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東亞梅雨鋒面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 - 颱風討論

By Elvira
at 2017-05-14T13:20
at 2017-05-14T13:20
Table of Contents
天氣小觀:未來一周,東亞梅雨鋒面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
今年此時,又再度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
連年延遲的現象,令人不禁懷疑,太陽黑子消失與小冰河期的效應是否顯現。
還記得去年新聞,
聳動的標題:太陽休眠倒數!NASA證實:小冰河期最快2019年報到
因此,需要先想想太陽,
太陽 SUN
太陽是氣體的星球,它是除了地球外,最重要的星體,為生命的起源。
太陽系中所有天體質量相加,也不及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
因此太陽就是是太陽系中最主要的星體,佔全部太陽系質量的99.99%。
太陽的內部結構:(核心+太陽的能源)、輻射層、對流層
太陽的大氣結構: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太陽風層
太陽的表面活動:太陽黑子、日珥、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核心就是將氫融合為氦的核融合反應,
也是太陽內部唯一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地方。(太陽表面是磁場風暴,沒有核融合)
至於太陽以外,地球上的太陽:核融合技術,
數年前新聞: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24/371389.htm
高手在民間!台東大學生自製「核融合反應爐」
不管是否為電漿還是核融合,
去年底新聞:「地球上的太陽」大突破!德國核融合反應器證實可行
只是有一個小問題:輸入能量 > 輸出能量 XDD
根據 Science Alert,核融合是備受矚目的乾淨能源之一,
與現在核能發電所應用的核分裂不同,核融合是在攝氏 1 億的極高溫下運行,
產生能量的原理就如同太陽等恆星一樣,
效率極高又不會產生如核分裂一般的放射性廢棄物,
可望像太陽一樣產生近乎人類取之不盡的能源。
然而核融合反應條件嚴苛,
科學家已經努力超過 60 年,目前距離核融合發電的目標還遙遙無期。
然而,一旦小型太陽開發出來,下一步就是天候控制了,大氣環境將由人類所主宰。
夢幻中的伊甸園,如同電影般的情節,糧食足夠供應全人類所需。
真有可能嗎?
還是繼續的觀察太陽的輻射?
太陽的輻射層,
這層是太陽內部經由輻射向外傳遞能量的區域。
此層不是對流作用,而是輻射作用。
氫融合的恆星,其輻射層取決於恆心的質量。
不是每個恆星都有輻射層,質量太小的恆星沒有輻射層,只有對流層。
而我們的太陽質量夠大(0.3太陽~1.2太陽之間),
因此太陽核心區域以外圍繞著一層輻射層。
但我們的太陽質量也因為不夠大(1.3太陽以上),因此內部分層明顯。
(太陽內部有核心層、輻射層、對流層)
如果恆星質量非常大,重量級恆星的氫轉氦核融合反應與太陽不同,
氫轉氦反應以CNO循環(碳氮氧循環)為主,
P.S 這種循環,H(氫)和C(碳)、N(氮)反應,反應出He(氦)、C(碳)、N(氮)、O(氧)...
CNO循環對環境溫度很敏感,重量級核心溫度非常高,但反應過後溫度下降很快,
因此,核心區域會形成氫燃料與氦產物均勻混合的對流層
整個核心層都是對流層,此(核心層/對流層)外圍再包覆著輻射層。
太陽的對流層
太陽輻射區的外圍溫度下降的很快,物質的透明度大為減低,
再加上太陽表面的輻射損失,使得上下溫差很大,
形成了以湍流為主的強烈對流層。
對流層幾乎完全不透明,輻射層傳來的能量,
在這一層以對流的方式由高熱氣團帶到表面,
表面的較冷氣團則下沉,頗似沸騰狀態的一壺水。
因此,對流層熱電漿上升,冷電漿下沉,
在對流胞頂部呈現米粒組織。
至於,對於太陽(外部)的氣體結構而言,
由於太陽本身是沒有固定表面的氣體星球,
因此太陽氣體結構的界定第一層就是光球層。
光球層是太陽的氣體結構的第一層,為人類可見的視覺表面層,
界定範圍從地球上看過去,一直到氣體變得不透明的區域,
這就是人類可以實際看到的太陽圓面,該圓面就是光球層。
太陽半徑,就是按照光球所界定的。
色球層是太陽氣體結構的第二層,
密度比光球層低許多,因此通常無法被看見,
