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波冷空氣 - 颱風討論

By Isla
at 2016-12-26T21:39
at 2016-12-26T21:39
Table of Contents
我不知道以一個預報員的身分發文是否合適
但有些話想說
(氣象預報就是要為人民(使用者)而服務 這是最高宗旨
其他的考量 應該置於其後)
這波冷空氣的確是不太好判斷的個案
但是不太好判斷的原因
不是因為模式分岐度大,事實上各模式對於臺北最低溫的預測大都在一度以內
問題在於
這個分歧的Range剛好卡在冷氣團邊緣(所以如果真的到14度以下,請別意外)
關於冷氣團定義的討論已經很多很多
(改的優點:解決很多問題 就像這個個案,反正對民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影響和感受
不是哪裡的溫度幾點幾度,是東北季風還是冷氣團還是強冷,說不定大部分
民眾根本不清楚那代表的意義
缺點:這標準已經沿用了數十年,改了之後怎麼跟以前的個案交互比較?)
,我就不在這邊評論誰對誰錯
氣象局除了參考各種預報指引外
還會有討論會充分交換意見
所以關於這次低溫不會是專斷獨行的主觀決策
只是受到預報時間的限制
有些事我們還是可以做得更好
理想上,一個完美的預報作業應該包括對各個預報指引(各模式)的校驗
甚至,最好的情況下,應該去參考同一個模式不同系集成員的分布
但是在短短2小時內,我們就要從看資料到發出預報,上述的理想境界實在難以付諸實現
因此氣象局在氣溫預報上最常參考的就是各主要模式的
MAX30 MEAN 以及 MIN30
最後預報員會在這些迅速可能的指引下,加上自己的判斷(比如是乾冷還是濕冷?
雨會下得明顯嗎?會不會有輻射冷卻?)來做微調
當然大家還是會交換意見取得共識
面對這樣的作業形式,這篇文章我相當贊同一點的就是加入信心度的預報
事實上
氣象預報,不管是氣溫還是颱風路徑甚至風雨預報,從來就不該是單一值或一條單一的線
預報不確定性,可預報度 等等議題存在各種天氣現象中不容我們假裝看不到
因此一個方法就是預報採取一個range,range的大小則本於模式的分岐度或是預報員
的信心
另一個方法就是像日本一樣,在預報後加上ABCD的信心度指標(這也不難,
比如抓個標準差當成判斷標準就好)
如果硬是忽略預報不確定性
強給民眾一個確定的預報
久而久之
民眾會覺得 "阿 現在氣象就是這麼發達準確啊 那以後預報有點偏差就是你的錯"
這不是一條好的路...
氣象局最近已經改變了許多了
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以後會有許多新的改變(或產品)喔!
※ 引述《jasonccr (花花)》之銘言:
: 今晚開始冷空氣要南下,溫度要將低了,請各位要注意天氣變化噢
: 話說,看了幾天的模式,看到許多板上大大的推文(包含我自己)
: 都對於氣象局對於這波將要開始的冷空氣,沒有定義為"冷氣團"而感到有些懷疑
: 今天詢問了氣象局的學長後,得到CWB如何預報冷空氣低溫的方法
: 也已經徵詢當事人學長的同意,將他的回覆大致整理到這邊,有興趣的大大可以詳閱~
: 其實,對於有興趣看模式的人來說,不外乎用850hPa的模式預報溫度來推估低溫
: 再考慮水氣量而得到低溫的估計值
: 但實際上,CWB本身又更多加入客觀條件的標準 (預報指引)
: 以下是原文,包含了兩位學長的說明:
: ---
: 基本上目前的地面溫度預報已經不直接用850hPa推估
: 而是直接利用模式地面溫度預報
: 先做了過去14天的誤差校正之後
: 模式預報溫度、和模式校正後的溫度,因為模式不只一家,所以就會得到很多種預報結果
: 這類的預報結果我們也不會一家一家看(要一家一家看也可XD)
: 而是同時透過統計的手法選出「中間值」、「最高的前30%」、「最低溫的30%」
: 最後再加上MOS等類似氣候法的結果
: 以上這一些就是我們參考溫度的預報指引
: (其實就和QPF一樣)
: 至於850hPa的溫度有沒有用?
