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救星出列 森林土壤蘊碳機 - 生態環境討論
By Jacob
at 2011-11-05T04:37
at 2011-11-05T04:37
Table of Contents
來源網址:http://e-info.org.tw/node/71406
氣候變遷救星出列 森林土壤蘊碳機
本報2011年11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我們都知道樹木、森林儲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卻不知
森林土壤也蘊藏無限碳機!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最近一項
針對全台近150萬公頃國有林地土壤固碳力的調查,發
現30公分厚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儲存量約7,791萬公
噸,此項發現初步證實森林土壤極具緩和全球氣候變遷
的潛力。
林試所在2006年起採用挖穴法,將國有林事業區不同深
度的土壤掘起稱重後,進行土壤碳含量的調查統計。林
試所助理研究員杜清澤解釋,研究指出30公分以上的土
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含量約占土壤一半以上,越往下的
土地,含碳力逐漸降低。
越接近表面的土壤碳含量高,是來自枯枝和落葉,兩者
是有機碳的主要來源;而地表枯落物的分解累積量,則
隨海拔增高、溫度愈低而減少,換句話說,越高越冷的
地方隨著枯落物分解累積量減少,含碳量也跟遞減。
此外,杜清澤也以「土壤類型」及「植被類型」分析,
土壤類型上,極育土的有機碳含量高於弱育土,弱育土
又高於新成土;植被類型則以箭竹林最高,天然林次之
,人工林再次之,竹林最低。
林試所表示,土壤是全球碳庫重要的來源,土壤碳庫是
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也是大氣碳庫的2倍多;約占陸
地面積1/3的森林生態系土壤更具有對大氣二氧化碳濃
度變化的影響。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的建議,世界各國
土壤碳含量的調查估算多採1公尺的深度。杜清澤表示
,此次研究限於經費,只做30公分深土壤研究,也已於
2010年起接受林務局委託,展開全台國有林班地1公尺
以上的土壤碳庫調查,「但研究結果差異應不大。」杜
清澤表示,新的計畫已完成大甲溪以北的工作,此項調
查結束後,也將結合林務局辦理的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
資料,將可精確的估算出台灣地區的土壤碳含量及林地
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台灣地區森林覆蓋度高達59%,此項研究顯示森林土壤
極具生態保育價值。杜清澤表示,此項研究是台灣目前
正積極建立的基礎研究之一,是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的
基礎資料,更可提供決策者在制定土壤碳吸存量規劃的
參考。
蘊含如此碳機的森林土壤,若遭破壞,生態損失也將一
目了然。
--
氣候變遷救星出列 森林土壤蘊碳機
本報2011年11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我們都知道樹木、森林儲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卻不知
森林土壤也蘊藏無限碳機!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最近一項
針對全台近150萬公頃國有林地土壤固碳力的調查,發
現30公分厚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儲存量約7,791萬公
噸,此項發現初步證實森林土壤極具緩和全球氣候變遷
的潛力。
林試所在2006年起採用挖穴法,將國有林事業區不同深
度的土壤掘起稱重後,進行土壤碳含量的調查統計。林
試所助理研究員杜清澤解釋,研究指出30公分以上的土
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含量約占土壤一半以上,越往下的
土地,含碳力逐漸降低。
越接近表面的土壤碳含量高,是來自枯枝和落葉,兩者
是有機碳的主要來源;而地表枯落物的分解累積量,則
隨海拔增高、溫度愈低而減少,換句話說,越高越冷的
地方隨著枯落物分解累積量減少,含碳量也跟遞減。
此外,杜清澤也以「土壤類型」及「植被類型」分析,
土壤類型上,極育土的有機碳含量高於弱育土,弱育土
又高於新成土;植被類型則以箭竹林最高,天然林次之
,人工林再次之,竹林最低。
林試所表示,土壤是全球碳庫重要的來源,土壤碳庫是
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也是大氣碳庫的2倍多;約占陸
地面積1/3的森林生態系土壤更具有對大氣二氧化碳濃
度變化的影響。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的建議,世界各國
土壤碳含量的調查估算多採1公尺的深度。杜清澤表示
,此次研究限於經費,只做30公分深土壤研究,也已於
2010年起接受林務局委託,展開全台國有林班地1公尺
以上的土壤碳庫調查,「但研究結果差異應不大。」杜
清澤表示,新的計畫已完成大甲溪以北的工作,此項調
查結束後,也將結合林務局辦理的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
資料,將可精確的估算出台灣地區的土壤碳含量及林地
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台灣地區森林覆蓋度高達59%,此項研究顯示森林土壤
極具生態保育價值。杜清澤表示,此項研究是台灣目前
正積極建立的基礎研究之一,是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的
基礎資料,更可提供決策者在制定土壤碳吸存量規劃的
參考。
蘊含如此碳機的森林土壤,若遭破壞,生態損失也將一
目了然。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Lydia
at 2011-11-06T13:56
at 2011-11-06T13:56
Related Posts
還我有魚的溪流連署~
By Joseph
at 2011-11-03T21:09
at 2011-11-03T21:09
2011年臺德低碳城市論壇
By Daniel
at 2011-11-02T22:02
at 2011-11-02T22:02
11/5-6台北賞鳥博覽會-野生動物急救"讚"
By Kyle
at 2011-11-02T08:58
at 2011-11-02T08:58
天空破洞的故事 主文
By Elma
at 2011-11-02T05:17
at 2011-11-02T05:17
聯合國警告 極端氣候將更常見
By Linda
at 2011-11-02T03:58
at 2011-11-02T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