只有在日全食的短暫時間可見紅色的色調。
色球層可以觀察到許多現象,
如絲狀體、針狀體;從太陽邊緣突出的絲狀體就是日珥,
日珥(Solar prominence)是太陽表面噴出的熾熱的氣流,
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
它是太陽磁場劇烈活動的結果,也是證明太陽磁場存在的證據。
日冕層,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在色球層之上,
厚約太陽半徑的1.3倍,溫度可達100萬K,釋放出紫外線與X射線。
如此高的溫度,可能是經由儲存在太陽磁場中的能量加熱而成的,
但確切的過程為何,乃待進一步的研究。
也因為日冕層的高溫,
氫、氦等原子被電離成帶電粒子,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
不斷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
。
再來就是觀察最熱門的太陽黑子,太陽表面活動最顯著的是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是成群出現。變化週期平均10.8年,也稱為11年週期。
事實上,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上的臨時現象,它們在可見光下呈現比周圍區域黑暗的斑點。
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和其活動性,起源於熱對流與太陽結構各部份的不同速的自轉。
在太陽活動(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的極大期,太陽強烈的磁場活動抑制了對流的作用,
產生大量的太陽黑子,整體的作用是黑點越多代表太陽越明亮,
約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就如同太陽黑子週期。
雖然天文學家自1755年開始記錄黑子,為第1太陽周期開始,
但仍可藉由更早的400年黑子記錄顯示,
而1600年~1645年間的觀測紀錄顯示黑子數量下滑,
1645年~1715年之間,黑子的數量極少,和地球的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的關聯,
目前仍受到許多科學家的質疑,但近年來也已有多種理論與分析支持這項說法。
因為巧的是,400多年的太陽黑子歷史中,1600~1750年之間,為黑子數量偏少的週期,
其中1645年~1715年之間更是低到不可思議,
在太陽活動「極小期」則完全相反,
太陽黑子、閃焰噴發等現象幾乎不存在,彷彿一顆白太陽。
目前觀測黑子週期(太陽活動周期)進入第24週期,
黑子數量正在下降,因此,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的物理學家帕波瓦(Helen Popova)認為,
地球會在2020年左右再度進入「小冰河期」,而低溫會在2030年左右達到巔峰。
她還說,太陽的表面活動到了第25活動周期,會變得更弱,
一直到第27活動周期的約30年時間,地球都會維持低溫。
目前太陽活動觀測紀錄:
*** 2017年05月12日 在過去24小時中,太陽活動很低。太陽表面上沒有可見黑子。
2017年5月1日至5月7日,觀測到4個太陽活動,預測下一周黑子數月均44。
V.S
2016年5月2日至5月8日,觀測到7個太陽活動,預測下一周黑子數月均46。
V.S
2015年5月4日至5月10日,觀測到8個太陽活動,預測下一周黑子數月均73
對比去年,不意外的話,今年黑子數又比去年和前年更少。
=======以上不管如何,來看地球上的對流層,似乎有點感覺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遲遲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爆發。
此外,一周後期,東亞梅雨鋒面被壓在台灣以南,
滯留鋒一直壓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峽、菲律賓呂宋島、西太平洋。
台灣變成鋒面的北方地區了。
不過降雨倒是可以期待後天的鋒面,
後天華南雲雨帶東移搭配較強的冷涼空氣南下的鋒面通過台灣,
全台降雨,預報看來雨勢明顯,會帶來不少充沛的雨量。
後期,鋒面被壓到巴士海峽滯留,台灣南部/東南部略受影響。
中北部天氣穩定。
而太平洋高壓後期又從低緯度深入南海,