: 當然有用,只是在回推地面溫度時水氣會變成一種變數
: 假如模式水氣沒有掌握好,或850hPa到地面間不是全乾或全濕
: 使用上會變成每個人依照自己的經驗給定自己的經驗值
: 相較之下反而直接對地面預報溫度做校正還客觀一點
: 那校正會不會一定都是對的?
: 倒也未必
: 因為模式本身的系統性誤差在不同環境不同系統下也不是定值
: 只是長期下來有機會用這樣的方式得到誤差比較小的溫度
: ---
: 以上大致上是氣象局拿來預報低溫的做法
: 另外,這次之所以遇到台北市15度,也有融入以下參考今年第一波冷氣團的數據~
: ---
: 其實上一波模式的預報指引都落在12-13度間,最後實際是13.9度
: 這次"最低溫的30"的預報指引是13.3度
: 這也是這次沒有馬上抓冷氣團的理由
: 現行預報溫度要先看短期統計訂正的結果
: 再依據潮濕、降雨及風速條件進行主觀訂正,
: 最後才是用其他次要的溫度預報指引如850 hPa或厚度,MOS等指引來調整。
: 這一波,個人覺得台北氣象站達到14度以下的大陸冷氣團的機會大概50%-50%
: ---
: 因此,其實低溫預報上是有經過多方面的客觀條件衡量
: 再加上預報員們的分析評斷而得的
: 看來這次的低溫可能就在冷氣團的邊緣了
: ----------------以上是針對這波冷空氣預報的說明---------------------
: ----------------以下是小弟的一些看法-------------------------------
: 而這邊也點出了一個台灣氣象預報一直存在的問題
: 我們對於冷空氣的定義太過狹隘
: 分級的方式太死,特別是還使用單一測站(台北市)
: 如果能將冷空氣預報的方式做調整
: 對於名稱部分做個刪減,或是可以有特別說明或預警的機會
: 甚至如果能引進小j那種預報方式
: 給一個range之外,也提供預報信心度
: 則對於氣象作業單位來說,預報上無謂的壓力應該會較小
: 可能造成災害的溫度,也可以依照機率來進行後續的戒備或是做防範措施
: 對於不同的預報資料需求者來說,應該能各取所需吧(?)
: 以上分享給大家,歡迎討論~~~
--
但有些話想說
(氣象預報就是要為人民(使用者)而服務 這是最高宗旨
其他的考量 應該置於其後)
這波冷空氣的確是不太好判斷的個案
但是不太好判斷的原因
不是因為模式分岐度大,事實上各模式對於臺北最低溫的預測大都在一度以內
問題在於
這個分歧的Range剛好卡在冷氣團邊緣(所以如果真的到14度以下,請別意外)
關於冷氣團定義的討論已經很多很多
(改的優點:解決很多問題 就像這個個案,反正對民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影響和感受
不是哪裡的溫度幾點幾度,是東北季風還是冷氣團還是強冷,說不定大部分
民眾根本不清楚那代表的意義
缺點:這標準已經沿用了數十年,改了之後怎麼跟以前的個案交互比較?)
,我就不在這邊評論誰對誰錯
氣象局除了參考各種預報指引外
還會有討論會充分交換意見
所以關於這次低溫不會是專斷獨行的主觀決策
只是受到預報時間的限制
有些事我們還是可以做得更好
理想上,一個完美的預報作業應該包括對各個預報指引(各模式)的校驗
甚至,最好的情況下,應該去參考同一個模式不同系集成員的分布
但是在短短2小時內,我們就要從看資料到發出預報,上述的理想境界實在難以付諸實現
因此氣象局在氣溫預報上最常參考的就是各主要模式的
MAX30 MEAN 以及 MIN30
最後預報員會在這些迅速可能的指引下,加上自己的判斷(比如是乾冷還是濕冷?
雨會下得明顯嗎?會不會有輻射冷卻?)來做微調
當然大家還是會交換意見取得共識
面對這樣的作業形式,這篇文章我相當贊同一點的就是加入信心度的預報
事實上
氣象預報,不管是氣溫還是颱風路徑甚至風雨預報,從來就不該是單一值或一條單一的線
預報不確定性,可預報度 等等議題存在各種天氣現象中不容我們假裝看不到
因此一個方法就是預報採取一個range,range的大小則本於模式的分岐度或是預報員
