在春季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秋季才會看到。
但即便無東北季風,北方系統在東亞梅雨季前,仍對台灣有影響力。
而在東亞梅雨季以後,西風噴流北跳,北方系統大舉撤退,台灣就真正進入夏季了。
模式預報,目前西風噴流在北緯30度,東亞大槽還是輸送涼空氣到台灣,
台灣北部入夜後還算涼爽。
但是預報一周後,西風噴流大舉北跳到北緯35度,太平洋高壓迅速伸過來,
台灣的梅雨季很快會進入尾聲,甚至直接結束,如此,台灣進入夏季。
冬季棉被可能趕在端午前就能收了。
東亞梅雨爆發時,太平洋高壓(副高)是個關鍵,
在東亞梅雨季開始後,太平洋高壓會壓在北緯22度左右也就是台灣上空。
太平洋高壓的東南風與西南季風聯手將夏季風帶入東亞大陸。
長江流域一帶的梅雨季正式展開。
目前太平洋高壓西伸的脊線還壓在北緯20度以下,
但是模式預報,未來一周後,太平洋高壓增強北抬,已經逐漸壓到北緯20度以上,
預報會壓在台灣上空,台灣會熱活起來了。
再來看看,印度西南季風也跟著爆發了。
目前印度西南季風在副高尚未北抬受到抑制,
模式預報,一周後印度西南季風爆發,索馬利亞噴流源源不絕將亞洲最強西南季風帶上,
印度西岸進入雨季。
因此,一周後,印度西南季風爆發,亞洲南方全面出現西南季風,夏季風已經就定位,
對南亞來說,一周後夏季登場。
對東亞來說,東亞梅雨季展開。
東亞梅雨季的夏季風因為印度西南季風爆發已全面就位,
現在就只差高空環流的形勢。
東亞梅雨季開始後,中高緯度的高空環流會由原先的混亂狀態,轉為穩定的長波長脊,
高緯度出現阻塞高壓,阻塞高壓東側將冷空氣源源不絕往南帶往西風槽,
這季節的阻塞高壓和冬季的阻塞高壓有所區別。
冬季的阻塞高壓會將北極凍冰區的冷空氣往南帶往極地大陸堆積,形成龐大的冷冰氣團,
累積後往南爆發,稱為寒潮爆發。
而這季節的阻塞高壓是維持穩定冷空氣輸送,使冷暖不斷大戰的梅雨鋒面。
目前東亞高空形勢還未出現穩定的長波槽脊,東亞梅雨季尚未爆發,
預報一周後看起來有西風混亂槽脊有逐漸穩定的趨勢,但是還未見阻塞高壓。
...
總結,不管你喜歡冬夏冷熱,夏天好像要登場了。個人蠻喜歡夏天的,XD
但是今年好像太早了,大概跟暖化有關吧。
(以上供參囉)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Olivia
at 2013-05-29T04:42
at 2013-05-29T04:42

By Puput
at 2013-06-02T02:09
at 2013-06-02T02:09

By Tom
at 2013-06-05T23:36
at 2013-06-05T23:36

By Rebecca
at 2013-06-09T21:03
at 2013-06-09T21:03

By Emily
at 2013-06-13T18:30
at 2013-06-13T18:30

By Tom
at 2013-06-17T15:58
at 2013-06-17T15:58

By Sandy
at 2013-06-21T13:25
at 2013-06-21T13:25

By Franklin
at 2013-06-25T10:52
at 2013-06-25T10:52

By Rebecca
at 2013-06-29T08:19
at 2013-06-29T08:19

By Zenobia
at 2013-07-03T05:46
at 2013-07-03T05:46

By Tracy
at 2013-07-07T03:14
at 2013-07-07T03:14

By Lucy
at 2013-07-11T00:41
at 2013-07-11T00:41

By Eden
at 2013-07-14T22:08
at 2013-07-14T22:08

By Poppy
at 2013-07-18T19:35
at 2013-07-18T19:35

By Poppy
at 2013-07-22T17:02
at 2013-07-22T17:02

By Jack
at 2013-07-26T14:30
at 2013-07-26T14:30

By Candice
at 2013-07-30T11:57
at 2013-07-30T11:57

By Dora
at 2013-08-03T09:24
at 2013-08-03T09:24

By John
at 2013-08-07T06:51
at 2013-08-07T06:51

By Yuri
at 2013-08-11T04:18
at 2013-08-11T04:18

By Susan
at 2013-08-15T01:46
at 2013-08-15T01:46

By Robert
at 2013-08-18T23:13
at 2013-08-18T23:13

By Delia
at 2013-08-22T20:40
at 2013-08-22T20:40

By Damian
at 2013-08-26T18:07
at 2013-08-26T18:07

By Dora
at 2013-08-30T15:34
at 2013-08-30T15:34

By Caroline
at 2013-09-03T13:02
at 2013-09-03T13:02

By Ina
at 2013-09-07T10:29
at 2013-09-07T10:29

By Jacob
at 2013-09-11T07:56
at 2013-09-11T07:56

By Poppy
at 2013-09-15T05:23
at 2013-09-15T05:23

By Kumar
at 2013-09-19T02:50
at 2013-09-19T02:50

By Anonymous
at 2013-09-23T00:18
at 2013-09-23T00:18

By Brianna
at 2013-09-26T21:45
at 2013-09-26T21:45

By Dorothy
at 2013-09-30T19:12
at 2013-09-30T19:12

By Ida
at 2013-10-04T16:39
at 2013-10-04T16:39

By Heather
at 2013-10-08T14:06
at 2013-10-08T14:06

By Rebecca
at 2013-10-12T11:34
at 2013-10-12T11:34

By Eden
at 2013-10-16T09:01
at 2013-10-16T09:01

By Tristan Cohan
at 2013-10-20T06:28
at 2013-10-20T06:28

By Margaret
at 2013-10-24T03:55
at 2013-10-24T03:55

By Rosalind
at 2013-10-28T01:22
at 2013-10-28T01:22

By Daniel
at 2013-10-31T22:50
at 2013-10-31T22:50
Related Posts
天氣概況~2013/05/24

By Franklin
at 2013-05-24T05:53
at 2013-05-24T05:53
Newcastle-Moore EF-5 tornado

By Emily
at 2013-05-23T01:43
at 2013-05-23T01:43
今晚短波槽東移~多留意天氣變化~102/05/22

By Lydia
at 2013-05-22T16:58
at 2013-05-22T16:58
陳玉峯老師的山林書院

By Zenobia
at 2013-05-22T16:46
at 2013-05-22T16:46
2013/5/21

By Tristan Cohan
at 2013-05-22T13:54
at 2013-05-22T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