偏東風一來,依舊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
但暖氣團北上,冷暖在南海到巴士海峽展開大戰,
東亞梅雨鋒面就從菲律賓開始。
後續降雨,似乎要等梅雨鋒面北移。
通常5月的梅雨鋒面要壓在菲律賓,實在不簡單。
一定有內情,咦~
(簡單說說,以上供參囉)
--
今年此時,又再度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
連年延遲的現象,令人不禁懷疑,太陽黑子消失與小冰河期的效應是否顯現。
還記得去年新聞,
聳動的標題:太陽休眠倒數!NASA證實:小冰河期最快2019年報到
因此,需要先想想太陽,
太陽 SUN
太陽是氣體的星球,它是除了地球外,最重要的星體,為生命的起源。
太陽系中所有天體質量相加,也不及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
因此太陽就是是太陽系中最主要的星體,佔全部太陽系質量的99.99%。
太陽的內部結構:(核心+太陽的能源)、輻射層、對流層
太陽的大氣結構: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太陽風層
太陽的表面活動:太陽黑子、日珥、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核心就是將氫融合為氦的核融合反應,
也是太陽內部唯一由核融合產生能量的地方。(太陽表面是磁場風暴,沒有核融合)
至於太陽以外,地球上的太陽:核融合技術,
數年前新聞: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24/371389.htm
高手在民間!台東大學生自製「核融合反應爐」
不管是否為電漿還是核融合,
去年底新聞:「地球上的太陽」大突破!德國核融合反應器證實可行
只是有一個小問題:輸入能量 > 輸出能量 XDD
根據 Science Alert,核融合是備受矚目的乾淨能源之一,
與現在核能發電所應用的核分裂不同,核融合是在攝氏 1 億的極高溫下運行,
產生能量的原理就如同太陽等恆星一樣,
效率極高又不會產生如核分裂一般的放射性廢棄物,
可望像太陽一樣產生近乎人類取之不盡的能源。
然而核融合反應條件嚴苛,
科學家已經努力超過 60 年,目前距離核融合發電的目標還遙遙無期。
然而,一旦小型太陽開發出來,下一步就是天候控制了,大氣環境將由人類所主宰。
夢幻中的伊甸園,如同電影般的情節,糧食足夠供應全人類所需。
真有可能嗎?
還是繼續的觀察太陽的輻射?
太陽的輻射層,
這層是太陽內部經由輻射向外傳遞能量的區域。
此層不是對流作用,而是輻射作用。
氫融合的恆星,其輻射層取決於恆心的質量。
不是每個恆星都有輻射層,質量太小的恆星沒有輻射層,只有對流層。
而我們的太陽質量夠大(0.3太陽~1.2太陽之間),
因此太陽核心區域以外圍繞著一層輻射層。
但我們的太陽質量也因為不夠大(1.3太陽以上),因此內部分層明顯。
(太陽內部有核心層、輻射層、對流層)
如果恆星質量非常大,重量級恆星的氫轉氦核融合反應與太陽不同,
氫轉氦反應以CNO循環(碳氮氧循環)為主,
P.S 這種循環,H(氫)和C(碳)、N(氮)反應,反應出He(氦)、C(碳)、N(氮)、O(氧)...
CNO循環對環境溫度很敏感,重量級核心溫度非常高,但反應過後溫度下降很快,
因此,核心區域會形成氫燃料與氦產物均勻混合的對流層
整個核心層都是對流層,此(核心層/對流層)外圍再包覆著輻射層。
太陽的對流層
太陽輻射區的外圍溫度下降的很快,物質的透明度大為減低,
再加上太陽表面的輻射損失,使得上下溫差很大,
形成了以湍流為主的強烈對流層。
對流層幾乎完全不透明,輻射層傳來的能量,
在這一層以對流的方式由高熱氣團帶到表面,
表面的較冷氣團則下沉,頗似沸騰狀態的一壺水。
因此,對流層熱電漿上升,冷電漿下沉,
在對流胞頂部呈現米粒組織。
至於,對於太陽(外部)的氣體結構而言,
由於太陽本身是沒有固定表面的氣體星球,
因此太陽氣體結構的界定第一層就是光球層。
光球層是太陽的氣體結構的第一層,為人類可見的視覺表面層,
界定範圍從地球上看過去,一直到氣體變得不透明的區域,
這就是人類可以實際看到的太陽圓面,該圓面就是光球層。
太陽半徑,就是按照光球所界定的。
色球層是太陽氣體結構的第二層,
密度比光球層低許多,因此通常無法被看見,
只有在日全食的短暫時間可見紅色的色調。
色球層可以觀察到許多現象,
如絲狀體、針狀體;從太陽邊緣突出的絲狀體就是日珥,
日珥(Solar prominence)是太陽表面噴出的熾熱的氣流,
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