的信心
另一個方法就是像日本一樣,在預報後加上ABCD的信心度指標(這也不難,
比如抓個標準差當成判斷標準就好)
如果硬是忽略預報不確定性
強給民眾一個確定的預報
久而久之
民眾會覺得 "阿 現在氣象就是這麼發達準確啊 那以後預報有點偏差就是你的錯"
這不是一條好的路...
氣象局最近已經改變了許多了
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以後會有許多新的改變(或產品)喔!
※ 引述《jasonccr (花花)》之銘言:
: 今晚開始冷空氣要南下,溫度要將低了,請各位要注意天氣變化噢
: 話說,看了幾天的模式,看到許多板上大大的推文(包含我自己)
: 都對於氣象局對於這波將要開始的冷空氣,沒有定義為"冷氣團"而感到有些懷疑
: 今天詢問了氣象局的學長後,得到CWB如何預報冷空氣低溫的方法
: 也已經徵詢當事人學長的同意,將他的回覆大致整理到這邊,有興趣的大大可以詳閱~
: 其實,對於有興趣看模式的人來說,不外乎用850hPa的模式預報溫度來推估低溫
: 再考慮水氣量而得到低溫的估計值
: 但實際上,CWB本身又更多加入客觀條件的標準 (預報指引)
: 以下是原文,包含了兩位學長的說明:
: ---
: 基本上目前的地面溫度預報已經不直接用850hPa推估
: 而是直接利用模式地面溫度預報
: 先做了過去14天的誤差校正之後
: 模式預報溫度、和模式校正後的溫度,因為模式不只一家,所以就會得到很多種預報結果
: 這類的預報結果我們也不會一家一家看(要一家一家看也可XD)
: 而是同時透過統計的手法選出「中間值」、「最高的前30%」、「最低溫的30%」
: 最後再加上MOS等類似氣候法的結果
: 以上這一些就是我們參考溫度的預報指引
: (其實就和QPF一樣)
: 至於850hPa的溫度有沒有用?
: 當然有用,只是在回推地面溫度時水氣會變成一種變數
: 假如模式水氣沒有掌握好,或850hPa到地面間不是全乾或全濕
: 使用上會變成每個人依照自己的經驗給定自己的經驗值
: 相較之下反而直接對地面預報溫度做校正還客觀一點
: 那校正會不會一定都是對的?
: 倒也未必
: 因為模式本身的系統性誤差在不同環境不同系統下也不是定值
: 只是長期下來有機會用這樣的方式得到誤差比較小的溫度
: ---
: 以上大致上是氣象局拿來預報低溫的做法
: 另外,這次之所以遇到台北市15度,也有融入以下參考今年第一波冷氣團的數據~
: ---
: 其實上一波模式的預報指引都落在12-13度間,最後實際是13.9度
: 這次"最低溫的30"的預報指引是13.3度
: 這也是這次沒有馬上抓冷氣團的理由
: 現行預報溫度要先看短期統計訂正的結果
: 再依據潮濕、降雨及風速條件進行主觀訂正,
: 最後才是用其他次要的溫度預報指引如850 hPa或厚度,MOS等指引來調整。
: 這一波,個人覺得台北氣象站達到14度以下的大陸冷氣團的機會大概50%-50%
: ---
: 因此,其實低溫預報上是有經過多方面的客觀條件衡量
: 再加上預報員們的分析評斷而得的
: 看來這次的低溫可能就在冷氣團的邊緣了
: ----------------以上是針對這波冷空氣預報的說明---------------------
: ----------------以下是小弟的一些看法-------------------------------
: 而這邊也點出了一個台灣氣象預報一直存在的問題
: 我們對於冷空氣的定義太過狹隘
: 分級的方式太死,特別是還使用單一測站(台北市)
: 如果能將冷空氣預報的方式做調整
: 對於名稱部分做個刪減,或是可以有特別說明或預警的機會
: 甚至如果能引進小j那種預報方式
: 給一個range之外,也提供預報信心度
: 則對於氣象作業單位來說,預報上無謂的壓力應該會較小
: 可能造成災害的溫度,也可以依照機率來進行後續的戒備或是做防範措施
: 對於不同的預報資料需求者來說,應該能各取所需吧(?)
: 以上分享給大家,歡迎討論~~~
--
Tags:
颱風
All Comments

