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失 - 地球科學討論

By Caroline
at 2019-04-23T14:07
at 2019-04-23T14:07
Table of Contents
一項聯合國資助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共發生近四千起天災,造成全球七十八萬多人
死亡,而地震是為禍最重的天災,將近六成受害者是死於地震。
近期的地震後有搜尋了一些有趣的資料,來幫大家了解一下關於地震的三個迷思
誤解一:地震來時先開大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在屋內?
其實當你嘗試去開門的過程中,就先讓自己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之中!造成傷亡的主因有二
個,一個是被掉落物砸中,另一個則是移動中摔倒或碰撞受傷,再更嚴重一點才是房屋倒
塌。地震發生時找尋掩蔽,避免移動是基本原則!必須等到地震稍歇後,再去做開門及後
續關電源的動作。
誤解二: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
地震時立即就地避難是首要原則,況且當下絕對沒有時間跟機會去拿緊急避難包。
反而在床邊準備手電筒就是必要的措施,可考量購買本身就具有螢光的手電筒,便於尋找
。
誤解三:地震躲在「黃金三角」可以避免被砸?
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
會有所謂的「黃金三角」空間。太過強調「黃金三角」空間可能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
題是,原本你指望用來支撐「三角」的支撐物可能很快就倒下了!
其實看完一些解讀,地震更應該是要預防勝於治療,建築物的強度和人在何處才是關鍵因
子吧(誤)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常見的地震錯誤觀念,來終止以訛傳訛!
--
死亡,而地震是為禍最重的天災,將近六成受害者是死於地震。
近期的地震後有搜尋了一些有趣的資料,來幫大家了解一下關於地震的三個迷思
誤解一:地震來時先開大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在屋內?
其實當你嘗試去開門的過程中,就先讓自己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之中!造成傷亡的主因有二
個,一個是被掉落物砸中,另一個則是移動中摔倒或碰撞受傷,再更嚴重一點才是房屋倒
塌。地震發生時找尋掩蔽,避免移動是基本原則!必須等到地震稍歇後,再去做開門及後
續關電源的動作。
誤解二: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
地震時立即就地避難是首要原則,況且當下絕對沒有時間跟機會去拿緊急避難包。
反而在床邊準備手電筒就是必要的措施,可考量購買本身就具有螢光的手電筒,便於尋找
。
誤解三:地震躲在「黃金三角」可以避免被砸?
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
會有所謂的「黃金三角」空間。太過強調「黃金三角」空間可能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
題是,原本你指望用來支撐「三角」的支撐物可能很快就倒下了!
其實看完一些解讀,地震更應該是要預防勝於治療,建築物的強度和人在何處才是關鍵因
子吧(誤)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常見的地震錯誤觀念,來終止以訛傳訛!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9-04-27T17:40
at 2019-04-27T17:40

By William
at 2019-05-01T21:13
at 2019-05-01T21:13

By Hardy
at 2019-05-06T00:46
at 2019-05-06T00:46

By Kyle
at 2019-05-10T04:19
at 2019-05-10T04:19

By Agnes
at 2019-05-14T07:52
at 2019-05-14T07:52

By Rebecca
at 2019-05-18T11:25
at 2019-05-18T11:25

By Emily
at 2019-05-22T14:57
at 2019-05-22T14:57

By Xanthe
at 2019-05-26T18:30
at 2019-05-26T18:30

By Eartha
at 2019-05-30T22:03
at 2019-05-30T22:03
Related Posts
菲律賓6.3強震 2建物倒塌已釀5死

By Isla
at 2019-04-23T06:58
at 2019-04-23T06:58
中央氣象局031號有感地震報告 花蓮M6.1

By Kristin
at 2019-04-18T14:22
at 2019-04-18T14:22
徵人 台灣小區域3D建模

By Damian
at 2019-04-09T19:19
at 2019-04-09T19:19
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龍滅絕 美中西部發現化

By Kyle
at 2019-04-07T15:18
at 2019-04-07T15:18
只有P波沒有S波的特殊地震訊號 均向地震

By Dinah
at 2019-03-26T11:42
at 2019-03-26T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