它是太陽磁場劇烈活動的結果,也是證明太陽磁場存在的證據。
日冕層,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在色球層之上,
厚約太陽半徑的1.3倍,溫度可達100萬K,釋放出紫外線與X射線。
如此高的溫度,可能是經由儲存在太陽磁場中的能量加熱而成的,
但確切的過程為何,乃待進一步的研究。
也因為日冕層的高溫,
氫、氦等原子被電離成帶電粒子,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
不斷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
。
再來就是觀察最熱門的太陽黑子,太陽表面活動最顯著的是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是成群出現。變化週期平均10.8年,也稱為11年週期。
事實上,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上的臨時現象,它們在可見光下呈現比周圍區域黑暗的斑點。
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和其活動性,起源於熱對流與太陽結構各部份的不同速的自轉。
在太陽活動(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的極大期,太陽強烈的磁場活動抑制了對流的作用,
產生大量的太陽黑子,整體的作用是黑點越多代表太陽越明亮,
約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就如同太陽黑子週期。
雖然天文學家自1755年開始記錄黑子,為第1太陽周期開始,
但仍可藉由更早的400年黑子記錄顯示,
而1600年~1645年間的觀測紀錄顯示黑子數量下滑,
1645年~1715年之間,黑子的數量極少,和地球的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的關聯,
目前仍受到許多科學家的質疑,但近年來也已有多種理論與分析支持這項說法。
因為巧的是,400多年的太陽黑子歷史中,1600~1750年之間,為黑子數量偏少的週期,
其中1645年~1715年之間更是低到不可思議,
在太陽活動「極小期」則完全相反,
太陽黑子、閃焰噴發等現象幾乎不存在,彷彿一顆白太陽。
目前觀測黑子週期(太陽活動周期)進入第24週期,
黑子數量正在下降,因此,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的物理學家帕波瓦(Helen Popova)認為,
地球會在2020年左右再度進入「小冰河期」,而低溫會在2030年左右達到巔峰。
她還說,太陽的表面活動到了第25活動周期,會變得更弱,
一直到第27活動周期的約30年時間,地球都會維持低溫。
目前太陽活動觀測紀錄:
*** 2017年05月12日 在過去24小時中,太陽活動很低。太陽表面上沒有可見黑子。
2017年5月1日至5月7日,觀測到4個太陽活動,預測下一周黑子數月均44。
V.S
2016年5月2日至5月8日,觀測到7個太陽活動,預測下一周黑子數月均46。
V.S
2015年5月4日至5月10日,觀測到8個太陽活動,預測下一周黑子數月均73
對比去年,不意外的話,今年黑子數又比去年和前年更少。
=======以上不管如何,來看地球上的對流層,似乎有點感覺
模式預報,未來一周,遲遲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爆發。
此外,一周後期,東亞梅雨鋒面被壓在台灣以南,
滯留鋒一直壓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峽、菲律賓呂宋島、西太平洋。
台灣變成鋒面的北方地區了。
不過降雨倒是可以期待後天的鋒面,
後天華南雲雨帶東移搭配較強的冷涼空氣南下的鋒面通過台灣,
全台降雨,預報看來雨勢明顯,會帶來不少充沛的雨量。
後期,鋒面被壓到巴士海峽滯留,台灣南部/東南部略受影響。
中北部天氣穩定。
而太平洋高壓後期又從低緯度深入南海,
偏東風一來,依舊等不到南海西南季風,
但暖氣團北上,冷暖在南海到巴士海峽展開大戰,
東亞梅雨鋒面就從菲律賓開始。
後續降雨,似乎要等梅雨鋒面北移。
通常5月的梅雨鋒面要壓在菲律賓,實在不簡單。
一定有內情,咦~
(簡單說說,以上供參囉)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Faithe
at 2017-05-16T02:32
at 2017-05-16T02:32