By Doris
at 2016-12-29T19:40
at 2016-12-29T19:40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1-01T17:40
at 2017-01-01T17:40

By Enid
at 2017-01-04T15:40
at 2017-01-04T15:40

By Rachel
at 2017-01-07T13:41
at 2017-01-07T13:41

By Michael
at 2017-01-10T11:41
at 2017-01-10T11:41

By Sarah
at 2017-01-13T09:41
at 2017-01-13T09:41

By Charlie
at 2017-01-16T07:42
at 2017-01-16T07:42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1-19T05:42
at 2017-01-19T05:42

By Thomas
at 2017-01-22T03:42
at 2017-01-22T03:42

By Erin
at 2017-01-25T01:43
at 2017-01-25T01:43

By Anthony
at 2017-01-27T23:43
at 2017-01-27T23:43

By Yuri
at 2017-01-30T21:43
at 2017-01-30T21:43

By Valerie
at 2017-02-02T19:44
at 2017-02-02T19:44

By Ula
at 2017-02-05T17:44
at 2017-02-05T17:44

By Belly
at 2017-02-08T15:44
at 2017-02-08T15:44

By Lucy
at 2017-02-11T13:45
at 2017-02-11T13:45

By Tracy
at 2017-02-14T11:45
at 2017-02-14T11:45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2-17T09:45
at 2017-02-17T09:45

By Rae
at 2017-02-20T07:46
at 2017-02-20T07:46

By Kelly
at 2017-02-23T05:46
at 2017-02-23T05:46

By Daph Bay
at 2017-02-26T03:46
at 2017-02-26T03:46

By James
at 2017-03-01T01:47
at 2017-03-01T01:47

By Hamiltion
at 2017-03-03T23:47
at 2017-03-03T23:47

By Olga
at 2017-03-06T21:47
at 2017-03-06T21:47

By Lydia
at 2017-03-09T19:48
at 2017-03-09T19:48

By Agatha
at 2017-03-12T17:48
at 2017-03-12T17:48

By David
at 2017-03-15T15:48
at 2017-03-15T15:48

By Regina
at 2017-03-18T13:49
at 2017-03-18T13:49

By Candice
at 2017-03-21T11:49
at 2017-03-21T11:49

By Kristin
at 2017-03-24T09:49
at 2017-03-24T09:49

By Harry
at 2017-03-27T07:50
at 2017-03-27T07:50

By Elvira
at 2017-03-30T05:50
at 2017-03-30T05:50

By Margaret
at 2017-04-02T03:50
at 2017-04-02T03:50

By Rachel
at 2017-04-05T01:51
at 2017-04-05T01:51

By Leila
at 2017-04-07T23:51
at 2017-04-07T23:51

By Una
at 2017-04-10T21:51
at 2017-04-10T21:51

By Daph Bay
at 2017-04-13T19:52
at 2017-04-13T19:52

By Ophelia
at 2017-04-16T17:52
at 2017-04-16T17:52

By Andy
at 2017-04-19T15:52
at 2017-04-19T15:52

By Callum
at 2017-04-22T13:53
at 2017-04-22T13:53

By Andy
at 2017-04-25T11:53
at 2017-04-25T11:53

By Frederica
at 2017-04-28T09:53
at 2017-04-28T09:53

By Oliver
at 2017-05-01T07:54
at 2017-05-01T07:54

By Lily
at 2017-05-04T05:54
at 2017-05-04T05:54

By Poppy
at 2017-05-07T03:54
at 2017-05-07T03:54

By Jacob
at 2017-05-10T01:55
at 2017-05-10T01:55

By Elizabeth
at 2017-05-12T23:55
at 2017-05-12T23:55

By Edward Lewis
at 2017-05-15T21:55
at 2017-05-15T21:55

By Sarah
at 2017-05-18T19:56
at 2017-05-18T19:56

By Eartha
at 2017-05-21T17:56
at 2017-05-21T17:56

By Elizabeth
at 2017-05-24T15:56
at 2017-05-24T15:56

By Hedwig
at 2017-05-27T13:57
at 2017-05-27T13:57

By Liam
at 2017-05-30T11:57
at 2017-05-30T11:57

By Andy
at 2017-06-02T09:57
at 2017-06-02T09:57

By Audriana
at 2017-06-05T07:58
at 2017-06-05T07:58

By Barb Cronin
at 2017-06-08T05:58
at 2017-06-08T05:58

By Vanessa
at 2017-06-11T03:58
at 2017-06-11T03:58

By Donna
at 2017-06-14T01:59
at 2017-06-14T01:59
Related Posts
陸上強風警報、降雨降溫提示 (代po)

By Quintina
at 2016-12-26T21:37
at 2016-12-26T21:37
薇子看氣象#25:近赤道熱帶氣旋排行榜

By Una
at 2016-12-25T21:47
at 2016-12-25T21:47
天氣小觀:未來一周,較強的冷空氣南下

By Jessica
at 2016-12-25T12:21
at 2016-12-25T12:21
冬季暴風雪來襲 美西警戒

By Dinah
at 2016-12-25T00:26
at 2016-12-25T00:26
第26號「納坦」颱風

By Leila
at 2016-12-24T20:16
at 2016-12-24T20:16