By Christine
at 2017-05-17T15:45
at 2017-05-17T15:45

By Donna
at 2017-05-19T04:57
at 2017-05-19T04:57

By Erin
at 2017-05-20T18:10
at 2017-05-20T18:10

By Anonymous
at 2017-05-22T07:23
at 2017-05-22T07:23

By Ivy
at 2017-05-23T20:35
at 2017-05-23T20:35

By Franklin
at 2017-05-25T09:48
at 2017-05-25T09:4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5-26T23:00
at 2017-05-26T23:00

By Lily
at 2017-05-28T12:13
at 2017-05-28T12:13

By Jacky
at 2017-05-30T01:25
at 2017-05-30T01:25

By Odelette
at 2017-05-31T14:38
at 2017-05-31T14:38

By Kama
at 2017-06-02T03:51
at 2017-06-02T03:51

By Rae
at 2017-06-03T17:03
at 2017-06-03T17:03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6-05T06:16
at 2017-06-05T06:16

By Michael
at 2017-06-06T19:28
at 2017-06-06T19:28

By Dora
at 2017-06-08T08:41
at 2017-06-08T08:41

By Kumar
at 2017-06-09T21:53
at 2017-06-09T21:53

By Eartha
at 2017-06-11T11:06
at 2017-06-11T11:06

By Zanna
at 2017-06-13T00:18
at 2017-06-13T00:18

By Rebecca
at 2017-06-14T13:31
at 2017-06-14T13:31

By Tracy
at 2017-06-16T02:44
at 2017-06-16T02:44

By Hamiltion
at 2017-06-17T15:56
at 2017-06-17T15:56

By Lucy
at 2017-06-19T05:09
at 2017-06-19T05:09

By Ula
at 2017-06-20T18:21
at 2017-06-20T18:21

By Margaret
at 2017-06-22T07:34
at 2017-06-22T07:34

By Bennie
at 2017-06-23T20:46
at 2017-06-23T20:46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6-25T09:59
at 2017-06-25T09:59

By Andy
at 2017-06-26T23:12
at 2017-06-26T23:12

By Olga
at 2017-06-28T12:24
at 2017-06-28T12:24

By Olga
at 2017-06-30T01:37
at 2017-06-30T01:37

By Emma
at 2017-07-01T14:49
at 2017-07-01T14:49

By Audriana
at 2017-07-03T04:02
at 2017-07-03T04:02

By Oliver
at 2017-07-04T17:14
at 2017-07-04T17:14

By Harry
at 2017-07-06T06:27
at 2017-07-06T06:27

By Xanthe
at 2017-07-07T19:40
at 2017-07-07T19:40

By Harry
at 2017-07-09T08:52
at 2017-07-09T08:52

By Andrew
at 2017-07-10T22:05
at 2017-07-10T22:05

By Ivy
at 2017-07-12T11:17
at 2017-07-12T11:17

By Linda
at 2017-07-14T00:30
at 2017-07-14T00:30

By Belly
at 2017-07-15T13:42
at 2017-07-15T13:42

By Faithe
at 2017-07-17T02:55
at 2017-07-17T02:55

By Andrew
at 2017-07-18T16:08
at 2017-07-18T16:08

By Ursula
at 2017-07-20T05:20
at 2017-07-20T05:20

By Cara
at 2017-07-21T18:33
at 2017-07-21T18:33

By Connor
at 2017-07-23T07:45
at 2017-07-23T07:45

By Leila
at 2017-07-24T20:58
at 2017-07-24T20:58

By Dorothy
at 2017-07-26T10:10
at 2017-07-26T10:10

By Daph Bay
at 2017-07-27T23:23
at 2017-07-27T23:23

By Caitlin
at 2017-07-29T12:35
at 2017-07-29T12:35

By Yuri
at 2017-07-31T01:48
at 2017-07-31T01:48

By Yuri
at 2017-08-01T15:01
at 2017-08-01T15:01

By Barb Cronin
at 2017-08-03T04:13
at 2017-08-03T04:13

By Kumar
at 2017-08-04T17:26
at 2017-08-04T17:26

By Elizabeth
at 2017-08-06T06:38
at 2017-08-06T06:38

By Andy
at 2017-08-07T19:51
at 2017-08-07T19:51

By Iris
at 2017-08-09T09:03
at 2017-08-09T09:03

By Zora
at 2017-08-10T22:16
at 2017-08-10T22:16

By Olivia
at 2017-08-12T11:29
at 2017-08-12T11:29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8-14T00:41
at 2017-08-14T00:41

By Zora
at 2017-08-15T13:54
at 2017-08-15T13:54

By Ethan
at 2017-08-17T03:06
at 2017-08-17T03:06

By Una
at 2017-08-18T16:19
at 2017-08-18T16:19

By Edith
at 2017-08-20T05:31
at 2017-08-20T05:31

By Hedy
at 2017-08-21T18:44
at 2017-08-21T18:44

By Callum
at 2017-08-23T07:57
at 2017-08-23T07:57

By Susan
at 2017-08-24T21:09
at 2017-08-24T21:09

By Jacob
at 2017-08-26T10:22
at 2017-08-26T10:22

By Harry
at 2017-08-27T23:34
at 2017-08-27T23:34

By Brianna
at 2017-08-29T12:47
at 2017-08-29T12:47

By Irma
at 2017-08-31T01:59
at 2017-08-31T01:59

By Agatha
at 2017-09-01T15:12
at 2017-09-01T15:12

By Donna
at 2017-09-03T04:25
at 2017-09-03T04:25

By Bethany
at 2017-09-04T17:37
at 2017-09-04T17:37

By Megan
at 2017-09-06T06:50
at 2017-09-06T06:50

By Una
at 2017-09-07T20:02
at 2017-09-07T20:02

By Sierra Rose
at 2017-09-09T09:15
at 2017-09-09T09:15

By Noah
at 2017-09-10T22:27
at 2017-09-10T22:27

By Mary
at 2017-09-12T11:40
at 2017-09-12T11:40

By Odelette
at 2017-09-14T00:52
at 2017-09-14T00:52

By Steve
at 2017-09-15T14:05
at 2017-09-15T14:05

By Regina
at 2017-09-17T03:18
at 2017-09-17T03:18

By Daph Bay
at 2017-09-18T16:30
at 2017-09-18T16:30

By Yedda
at 2017-09-20T05:43
at 2017-09-20T05:43

By Connor
at 2017-09-21T18:55
at 2017-09-21T18:55

By Jacob
at 2017-09-23T08:08
at 2017-09-23T08:08

By Edward Lewis
at 2017-09-24T21:20
at 2017-09-24T21:20

By Ethan
at 2017-09-26T10:33
at 2017-09-26T10:33

By Wallis
at 2017-09-27T23:46
at 2017-09-27T23:46

By Hedwig
at 2017-09-29T12:58
at 2017-09-29T12:58

By Steve
at 2017-10-01T02:11
at 2017-10-01T02:11

By Frederica
at 2017-10-02T15:23
at 2017-10-02T15:23

By Edwina
at 2017-10-04T04:36
at 2017-10-04T04:36

By Robert
at 2017-10-05T17:48
at 2017-10-05T17:48

By Barb Cronin
at 2017-10-07T07:01
at 2017-10-07T07:01

By Donna
at 2017-10-08T20:14
at 2017-10-08T20:14

By Robert
at 2017-10-10T09:26
at 2017-10-10T09:26

By Gary
at 2017-10-11T22:39
at 2017-10-11T22:39

By Barb Cronin
at 2017-10-13T11:51
at 2017-10-13T11:51

By Gilbert
at 2017-10-15T01:04
at 2017-10-15T01:04

By Kama
at 2017-10-16T14:16
at 2017-10-16T14:16

By Jake
at 2017-10-18T03:29
at 2017-10-18T03:29

By Rachel
at 2017-10-19T16:42
at 2017-10-19T16:42

By Liam
at 2017-10-21T05:54
at 2017-10-21T05:54

By Margaret
at 2017-10-22T19:07
at 2017-10-22T19:07

By Ula
at 2017-10-24T08:19
at 2017-10-24T08:19

By Genevieve
at 2017-10-25T21:32
at 2017-10-25T21:32

By Regina
at 2017-10-27T10:44
at 2017-10-27T10:44

By Bennie
at 2017-10-28T23:57
at 2017-10-28T23:57

By Ina
at 2017-10-30T13:09
at 2017-10-30T13:09

By Candice
at 2017-11-01T02:22
at 2017-11-01T02:22

By Lauren
at 2017-11-02T15:35
at 2017-11-02T15:35

By Joe
at 2017-11-04T04:47
at 2017-11-04T04:47

By Joseph
at 2017-11-05T18:00
at 2017-11-05T18:00

By Hardy
at 2017-11-07T07:12
at 2017-11-07T07:12

By David
at 2017-11-08T20:25
at 2017-11-08T20:25

By Poppy
at 2017-11-10T09:37
at 2017-11-10T09:37

By Edith
at 2017-11-11T22:50
at 2017-11-11T22:50

By Rosalind
at 2017-11-13T12:03
at 2017-11-13T12:03

By Wallis
at 2017-11-15T01:15
at 2017-11-15T01:15

By Donna
at 2017-11-16T14:28
at 2017-11-16T14:28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11-18T03:40
at 2017-11-18T03:40

By Leila
at 2017-11-19T16:53
at 2017-11-19T16:53

By Barb Cronin
at 2017-11-21T06:05
at 2017-11-21T06:05

By Mia
at 2017-11-22T19:18
at 2017-11-22T19:18

By Elma
at 2017-11-24T08:31
at 2017-11-24T08:31

By Dinah
at 2017-11-25T21:43
at 2017-11-25T21:43

By Charlie
at 2017-11-27T10:56
at 2017-11-27T10:56

By Dinah
at 2017-11-29T00:08
at 2017-11-29T00:08

By Freda
at 2017-11-30T13:21
at 2017-11-30T13:21

By Irma
at 2017-12-02T02:33
at 2017-12-02T02:33

By Ina
at 2017-12-03T15:46
at 2017-12-03T15:46

By William
at 2017-12-05T04:59
at 2017-12-05T04:59

By Hazel
at 2017-12-06T18:11
at 2017-12-06T18:11

By Andy
at 2017-12-08T07:24
at 2017-12-08T07:24

By David
at 2017-12-09T20:36
at 2017-12-09T20:36
Related Posts
大雨特報

By George
at 2017-05-12T22:53
at 2017-05-12T22:53
天氣小觀:未來一週 第一彈 孟加拉灣南部西南季風爆發

By Ingrid
at 2017-05-12T10:12
at 2017-05-12T10:12
青藏高原對東亞的天氣影響

By Freda
at 2017-05-10T00:00
at 2017-05-10T00:00
青藏高原對東亞的天氣影響

By Vanessa
at 2017-05-09T02:54
at 2017-05-09T02:54
天氣小觀:東亞梅雨鋒面即將登場

By Yedda
at 2017-05-08T22:25
at 2017-05-08T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